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 夏夢
我國自2013年起實行裁判文書公開上網的政策,這一政策促進了司法公開化、透明化,公眾得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查閱各類允許公開的裁判文書,其中刑事判決書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一類裁判文書。刑事判決書可以說是一扇對普通群眾開放的窗口,群眾可以通過這扇窗口直接透視刑事司法活動,監督著各級人民法院對國家審判權的行使。刑事判決書不僅體現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更體現國家在刑事司法領域的目的和意圖,因此刑事判決書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刑事判決書的制作水平既是辦案質量的體現,直接關系到執行的社會效果,此外,從制作的判決書質量還可以衡量法官的職業水平。
當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拓寬了信息的傳播途徑,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裁判文書網上公開也被賦予新的內涵。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司法文書檔案,面對社會公眾的監督與批判,必須呈現出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2014年“廣東惠州于某水案”刑事判決書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至今仍被媒體和一些學者贊譽為“最偉大的判決書”。一份判決書呈現于大眾的視野,不單是體現判決書形成前的事實認定和定罪量刑的過程,還意味著判決書公開后造成的社會影響。盡管對我國刑事判決書的各種研究從未間斷,但不可否認判決書仍存在許多問題,而目前相關的學術研究缺乏新的視角來發掘新的成果。
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對我國刑事判決書進行研究,筆者在本研究中將以批評話語分析理論(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這一當前逐漸被應用于研究多領域多種語篇的跨學科研究理論為視角進行研究。CDA不是一個具體語言理論或語言分析方法,而是一種多角度的語篇分析框架,它所追求的目標在于揭示語篇“隱含的思想意識與權力關系”。
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學者范代克認為:“話語中的思想意識這個詞,并非僅僅體現人們的信仰,思想意識還具有勸說的功能。”通過提高刑事判決書受眾的可接受性,讓刑事判決書中的刑法信息得到更高效的傳播,在公眾領域掌握思想意識話語權,是刑事判決書的改進目標。因為話語不但可以表達話語者的信念,還能改變別人的想法。筆者基于這一理論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刑事判決書的改進建議。
刑事判決書的制作者是法官,刑事判決書最終呈現何種姿態,產生何種社會效果,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法官如何撰寫刑事判決書。因此,筆者認為,借鑒于美國刑事判決書,要讓法官重視刑事判決書和其潛在影響力,就要先改進我國的司法制度。
雖然學界不乏對我國刑事判決書的研究,最高人民法院也多次強調加強刑事判決書的說理,但從大量的刑事判決書收到的社會效果來看,大多數法官仍未重視刑事判決書的影響力。只有將刑事判決書與法官的切身利益相聯系,讓刑事判決書的社會效果與法官的職業生涯相聯系,將刑事判決書作為考核法官工作的一項標準,建立起相應的獎懲制度,才能讓法官重視刑事判決書的寫作,發揮法官的個性,鼓勵法官撰寫優秀的刑事判決書。
此外,還可以效仿美國的做法,將優秀的刑事判決書集結成冊,發放到各級法院供法官學習,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案例發布制度,也是提升法官職業水平的方法。
除了當前的司法制度中刑事判決書對法官職業生涯影響較小,對疏于說理、懶于說理的刑事判決書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審核制度和追責制度也是問題所在。
案件當事人,尤其是被告及辯護人有權獲知證據不予采納的具體原因并由此提出抗辯,對應當說明理由卻不說明理由的刑事判決書可以提出追責,要求法官作出補充說明,進一步加強對被告的人權保護,這也有利于我國刑事訴訟庭審模式向抗辯式轉變。
批評話語分析強調話語實踐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在刑事判決書中有意識地傳播刑法信息,讓受眾接受這些刑法信息,將其思想意識化,應該是刑事判決書撰寫的目標之一。筆者認為,重視刑事判決書的可接受性,提高刑事判決書的可接受性,是實現刑事判決書正面效果最大化的重要環節。借鑒德國刑事判決書和美國刑事判決書的經驗,有效提高我國當前刑事判決書可接受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刑事判決書傳播刑法信息的過程可以應用傳播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刑事判決書一旦形成,即是對判決書的受眾主體傳播了刑法信息,受眾主體由此產生是否接受的心理。
從判決書制作者,即法官的角度,可以運用傳播心理學的心理作用原理,對刑事判決書進行如下改進:
1.塑造積極印象
運用第一印象的心理原則,法官在撰寫判決書時需注意使當事人對判決書產生積極印象。積極印象可以通過刑事判決書的語言風格、遣詞造句來塑造。雖然我國刑事判決書格式規范化的要求是司法權威性的體現,但是也應適當發揮法官的個性,例如全國轟動一時的《廣東惠州于某水盜竊案》的一審刑事判決書,除了詳盡地闡述判決理由,在語言風格上的“去官方化”也顯得平易近人,拉近了與當事人、法學界學者的距離,給受眾留下了積極的印象。
2.合理安排篇幅
我國當前的刑事判決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列明控辯雙方的證據和法院查明的事實部分往往占據較大的篇幅,判決理由部分則較小,這種篇幅上的對比使得當事人容易產生感覺抑制,心理上覺得未受重視和肯定,從而難以接受刑事判決書。因此法官在判決書行文中應合理、適當地安排篇幅,增加判決說理部分的篇幅,對爭議較大的證據進行詳實的解釋說明,增強當事人的感官效應,減少當事人的感覺抑制,通過這兩種感覺的對比落差,提高刑事判決書的說理性。
在這一方面,德國的刑事判決書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借鑒經驗。德國法官通常在判決書中采用心理暗示、心理刻畫等方法,運用敘述的手法,塑造氛圍,因此受眾主體容易被判決書的氛圍感染,按照判決書的思路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受眾的心理滿意度。
在一些社會關注度高,話題敏感度高的案件中,例如“廣東惠州于某水案”,其判決書的說服力更容易受到群眾的考驗。因此可以在刑事判決書中運用修辭,根據受眾主體來完善刑事判決書的行文表達,運用合理、充分的修辭論證來增強判決書的可接受性。
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美國判決書的經驗。美國刑事判決書中的修辭論證手段可以分為理性論證、人格論證和情感論證。根據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情況,我國刑事判決書不像英美法系的刑事判決書中允許法官陳述自我人格,如前所述,更多情況下是以“本院”作為指代,因此筆者認為修辭論證的改進應以情感論證和理性論證兩方面為主。
1.改進情感論證
情感論證是我國當前的刑事判決書中相比理性論證更缺乏的論證方法。美國判決書中通常用修辭格來喚醒受眾的情感共鳴。使用修辭可以使刑事判決書更具親和力,類似于我國漢代以后的判詞中引用儒家經典,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為法官的觀點提供佐證,幫助普通受眾更好理解、接受判決中的刑法信息,最終達到服人息訟的目的。
因此借鑒美國判決書和我國古代判詞的經驗,我國刑事判決書可以采用類比、反問、引經據典等修辭格來改進修辭。修辭是增強刑事判決書可接受性的必要工具,借助于修辭,刑事判決書得以展示真理和彰顯正義的價值。
但改進情感論證不等于法官在刑事判決中摻雜私人感情,不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作出判決,也不意味著刑事判決書中只講情理或者大篇幅講情理,刑事判決仍應該以法律法規為判決依據,對情理的考慮應講究適度原則。情感論證僅僅是輔助說理的手段,絕不能本末倒置。
2.加強理性論證
“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刑事判決書的受眾是否接受判決,取決于法官在刑事判決書中呈現的法院認定事實、援引法條以及謹慎而合理的推理論證過程。判決書作為推理論證過程的重要文字憑證,是理性論證的核心階段。
我國當前的刑事判決書說理不足的問題依舊被學界所詬病,加強判決書的說理,不僅是要加強判決書的說理部分的篇幅,還要加強判決書說理部分的理性論證,提高刑事判決書的說服力和可信度。這就要求法官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和職業素養,才能有理有據地論述案件推理和證據采納或不予采納的過程和理由。
總體來說,情感論證主要面向刑事判決書的普通受眾,偏重社會意義和社會影響,而理性論證更傾向于法律評價和法律效果,目標主要是職業受眾,比如律師或學者。結合情感論證和理性論證,將修辭格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是實現刑事判決書最大限度地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徑,從而使刑事判決書的社會效果最大化。
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來看,刑事判決書作為一種話語,應充分利用刑事判決書的傳播效果,實現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的目標。刑事判決書應從司法制度建設和刑事判決書撰寫兩個方面進行改進。只有充分重視、利用刑事判決書不同于其他裁判文書的社會影響力影響社會公眾對刑法信息的理解,才能實現刑事判決書的社會效應最大化,才能加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