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陶亮亮
(1)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新理念。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保護,在區域層面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緊緊扣住一體化、高質量、生態安全等關鍵詞。(2)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疫情期間,中醫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中醫藥大會的召開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迎來爆發的機遇期。(3)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在2015年10月召開的政府會議上,基于對中國經濟進行的判斷,指明中國經濟當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需要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升級。(4)新經濟、新基建成為新時期城市發展的主要抓手。新基建、新經濟成為未來城市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助力經濟轉型,加速進入創新大時代。
(1)長三角擴容,亳州“入長”。亳州“入長”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這也給亳州的發展帶來了至關重要的機遇。(2)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垂直分工與扁平化共存。互聯網經濟時代,特大型核心城市的中心輻射形態將轉為網群經濟中的節點聯網聯動,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終將實現去中心、分布式發展。(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區域協作與集群布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區域之間應加強協作,以產業集群化發展為方向,著力打造全國先進的制造業集聚區。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明確,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將成為我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城市的發展,亳州區域地位從城市群邊緣地帶演變為多個城市群的疊加區。《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中要求亳州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大健康、醫藥、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
(1)中原門戶,南北通衢,成就藥都之名。亳州自古便有中原門戶之稱,兼以水運便利和盛產藥材,亳州早在明代就以中藥材集散地聞明全國。客商云集于此,物流暢通便捷,成就了亳州藥都之名。(2)三朝古都,群星璀璨,鑄就文化名都。亳州人杰地靈,名人輩出,“醫藥、建安、道家、白酒”四大文化彪炳千古。(3)后起之秀,跨越發展,造就亳州速度。亳州是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市,自設市以來便奮起直追,近年來亳州的GDP總量在安徽省各市排名中逐漸提升,2017年、2018年、2019的GDP增速分別達到9.2%、10.1%、9.4%,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位。
(1)人口流入分析。根據大數據出行分析數據,亳州與周邊城市聯系度中,阜陽市、商丘市以及周口市流入亳州的人口量較大,聯系緊密。(2)人口流出分析。亳州與周邊城市聯系度中,亳州市的人口流出城市排名以阜陽市、商丘市以及周口市位居前三,聯系緊密。
通過對亳州市及周邊城市信息流分析,合肥對亳州的信息流輻射能力較為明顯,其次分別為阜陽市、蚌埠市等;省外城市對亳州的信息流輻射程度排名依次為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等。
通過對比亳州市與周邊城市主導產業的對比,分析亳州市在區域中的主導產業類別,現代中藥和食品產業為亳州特色主導產業,煤電煤化工及裝備制造業與周邊城市主導產業有重疊。
(1)中醫藥、白酒兩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突出。亳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藥都”之首,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同時亳州白酒產業優勢十分突出,“古井貢”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古井集團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2)人口基數大,年齡結構年輕,人口紅利尤在。2018年,亳州市常住人口全省排名第四,人口出生率全省排名第二,0—14歲人口占比全省排名第二,65歲以上人口占比僅高于阜陽,亳州發展的人口優勢相對于周邊地區較為名顯。(3)長壽之鄉,長壽人口眾多,養生文化深厚。根據安徽省首個《安徽省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2016)》,截至2016年底,亳州市百歲老人占比率在全省位居第一,百歲老人人數在全省位居第二。(4)生態環境約束低,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較高。亳州市域范圍內生態保護承載等級大多為一般重要的區域,一般重要區域面積達占總面積的95%以上,整個市域范圍大多是處于城鎮建設適宜區,建設約束度低。(5)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優勢發展明顯。亳州市積極響應國家和省、市政策,面向未來,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現代中藥、現代農機裝備、生物醫藥、現代中藥、新能源電子商務等產業為主導,在新興產業發展上跨出一大步。
(1)區域競爭環境激烈。亳州市周邊區域城市發展競爭較為激烈,尤其是在皖北城市中,發展水平處于相對較平均,競爭力較大。與周邊城市相比,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徐州、周口、商丘、菏澤等城市。(2)工業化滯后制約城鎮化發展。亳州市2019年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在省內橫向比較來看,一產比重排名第二,僅次于阜陽市;二產比重排名第十四,僅高于宿州、黃山。亳州市一產排名較為靠前,二產的滯后,制約了整體的城鎮化發展。(3)市區對三縣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通過亳州市內人口遷徙分析、市區斷裂點分析和市區人口首位度三個指標方法,對于市區輻射帶動能力進行分析發現,譙城區與三縣的人口流動性整體偏弱,對于三縣的影響腹地范圍較小,影響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亳州市目前的發展主要以中醫藥、白酒經濟為核心,產業發展動能相對比較單一,應當繼續發展壯大現代中醫藥產業、白酒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文化旅游康養產業;扶持提升優勢產業,穩固煤炭采選及電力生產、汽車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紡織服飾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型綠色裝配式建筑等新興戰略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好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將打造成為復合型的先行者。
壯大發展新興產業,是搶占新經濟新高地的重要路徑,是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搶抓新基建,構筑新舊動能轉換空間與平臺,主導方向堅持發展智能化數字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存儲基礎設施和新技術基礎設施。
亳州市的發展必須為生產、生活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在空間上做好準備,積極承接各種利好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進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主導產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規劃區域發展格局中,強調安全筑基,依托渦河打造綠色生態廊道,與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聯通;加強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淮河流域水系污染防治,推進淮河流域生態空間共保和環境協同治理,將綠色發展的生態本底夯實筑牢,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積極助力。
種養結合、合理輪作、劃定高標準農田集中區,落實耕保任務,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改善區域內耕作條件,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將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與園區建設有機結合,構建現代化平臺發展農業產業。
發揮中原城市群東向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支點作用,東向對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加強國際經貿、科學技術等一體化合作與產業轉移承接;西向同中原城市群各主要城市協同發展,以產業與科技合作等為重點,加強項目招商引資、消費市場開拓等。
立足亳州市中醫藥發展現狀,進一步完善中醫藥的科技創新環境,發力科技創新關鍵要素,明確創新主體、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平臺建設,提高創新效率,提升創新效益。以中醫藥現代化產業鏈條建設為抓手,形成走向世界的中醫藥產業生態圈。做大做強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對中醫藥產業的生產方式進行優化,將智能化引入醫藥產業模式,形成中醫藥制造業優勢集群。堅持“渠道為王”的理念,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商貿物流水平,將亳州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
搶抓“新基建”,構筑新舊動能轉換空間與平臺,以智能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方向,以現代農業和生物產業基礎設施為特色,升級現代教育、文旅、體育、衛生健康設施。強化“舊基建”,構建區域大交通格局,打造與亳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基本設施配套完善、內外交通銜接有序、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新舊并重,以舊帶新謀發展,構筑新舊動能轉換空間與平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