陳雪文,陳長青,白光軍,龍惠子
1.蘇州高新區獅山橫塘街道建設管理服務所;2.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總承包公司江蘇分公司;3.山東櫻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湖南省惠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利項目建設成效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而作為水利項目中重要內容之一,河道整治效果與其農業灌溉、運輸、發電等功能的體現有直接關聯。若河道整治效果不到位,不僅對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影響,亦會影響到對河道水生態環境的改造。所以,探討如何有效開展河道排澇引水,對于促進水利項目的優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結合對當地實際情況分析,在實施排澇引水同時可進行娛樂休閑功能的增設,如通過河岸邊坡整治為人們提供露宿、野餐的空間,再如利用河道增設漂流、劃水、劃船等項目[1]。
相較于其他運輸手段應用,河道運輸在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顯著優勢,以跨越式的形式進行濱河道路與河道堤防的通道設置,可實現借助河道運輸來減輕城市當前運輸壓力大的問題。同時,河道運輸可以增加城市特色風景來吸引游客。
實施排澇引水后可實現為河道增設蓄水與滯水功能,借助專業凈化系統應用,能夠將河道水資源作為城市民眾日常用水來源,或者是將河水用于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等領域[2]。
排澇引水措施的應用有助于優化河道透水性,通過地下水與河水的交換來達到水文變化控制的目的,進而營造更為適宜的環境來促進植物、動物種群的繁衍生存。同時,河道周圍大量植物的存在,可作用于對汽車尾氣、灰塵、廢氣的充分吸收凈化,實現以生態調節功能的體現來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為保證排澇引水處理后能夠凸顯出河道應有的作用與功能,需在整治期間充分考慮水流特征、水力特點、生態流量及其生物屬性等因素[3]。在排澇引水實施前進行上述數據的全面采集,以確保排澇引水措施實施契合河道治理實際需求,并有效避免后期出現相關的整治問題。
排澇引水措施需要依據不同地區河道的實際特點應用,在充分明確整治區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合理規劃。以城市建設內容為參照來提升河道整治的適應性、協調性,保證河道的功能劃分、堤岸風格、景觀節點等需要與城市歷史背景、文化特點、生態環境相契合。同時,河道功能區域的劃分需要充分參考排澇引水實際情況,做到對商業休閑區、親水景觀區、生態休閑區等的合理規劃,以確保河道排澇引水措施實施符合水利項目生動性建設要求。
河道排澇引水措施實施需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營造出安全、平衡的生態環境[4]。即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分析,采取合理措施來提升周邊植物、生物群落的安全保障,避免相關整治措施實施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做到在保留原有生態結構的前提下,通過發揮其生態功能來促進河道水體的自然凈化,營造出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的河道生態系統。
污水治理效果直接影響到河道整治項目的整體成效,也是促進河道生態、景觀及其休閑等功能體現的關鍵所在[5]。不同河道的污水量承載極限不同,若原有河道因污水量過大而導致生態系統破壞,輕則影響到河道排澇引水效果的提升,重則對河道整治功能及其作用的體現產生嚴重限制。為此,需將排污治污作為河道排澇引水整治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污水治理的合理開展來促進河道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某市主城區山前河道開展河道整治項目,經現場測量后得知河道設計長度、寬度分別為592m、15m,且有老河道生態修復項目位于該市開發區位置,項目覆蓋15.4km。依據地質勘察、地層資料分析,確定該項目地質組成具體包括重粉質壤土、粉質黏土等,以力學性質、沉積年代為依據進行地層劃分,具體包括:(1)層素填土。土層厚度約為0.8至5.0m,結構特點為松散,底層標高約為0.67至5.22m;(2)層粉質黏土,土層厚度約為1.4至4.7m,結構局部硬塑、整體呈現出灰黃色,底層標高約為-0.73至1.24m。(3)層重粉質壤土。厚度約為2.5至3.9m,土壤含鐵錳氧化物,底層標高約為-4.00至-2.07m。河道整治期間修建方向主要為由西向東,以河道南側為水利項目建設的初始位置,同時需將一定量的觀景平臺設置于中間位置,以東部位置為重點,而因河岸線間距處于≯5m范圍內,所以東北位置整體呈現出寬松狀態。將重力高墻設置于南部駁岸位置,能夠起到相應的阻擋作用。
依據對項目現場實際情況分析,結合對相關數據資料采集,在排澇飲水措施實施前進行不同施工方案的制定,具體為:(1)方案一。主要強調以矮擋墻上部位置作為駁岸設計重點,主張將黃石砌筑于矮擋墻上部位置,并依據現場情況將矮擋墻的高程控制在1.2m,將黃石高程設定為1.8m。待黃石砌筑完成后,要求人員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護坡綠化處理。(2)方案二。該方案設計強調在整治過程中進行邊坡綠化與親水矮擋墻的接洽處理,以此形成用于排澇引水的駁岸。(3)方案三。該方案主要是做到對矮擋墻的優化設計,以高程1.21m作為矮擋墻的建設標準,并將駁岸高程控制-1.55m左右,并利用花崗巖進行矮墻外部凹槽的壓頂處理。
依據對該項目實際整治情況的分析進行不同方案的比對,首先需明確該項目中南部駁岸路面在道路邊線較近的影響下高程較高,需借助直立形式進行南部擋墻設置[6]。針對北部駁岸而言,因地塊間間距控制相對較小,若借助方案一進行河道整治,應盡可能采用自然堆砌的手法處理黃石,實現凸顯駁岸建設的層次感,并保持與河道生態環境的協調,具有一定美觀性。同時將黃石應用于水面堆砌,通過強化河道擋土效用來達到降低水土流失率的目的。方案二應用涉及到河道擋土墻的平整處理,且施工期間應重視對河道整潔度的把控,并將欄桿設置于擋土墻頂部位置,在發揮河道保護作用的同時,提升河道整體美觀性。相較于其他方案應用,方案二在施工便捷性方面優勢顯著,但是駁岸設定存在固定、定型的問題,難以做到對擋土后地塊的有效利用。且該方案應用無法支撐水土交換的有效開展,進而對河道水體凈化力產生一定影響。方案三應用在親水性方面存在優勢,以水位下為基準進行砌漿塊石處理,能夠在發揮擋土作用的同時,提升對擋土后區域地塊的利用率,并通過水土交換的保持來保持生態平衡發展。同時對三種方案進行成本投資的分析,其中方案三成本控制存在明顯優勢。經商討后確定借助方案三進行該河道地整治。
生態修復項目開展主要是將木樁生態護岸實施于西段河道位置,結合對項目實際情況分析,將一排木樁設置于老擋墻前部位置,以此在增強河岸防護效果的同時,實現對老河岸的生態修復[7]。整治期間木樁材料的應用分別將長度、梢徑分別控制在2m、≮10cm左右,借助桐油涂抹的方式來提升木樁防腐性能,將木樁高程控制在3.10m左右。待木樁設置完成后第一時間開展土方回填作業,在土坡平整處理結束后將美人蕉、菖蒲等植物種植于其中。采用生態浮床護岸形式進行東側修復,浮床的單元有機組合包括連接扣、種植介質、浮板、種植藍等,并將美人蕉、千屈菜、旱傘草、四季鳶尾等植物種植于浮床內。依據項目實際情況的分析,將浮床的尺寸控制在2×5m,各浮床的布置間距控制在5m左右。采用柔性繩索進行兩側浮床的固定,浮床內挺水植物種植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8棵。
為最大化發揮出排澇引水措施實施的作用與功能,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樹立為前提,并做到在整治期間進行水資源利用、防洪排澇、生態系統建設的統籌兼顧,應結合以下方面來強化對排澇引水措施的應用:(1)清淤疏浚。為避免因河道行洪斷面較低或河床高程較大而影響到河道排澇引水效果,需依據實際河道治理情況進行清淤計劃的合理編制[8]。同時,結合河道整治要求來明確界定河道斷面型式與河底高程,在此基礎上通過清淤來形成預期斷面型式,并保證河道岸坡始終維持穩定運行狀態。若河道河槽寬度較大,則需在清淤期間禁止對河灘地的隨意挖掘,以避免堤防安全系數受到堤防高度的影響而下降。(2)水系溝通項目實施。是指在河道整治期間拓寬河道卡扣段、打通現有的斷頭河、水體流動性保持等。同時,若河道排澇引水整治過程中發現上游橋梁、堰壩等構筑物存在阻水的問題,則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建與拆除。(3)河道清障項目。為進一步提升河道水體過流能力,并促進河道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優化,需借助清障項目的實施,來有效解決河道水利不通暢、過流斷面減小、河道淤塞等問題,避免因河道障礙物過多而影響到水體通暢性。
作為河道排澇引水整治的重點項目之一,生態環境治理的開展對于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有著重要影響[9]。為此需通過污染源強化控制來優化河道生態治理效果。在實際整治過程中加大對點源污染的控制力度,并將雙重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排放濃度)實施于河道整治項目中。針對面源污染控制,則可結合對當地情況的分析,合理采用土地處理、人工濕地等技術進行污染源控制強化,實現從源頭處進行河道污染問題的治理。
通過景觀合理設計能夠發揮出河道整治后的休閑、觀賞等娛樂功能,為保證景觀設計與排澇河道整治需求相契合,需注意以下幾點:(1)需在設計階段遵循營造休閑綠色濱水空間、生態環境品質提升、濱水景觀空間構建等原則。(2)設計理念。需在河道排澇引水整治過程中樹立“生態河畔的城市新主張”理念,結合當地特色、特點的分析,構建具備生態宜居、文化特色、優美宜人的濱水空間。現階段我國水利項目的建設,其觀念已經從以往的以防洪排澇為主,轉變為對防洪排澇、景觀優美、空間舒適、生態安全等統籌兼顧的理念。所以需在排澇引水整治過程中為其營造具備大自然情趣、水植物茂盛的水環境[10]。
綜上所述,河道排澇引水整治效果與水利項目建設成效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為保障河道整治效果符合水利項目建設需求,需在明確排澇引水整治作用的前提下,做到對河道適應性整治、排污治污大力開展、防洪與生態安全并重等原則的充分遵循下,結合實際河道情況進行排澇引水方案的科學制定,實現在提升河道防洪排澇效果的同時,保證河道生態環境的安全、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