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焦沈軍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不僅突出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意義,還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機制。把這一重要指導思想付諸高校教育教學實踐,是新時期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認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隨著國內經濟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斷受到侵擾、滲透和破壞,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主導地位的意義在新時期、新時代背景下更為突出和重要,它是我們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行的重要思想根基。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對我國高校辦學提出了“四個堅持不懈”的具體要求: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要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高校歷來是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方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迫切需要高校教育的適時推進;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迫切渴求更多科技和卓越人才的涌現。而要想培養這樣的人才,就必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主導地位,事關著高校的發展方向,事關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培育出國家和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人,人才培養不只是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堅持德育為先,其突出了德育在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方向。人無德不立,立德是育人的根本,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
將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實現全方位育人與全程育人,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實現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繼續弘揚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引導高校學生不斷學習和深入實踐馬克思主義,脫離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脫離了思想政治工作這個主陣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會失其根本,無所憑附,失去靈魂而最終迷失方向。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
全過程育人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一種系統化、重格局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人才培養的精準把握和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1]“培養什么樣的人”實為“人才培養”三問中帶有根本性的命題。高校的核心任務就是育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至關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國高校培養人才的特色,也是其優勢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高校工作的內核,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在加快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利益的日益分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情況。在這種新形勢下,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相互交錯、相互激蕩。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積極或不良影響。青年大學生年富力強,情感豐富,但思想波動性大,心智也未完全成熟,在各種似是而非的思潮、觀念的影響下,青年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數大學生出現認識模糊,政治信仰方面的不良現象。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引領青年大學生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認同感,這正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所面臨的新形勢。
70年以來,我國從積貧積弱到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諸多奇跡。中國的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有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努力,我們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偉大跨越。對于今天的高校的大學生,他們對當今社會來之不易、艱辛努力取得的成果缺乏完整的認知,很容易將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表面現象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作不恰當的橫向相對比,由此造成對當前社會發展的認識偏差和誤區,進而形成對當前社會的片面理解,這也是“如何培養人”面臨的新問題。
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與西方國家的不同,我們要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使命和任務,要達成高校育人目標和育人標準,必然需要合理有效地育人方法。在這里,關鍵就在于要如何結合高校青年學生自身的發展變化,改變他們消極或者片面看待社會問題的心態意識,是促進他們自身健康和諧發展,從而能使他們緊跟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步伐。
教育“為黨育人的初心不能忘,為國育才的立場不能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科學地回答了“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社會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從而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近現代以來,我國青年在各個歷史不同階段承擔起時代的擔當,他們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始終以國家民族的興衰為己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其新的使命和擔當。黨和國家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與國家未來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對人才的渴求緊密對接。
高等教育必須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著力培養擔當有為的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這也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為誰培養人”面臨的新任務。
要想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高校黨委必須發揮重要作用,黨建工作就要牢牢把黨的領導放在高校治學的首位,把師生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要點,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考核。要樹立“高校黨建”新理念,即:樹立系統思維,把高校黨建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其探索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新模式,構建以高校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制。
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站在高校黨建統領全局的高度,要進一步加強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中的作用。“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1]黨中央對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四個相統一”的要求,不僅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培養指引了方向,而且也為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明確了目標和任務。
從高校“思政課程”的切實開展到如今“課程思政”的適時跟進,讓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教育同向同行,以實現協同效應,這無疑給當下的高校思政課程及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都擔負著育人職責。思政課程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優勢所在。但立德樹人,不只是思政課程的事,高校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德育人功能。現階段,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在積極逐步推行“課程思政”建設。高校教師都要深挖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方位和層面,將思想價值引領和知識技術能力有機結合,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格局已初見端倪,但其協同效應的發揮有賴于協同育人機制的進一步探討和實踐,只有不斷促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多元化、多層次聯合互動與創新融合,才能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態,開創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新局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時代的來臨,電腦、智能手機已進入普通生活家庭,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代高校學生群體與互聯網時代的密切關系正在日益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聯網陣地上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加強滲透顛覆,如何構建高校思政網絡陣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迫切現實問題。
高校思政教育要針對高校學生現實生活特點,以人為本,積極構建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機制。高校應不斷完善網絡教學平臺,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大力推進“互聯網+思政教育”建設。應繼續圍繞高校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課堂教學,不斷開發和建設更多的線上精品課程、教學名師及團隊、教學案例等,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課程思政教育平臺。構建教學資源共享與雙向互動學習為特點的線上課程思政教育平臺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適應了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切合了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新的需求變化特點。
運用網絡陣地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堅持線上教育資源開發和建設之外,高校還需結合本校實際、地域地方特色、積極推進健康、和諧的校園網文化建設。通過學校發展歷史、各種儀式慶典活動、最美教師評選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設置專門欄目通道,努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集思想教育性、藝術娛樂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絡平臺,通過豐富多樣、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園網絡文化,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高校堅持正確的教育發展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不斷探索實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方法,深入實施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全力推進高校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斗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