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芳
(無棣縣衛生健康保障中心 山東 濱州 251900)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社會的普遍性發展問題,由于我國國情和歷史的原因,我國已經進入了較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時代,其中,大量失能、半失能、失智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體的醫療保障和生活照顧需求等需要得到有效解決。“醫養結合”的核心在于將醫院內部的醫療資源和養老院的養老資源相互結合并且實現雙資源的優化和利用,將老年人群的健康醫療服務擺在首位,將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資源整合利用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從而滿足老年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現實需求。
1.1 “醫”中有“養”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將老年人群的慢性病理療與健康檔案管理融合為一體,以老年人群運動康復為核心,關注修身養性和個性化服務,憑借著專業的健康服務能力和個性化服務內容為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優勢來看,醫院內部配置的專業醫療護理人員和先進的醫療設施能夠讓相關工作者清晰地掌握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需要怎樣的醫療護理服務,從而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和綜合性的養老服務。機構內部設置的專門科室可以為入住的所有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醫療康復護理,減少老年人在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的活動奔波,在降低經濟壓力的同時提供更加專業的康復與健康保健服務[1]。但從這一模式的發展劣勢來看,很多醫院的床位數不足成為了主要問題,這直接導致了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且部分患者無法通過正常報銷程序來減少消費。
1.2 “養”中有“醫”模式
該模式和前文的模式正好相反,真正地追求了高品質的養生理念與現代化綜合養老服務模式,醫院內部會充分地發揮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一方面負責醫療設備設施的綜合應用,另一方面注重辦公設備的配置和產業服務。相比于傳統類型的養老院,這種“養”中有“醫”的模式更加關注老年人群的實際需求。不過從發展劣勢來看,收費較高將成為項目和產業化推進過程當中的不利因素。
1.3 居家醫養模式
居家醫養模式的核心內容是以家庭醫生簽約模式為相關居民提供保險服務,從而為老年人群甚至是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醫療預防、診治服務和指導工作,讓被服務的對象可以直接在家中就接受日常的看護與健康需求,實現一對一家庭醫療服務護理模式。國家對于居家醫療護理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因此居家巡診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全方位普及和覆蓋,服務項目也實現了綜合性的發展和轉變[2]。服務過程當中,由無連續性的診療服務逐漸地轉變為健康全過程管理,服務方式也從被動式的服務類型轉變為主動進入社區提供家庭服務。再加上現代醫療衛生信息化的建設逐步成熟,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完成居家巡診工作也成為了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后隨著醫療人才隊伍的增強和擴大,醫療人才建設將成為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模式的主要發展方向,尤其是注重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等專業技術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形成具有規范性的教育學習制度。
2.1 政策現狀
從國家的醫養結合政策出臺之后,我國多個地區開始圍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業務結合,將其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項目,并且社會養老產業將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整個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可以相互獨立,醫養結合的產業發展有著充足的空間[3]。特別是家庭醫生式的醫養結合模式一方面可以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代入家庭內部,在發揮養老基本功能的同時緩解老年人群在醫院被“壓床”的行為,符合產業發展的現實趨勢,也讓一些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可以在整體項目建設過程當中形成以居家養老為依托,以社會養老為輔助的現代醫養結合模式,獲取積極主動的發展機制和發展空間。特別是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在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模式當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而為轄區內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和健康教育服務,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率可以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標準。
2.2 發展優勢
結合前文提到的其它類型醫養結合模式,我們可以對家庭醫生式的醫養結合優勢展開針對性分析[4]。具體來看,居家巡診模式可以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之下來給相關人群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養老服務,人民群眾也具有潛在的“議價能力”。此外,現代社區建設工作的不斷完善使得社區居家養老開始成為我國主流模式,也是政府部門大力倡導且發展的一種社會養老模式。而醫養結合顯然是社會養老體系層面的功能創新,將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康復工作進行了有機結合,尤其是將這部分內容轉移到了家庭地區,實現了醫和養在資源方面的深度整合,立足社區現有的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日常生活、醫療服務內容。
3.1 重視家庭醫生服務與居家巡診
醫中有養產業模式要落實醫療養老結合的基本服務規范鼓勵相關機構來開展更深層次的養老服務,從服務功能、運行管理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展開標準化建設工作,旨在為所有醫療機構內部提供改革措施,醫療專家同樣也可以到養老機構內部坐診從而提供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但推動家庭醫生服務和社區巡診模式的結合才是今后工作的主流方向[5]。在實踐環節我們需要根據老年人的服務需要以及醫生的診斷結果設置有針對性的服務內容,在建立健康檔案并完成查體之后,配備專業醫護人員,讓老年人可以優先地看病、用藥、住院治療等,對于一些失去行為能力和部分失去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對其提供家庭巡診和家庭護理康復模式,提供有效的家庭醫療服務體系。此外,應建立健全醫養結合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對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展開簽約服務,一方面完成對于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素養,另一方面讓更多的養老保健知識能夠深入基層,深入社區乃至村落。而對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政府部門要給予重點支持,建立居家巡診以及護理人員的資源傾斜機制,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充分融合醫養結合和社區服務的優勢,配備更加專業的技術人員和醫療設備完善服務項目。具體來看服務項目可以拓展到醫療護理、社區養老、生理監測、線上會診等多個模塊,除去失能老年人之外,還關注空巢獨居、喪偶老人在心理層面的現實需求,讓醫養服務更加多元化。例如政府部門可以以商業保險和財政補貼的方式向社區周圍的醫療機構“購置”相關的醫療養老服務,從而減輕家庭層面的支出,減輕老年人群的實際負擔[6]。此外一些社會資本也可以參與到運營的過程當中發揮社會公益組織模式,給老年人群提供更加定點的關懷。
3.2 社區建設工作的推進
在現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過程當中,還可以將政府與其它企業、事業單位的醫療服務資源與養老服務資源之間進行功能整合和對接,將碎片化和單一化的服務可以得到升級,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能夠真正地在社區內得到廣泛推進[7]。
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首要工作就是讓社區服務的覆蓋范圍變得更加廣闊和智能化。前文提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和社區信息平臺此時可以發揮顯著的技術優勢,在社區內部建立數字網絡系統等不同類型的服務方式,打造整體化的服務平臺。此外,還應該合理地對社區養老的場地、機構等做好組織運營,避免傳統發展過程當中規模較小和運營成本過高的問題。
第二,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的重點在于對老年人的家庭看護,因此需要以老年人群的電子健康檔案為依托建立綜合保健服務體系,將居家養老和互聯網展開深度結合,在技術的幫助之下提供不間斷和實時的健康管理服務。如醫護人員可以搭建遠程服務平臺,幫助醫護人員和其它健康管理者掌握患者的檔案數據動態和生理心理需求,始終以數字化健康管理為核心,把信息系統、預約診療系統、轉診系統和健康檔案深度結合,依靠檔案信息讓一些高齡老年人、困難老年人的病情治療得到推進。在健康管理和遠程監測方面,政府部門則要發揮好良好的保障功能,尤其是在政策和體系上作出完善優化,將現有的社區建設工作進一步推進到高層次,完成對于家庭醫生式醫養服務的規劃和統籌組織。例如在新建居民小區和老城區改造時加入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在政治、衛生、社會保障等多個部分較差的職能區域建立老年人群的評估標準,形成完善的居家服務體系,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測定標準化操作的專業性和必要性[8]。
3.3 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的市場化運作
以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為代表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如果完全地依靠政府部門的規劃和社區組織,無法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優勢的前提下,社區養老服務應該完成市場化運作,建立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社會福利體系。
第一,要深度優化志愿者組織和人才培養工作,對于醫療工作人員缺失的現狀,要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到服務建設的工作當中,并且對其展開專業化的管理培訓,改善現有的服務注冊和等級制度,按照其意愿和擅長事項展開細致劃分以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可以以繼續教育的方式提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完成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服務,并提升從業人員的待遇水平等。今后可以考慮將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范疇當中并設置特殊補貼,為行業留住專業人才提供激勵保障[9]。
第二,要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地推進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的產業化運作,利用所獲得的資本和資源來進行社會范圍內的產業推廣,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可以將某些社區服務項目的運營權利下放給企業,讓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公司可以得到深度發展,同時還可以完成規范化的運作。當然,市場化的進程當中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到行業運行風險,尤其是商業養老保險與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市場化戰略要求下,需要先掌握區域內的醫養結合產業發展規模并進行動態評估,確保各項工作有著良好的參考依據,在土地、財政、行政等多個方面完成現實優化,減少工作推進環節當中的細節問題。
社會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人口老齡化的形式,如何有效且切實地解決老年人群的健康問題成為了社會民生和公共衛生問題。基于現階段的養老現狀來看,少子老齡化的產生讓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地被弱化,養老資源的配置問題也影響到了社會公共服務模式的推進。家庭醫生式醫養結合模式作為一種新型養老體系,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完成和醫療資源的深度結合,探索出一條高效率、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