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宋慶年
在當下大學生就業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的現實條件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從誘發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主要因素分析,從而更好地為幫助大學生緩解就業心理問題提供建議,減少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近些年來,很多就業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在校學習成績不相上下的學生,有的學生在畢業季懷揣幾張就業錄用通知單,有的卻連就業意向還沒有,畢業生就業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學生在面試時的表現有關。用人單位往往選擇的是成績比較優秀,有自信心,為人處世沉穩,謙虛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而有的學生盡管成績優秀,但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難以在就業面試中充分表達自我,而有的學生又過于自負,特別愛表現自己,合作意識不強。這兩類學生大多通過了筆試,但在面試中卻被淘汰,這往往是兩類極其典型的就業不良心理表現。其一,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中,這種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和自信心,參加招聘面試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其二,部分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往因就讀學校為名牌學府,所學專業緊俏,或認為自己無論專業知識還是綜合素質都高人一等,或因為被不少用人單位垂青,而產了高傲自滿的極端自負心理。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往往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錯過不少適合自己發展的招聘單位。多數大學畢業生不愿從事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單位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高傲浮夸”的不良印象。
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做好個人的職業規劃,對就業信息和就業政策關注較少,對就業形勢和企業人才需求沒有深入地了解。臨近畢業時,根據自己的想象去擇業,往往對個人就業的期望過高,沒有結合自身能力去考慮擇業,導致一大部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四處碰壁,信心受挫,逐漸對就業產生恐懼或迷茫,甚至逃避心理,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1],產生失望、恐懼、憤怒、悲觀厭世等情緒,出現求職過程中心理問題的連鎖反應。
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場所,一個人的家庭也是造就其素質以至于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由于中學階段長期采用應試教育的做法,只重視智力教育,缺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忽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相當一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采用簡單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質[1],而且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進入大學后遠離子女,缺乏溝通交流,對子女心理成長問題關注不夠,子女從小缺乏心理教育引導,在擇業過程中遭受失敗很容易出現自我否定等各種心理問題。同時,大學生的部分行為表現受到父母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有些家長把擇業標準定得很高,總認為自己的子女上了好大學能力就很強,把待遇是否優厚、交通是否便利、離家是否較近作為選擇就業的標準,不愿子女從事艱苦的工作,更不愿他們的孩子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單位工作,進而影響子女對就業去向的選擇,一旦被心儀的單位在面試中淘汰,就會讓大學畢業生產生自我懷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高校作為大學畢業生從校園向社會過渡場所之一,對其求職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許多高校只針對大學生學科專業設置,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科學合理的心理教育引導和求職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缺乏對勞動力市場和結構、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等宣傳引導。與此同時,高校專門從事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教師有限,教師也忙于日常教育管理,很難逐一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精準到人,導致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有時抓德不到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咨詢工作做得不到位。
大學畢業生基本處于二十多歲的年齡段,處于人生中最敏感、最活躍的階段。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競爭激烈化、價值觀念多樣化、人際關系復雜化、生活緊張化,致使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無所適從、倍感壓力,這也使大學生產生無意義感、多余感和厭煩等心態[2],從而引起心理問題的應激反應,久而久之,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障礙等。對正確的思想觀念他們易于接受,但對于錯誤的東西,由于其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有限,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缺乏正確判斷,也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由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面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缺乏適應和調節的能力,有些學生甚至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日常問題給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帶來了困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調適,可能會影響他們以后的適應性和心理健康。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制定好個人職業規劃,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擇業目標,客觀評價自己,尋找自身最佳位置,制定好合理的計劃和明確的目標。通過平時多參與面試技能的訓練、各類演講比賽等方式,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自我推銷、處事和社交等各種能力[3],不斷加強自身素質訓練,努力提升自身實力,樹立好個人價值觀,做到獨立、自主,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對待求職中的挫折,分析失敗的原因,在挫折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并主動調整自我適應社會,不斷增強自身心理調節與承受能力。大學生進入社會,從學生到職業人士是一次角色轉換,在進入社會后,就要主動適應環境,以一個職業人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通過參加具體的工作為社會付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虛心學習,提高自身為人處事等各方面的能力,勇挑重擔,鍛煉自己,做足就業心理準備,實現角色的轉換。
作為家長,一方面在子女進入大學后應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子女心理成長問題上,直接與子女溝通或向輔導員、班主任等間接了解子女心理狀況。其次,家長要主動關注國家的相關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給孩子在擇業過程中提供一定的就業建議,傳達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鼓勵他們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讓他們在當前就業難形勢下體驗到家庭的溫暖,避免孤軍奮戰的心理問題。最后,家長要合理定位子女的就業觀,鼓勵子女勇于承擔艱苦的工作,到基層一線去鍛煉,提升子女的生活技能,磨練堅韌意志。
雖然很多高校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提供就業建議。但在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方面,由于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仍然無法做到因人施策、精準到人進行指導。高校任課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要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議學校多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與公司合作,多讓學生與公司接觸,讓學生多了解社會,進而為學生求職做足準備,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讓學生在就業、擇業時更多的從國家和社會需要、地方經濟發展、勞動力資源最優化等角度考慮,正確樹立擇業觀[4-5]。同時,高校要強化大學生個人創業引導,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到基層、偏遠地區尋找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滿足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避免導致就業壓力給畢業生造成恐慌。高校還應加大關注畢業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放松自己,同時增強信心、提高能力。
社會是大學生最終的方向,因此社會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支持對于大學生群體緩解心理問題至關重要。一方面,國家要持續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企業的社會保障機制,淡化事業性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為全社會營造拼搏、奮進、平等、穩定的社會就業新形式[3]。其次,企業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晉升發展通道,在招聘和晉升方面向高素質、強能力的大學生傾斜,激發他們的奮進意識。最后,高校要與企業加強培養對接方面的接洽工作。大學不能盲目開設專業擴大招生,而是要適應當地經濟需求,著力打造優勢專業,與當地的企事業單位加強實踐培養的對接合作,將教育培養工作由精英化轉向社會化,適應崗位需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學生的能力、氣質、愛好與將來的工作崗位可以跟完美匹配,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被社會接納和認可,激發青年的奮斗熱情。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通過探求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提出解決對策。通過大學生個人、家庭、高校、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將不斷得到解決,為青年大學生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順利轉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