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王雅琪 伍紅平 涂羽 王芳
食管瘺在頸椎前路手術并發癥中發生率僅為 0.02%~1.52%,但其病死率達19%[1]。頸椎前路術后造成食管瘺的原因包括創傷、術中操作損傷、內固定安置不合適、內固定材料松動等。由于遲發性食管瘺口周圍組織受到慢性炎癥侵蝕,瘺口愈合時間較長,導致診療及護理更加復雜[2]。食管瘺以恢復食管連續性、預防和控制感染、保證營養支持為診療原則[3]。2020年我科收治1例頸椎前路手術13年后并發遲發性食管瘺的患者,取出內固定材料后,由于食管瘺口組織變性,不能進行食管修補縫合,從而引發皮下氣腫及局部感染,經積極治療及護理,患者癥狀可控后轉下級醫院治療,2個月后隨訪,患者可經口進食。現將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患者女性,53歲,2020年10月9日以“吞咽困難3年,嗆咳伴聲音嘶啞,頸椎前路融合術后”轉入我院。患者13年前因頸椎骨折行“頸椎骨折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入院時血常規、尿常規及大便常規未見異常。超聲胃鏡提示食管中上端上皮內瘤樣變,食管腔內可見銀白色板狀物,頸椎CT提示:頸5至胸1椎體前方可見金屬內固定影,且內固定稍前移,食管上段后壁似不連續。
10月12日針對該患者組織了多學科會診,胸外科考慮食管瘺口周圍組織非常脆弱,不能作縫合修補,但可以充分引流,使食管瘺口自行愈合,消化科及營養科建議通過PICC置管術及鼻腸管置入術維持術后營養,給食管瘺口自行愈合創造有利時間窗。10月20日患者在全麻下行經前路頸椎內固定材料取出術,食管瘺口未修補。術后第2天患者呼吸頻率增至25~30次/min,左面部、左眼瞼、左頸部、胸部出現腫脹,觸之皮膚有捻發感,切口引流管引流出褐色液體及大量氣體;遵醫囑立即予以低流量吸氧(1~2 L/min),密切觀察呼吸情況。術后第3天患者左面部腫脹加重,左眼睜眼困難,頸部及胸部大面積皮下氣腫伴皮溫升高,捻發感。立即行急診切口清創引流,術后放置乳膠片引流,頸部切口皮膚及皮下組織未縫合,無菌紗布覆蓋并包扎;術后遵醫囑給予抗感染、切口換藥,避免并發癥發生。術后第9天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感染基本控制,食管瘺及切口未完全愈合,保留鼻腸管,轉回當地醫院繼續治療。2個月后隨訪,頸部切口已愈合,可經口進食。
3.1.1 皮膚腫脹的護理術后第2天,患者面部、左眼瞼、頸部、胸部出現腫脹,查體胸部腫脹皮膚有捻發感,切口引流液由1 d前的暗紅色變為深褐色混濁樣,引流量由1 d前的45 ml增加到150 ml,且引流袋內積聚700 ml左右氣體。胸外科會診考慮皮下氣腫。由于患者頸部置有16F硅膠引流管,呼吸25~30次/min,吸氧1~2 L/min,床旁多功能監護儀監護,密切觀察呼吸頻率、節律,以及皮下氣腫的程度及分布,床旁備氣管切開包預防頸部腫脹引起的呼吸困難。術后第3天,患者面部、頸部、胸部大面積腫脹,皮下捻發感明顯,皮溫升高,無胸悶、呼吸困難癥狀,考慮食管瘺引起局部感染,緊急行切口清創引流術,并放置乳膠片引流,原硅膠引流管保留并進行負壓引流。術后頸部切口皮膚及皮下組織開放引流未縫合,予無菌紗布包扎,密切觀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情況,預防切口感染。
3.1.2 皮下氣腫消散的護理持續低流量吸氧法可以幫助患者消散皮下氣腫。因患者右側鼻腔插有鼻腸管,應用單孔吸氧管于左側鼻腔吸入,插入鼻腔深度約0.5~1cm,應避免插入過深而引起的患者不適及呼氣通道過窄。皮下排氣法可以在每次換藥時進行,利用手部掌面力量按壓皮下氣腫處,驅趕氣體從切口遠端向切口處排除,排氣后消毒更換無菌棉墊,保持引流通暢,避免感染。由于患者張口呻吟及開口說話可加重皮下氣腫,囑患者安靜臥床休息,避免過度活動和用力呼吸。勸導患者減少經口說話和呼吸,鼓勵其通過動作、筆、電子產品等方式進行表達,患者及家屬表示理解并積極配合。患者在出院時皮下氣腫癥狀已消失。
術后第2天,患者體溫高達39.4℃,心率117次/min,呼吸20次/min;白細胞介質(IL-2)531.9 pg/ml,降鈣素原(PCT)5 pg/ml,血沉(ESR)55 mm/h,C反應蛋白148.09 mg/L,白細胞計數17.1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3.8%,提示局部感染。給予溫水擦浴和冰袋貼敷降溫后,體溫未下降,遵醫囑行血培養,柴胡注射液2 ml肌內注射,布洛芬混懸液10 ml口服降溫處理。降溫措施盡量在患者舒適狀態下進行,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溫度18~22℃,濕度40%~60%,避免長時間、大面積皮膚暴露,出汗后及時擦拭、更換潮濕的衣褲和棉被,保持患者皮膚的清潔和舒適。術后第3~4天,患者體溫波動在36.1~37.7℃。行切口清創引流術后,切口每日換藥2~3次,嚴格無菌紗布覆蓋,全程規范操作;密切觀察切口情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術后第3天遵醫囑給予廣譜抗生素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1.5 g抗感染治療,每8 h輸注 1次,連續輸注6 d[4]。術后第5天起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出院前白細胞介素(IL-2)降至15.04 pg/ml,白細胞計數6.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3%。
患者入院時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術前禁食21 d,通過PICC通道輸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等進行營養支持。患者入院營養風險篩查 2002(NRS2002)[5-7]評分4分,有明顯營養風險,通過消化科會診及營養科的營養診斷后,制訂了個體化的營養干預方案,并于術前1 d植入三腔鼻腸管,手術當日開始經鼻腸管進行飲食喂養。術后8 h患者進水及全營養液各100 ml,出現上腹飽脹、惡心、嘔吐,嘔吐物為約100 ml食物殘渣。消化科考慮患者因前期禁食和手術應激等原因,出現胃輕癱癥狀,遵醫囑予西咪替丁注射液0.2 g稀釋后靜脈滴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內注射。因食管瘺口未縫合,為避免食物反流對瘺口造成再侵蝕,囑患者禁食,胃腸減壓引流出約200 ml深褐色胃內容物,術后第2天繼續采用腸外營養支持。由于手術、嘔吐、引流、局部感染等原因,患者每天總熱量需達到20~30 kcal/kg,氨基酸1.0~2.0 g/kg,葡萄糖2.0~6.0 g/kg,脂肪1.0~2.0 g/kg,并需重視鈣、磷、微量元素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E等的添加,以保證患者充足營養,避免再喂養綜合征的發生[8-9]。在腸外營養實施過程中,每日監測血糖1次,輸注速度控制在40~60滴/min,使營養液均速輸注體內,防止發生血糖紊亂[9-10]。患者由于長期禁食、手術、嘔吐等原因,術后第1天出現電解質紊亂和低蛋白血癥,檢測結果提示血鉀(K+)2.69 mmol/L,總蛋白(TP)48.3 g/L,白蛋白(ALB)23.1 g/L。遵醫囑每日靜脈補充10%氯化鉀、白蛋白,出院時患者電解質恢復正常,白蛋白維持在27.2 g/L,未繼續下降。
術后為了引流通暢,可適當抬高床頭,角度不宜超過30°,頸下置一頸部圍領,雙側用沙袋保持頭部正中位。術后第1天,患者惡心、嘔吐時取左側臥位,側肩下放置鋪有防水墊的軟枕,背部墊翻身枕,保持脊柱成一條直線,防止頸椎扭曲,此種體位不僅可以防止誤吸,也有利于切口引流。術后第2天,患者佩戴頸椎支具下床,出現皮下氣腫后,囑患者安靜休息,佩戴頸椎支具在床上坐位或床旁站立等。由于患者切口未縫合,支具選擇前片帶孔的型號,便于觀察敷料情況,避免壓迫切口及引流管,引起切口局部受壓出血及引流不暢。支具佩戴的松緊度遵循“勿緊、勿松、不壓迫”的原則,過緊易引起患者呼吸不適,甚至造成呼吸不暢;過松則未能起到支撐保護頸椎的作用。
患者因吞咽困難入院,對術后能解決吞咽困難、順利經口進食的期望值較高,但術后并未快速恢復其經口進食的功能,且由于并發皮下氣腫,面部及眼瞼腫脹,睜眼困難,頸部及胸部皮下捻發感,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55分,屬于輕度焦慮[11]。同時,因皮下氣腫減少口腔活動而影響了交流,導致患者情緒低落,此時護士察覺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護理。首先通過術后并發癥相關知識及康復護理等內容的宣講,安撫患者,讓其明白術后癥狀的轉歸需要一個過程,醫、護、患三方積極配合能更快地促進恢復。其次,通過文字、電子產品等方式幫助患者表達出內心的疑惑及擔憂。最后,通過看電視、聽音樂、冥想等心理療法轉移患者焦慮情緒[12]。最終患者出院時心理焦慮的癥狀得到減輕。
本文總結了1例遲發性食管瘺并發皮下氣腫的護理。發生原因是因為內固定材料松動,向前移動,逐漸侵蝕了食管,進而形成瘺口,且造成局部組織脆弱不宜縫合修補[2]。術前因食管瘺口后方有內固定材料支撐包裹,未出現皮下氣腫,但內固定材料取出后,瘺口成為外界與皮下組織之間的通道,出現皮下氣腫。如果圍術期醫護人員能進行有效溝通,并預見患者因食管瘺口不能縫合易產生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就可以在病情觀察、并發癥預防和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預見性護理,降低術后發生皮下氣腫的可能性。大部分患者并發食管瘺會表現為咽疼,手術切口紅腫、裂開,切口內有食物殘渣或液體流出[13]。本例患者在術后第2天引流液顏色、性狀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采取了積極的診治,避免了手術切口感染的擴大化,因此術后患者病情的觀察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醫護人員應關注患者禁食多日、既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史,在術后當日經鼻腸管喂養時,循序漸進,觀察患者胃腸功能,避免嘔吐食物殘渣對瘺口造成刺激與污染,進而引起感染。在術后瘺口自然愈合后,建議盡早恢復經口或腸內營養,避免長期全腸外營養治療,從而預防腸外營養相關性肝功能改變、膽汁淤積、代謝性骨病等的發生[14-16]。針對遲發性食管瘺的頸椎手術患者,取出內固定材料后,應注重病情觀察,醫護有效溝通,積極預防并發癥。若發生皮下氣腫,護理人員應掌握皮下氣腫護理、感染控制、營養支持[17-20]、體位及支具護理、心理護理等重點,根據患者病情,制訂個體化護理方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