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附屬茶山實驗中學 陳佳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感受、體驗、思考、感悟而獲得心理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許多學校在各個年級都安排了專職或者兼職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但是作為一門進行心靈與心靈交流的學科,在教育教學中,一個課堂細節的處理、一個教育情境的創設、一個課堂語言的回應等,都不容小覷。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怎樣處理課堂的各種關系成為心理老師頭疼的難題,結合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心理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熱鬧與內省”“接受與對話”“經驗與反思”這四對關系,尤其需要我們認真細致地進行處理。
課堂就像一個藝術加工的舞臺,在你的一念之間,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與效果。在許多“同課同構”的課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同樣的素材,同樣的預設,呈現給我們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韻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教師對課堂中學生生成的不同回應。
余文森教授曾說過:“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的確,課堂離不開預設,也離不開生成,但是我們要靈活把握。一味地強調預設,課堂可能會顯得死板僵化;盲目地強調生成,課堂可能會脫離教材。因此,要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讓預設與生成共同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尤其是心理課堂相比其他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活動和體驗,更多依賴于教師自身素材的積累與選擇,尤其要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平時要注重積累,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面,關注時下熱點話題,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選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最好在課前針對某個話題進行課前調查,從而使課堂環節的設置有的放矢,同時又能彈性把握課堂時間,不至于因為準備不足而導致混亂;另一方面,心理輔導活動課不是老師的一場“表演秀”,更不是教師完完全全按照實際照本宣科,而是要捕捉學生的反映及時進行反饋。所以,做好課前教案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賴教案,應做好應急狀態的準備,恰當地拿捏課堂的尺度,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進行追問深入,從而催生課堂的亮點。
悶課有許多特征,比如:課堂氣氛枯燥、教師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互動、思維凝滯等。因此,只有課堂活起來了,才有可能看到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一面。
那怎樣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更有效率呢?心理課堂也有三個法寶:以學定教、參與體驗、創設情境。心理輔導課中的以學定教,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發展規律、現階段的心理困惑為課堂設計的原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心理輔導課中的參與體驗,是指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活動或者討論中來,喚醒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觸發思維的活躍,通過探究互動的方式開展情感和言語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提升。心理輔導課中的情境創設,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團體動力的催生至關重要,可以借助實物和圖像視頻、動作表演、情景劇或暖身活動、語言、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系與矛盾、“背景”、問題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情境會讓學生的思維點迅速聚焦到課堂的核心問題中,并在大腦皮層中對輔導內容產生興奮感,做好課堂學習的心理準備,使其投入狀態并對輔導的內容產生興趣。
心理輔導課還需要思考的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心理課是否必然需要華麗的活動?心理輔導課又能否樸素著調呢?鐘志農老師曾經說過,“班級輔導活動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輔導理念和輔導目標,如果只考慮形式和手段的新鮮花哨,就很可能會導致舍本求末。”的確,華麗的活動,先進的教學媒體也許能夠撐起一節課的熱氣騰騰的“活”,但是這樣的活,對于學生來說,是否真正地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如果這種“活”只有身體上的“活”,而沒有心靈的盤活,這樣的課堂也是偏離學本課堂軌跡的。所以,對于輔導老師來說,更重要的是吃透輔導理念和輔導目標,這樣即便是非常樸素的教學設計,也能夠走入學生的內心。
你會在課堂中聽到什么樣的聲音,是生命拔節的聲音,是真誠流淌的聲音,還是冷言以對的聲音?我想,這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教師長久以來對課堂的作用。課堂就像一面鏡子,將你的語言、你的動作、你的眼神、你的態度,通過學生的表現,直觀地呈現給你。所以,教師“平等對話”的溫暖姿態或者“高高在上”的單向溝通,都會像放大鏡一般顯示在學生和課堂面前。
“教師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學生,將決定學生的成長;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工作,將決定工作的成敗”。可見,教師的態度影響深遠。對心理輔導活動課來說,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從教師與學生的認知關系、情感關系、心理距離與文化互動四個方面進行判斷。在認知關系上,教師要善去尋找和捕捉學生認知上的對應點和交叉點;在情感關系上,心理輔導活動課應該有充分的情感互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互相激發靈感和熱情;在心理距離上,應該對培養學生學會成長、獨立和責任意識有推動作用,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文化互動上,在教師風格和學生個性的交互作用下,達到文化觀念的融合與適應,從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并彰顯學生的主體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語速、語氣要恰當,甚至動作、姿態、表情也要呈開放式,給予學生充分的安全感,強調價值中立,充分尊重學生,不把價值觀強加給學生。所以,我們要給學生發出真實聲音的空間,更要呵護這樣的機會,因為這不是壞事,學生自然會還你一個輕松和諧的“真實”課堂。記得在一節異性交往的心理公開課中,我結合情境提問:“小強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小美,他該怎么辦呢?”大部分學生把他們曾經接受過的教育直接反饋給我:“冷凍在心里”。可有一男生舉手說他有不同的意見。這時我面臨著傳統的“挑戰”,也估摸著要不要邀請他,我想如果我假裝視而不見,下次學生在我的課堂中就不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官方”的話語回應你,那么這樣的心理課堂就無法真正走入學生。所以,我選擇包容,并邀請他分享出了他的答案:“愛要大聲說出來。”全班同學一陣雀躍,我想這是很多同學內心真實的想法,于是我嘗試著繼續引導他:“那小強接下來怎樣做才會讓自己更加具備愛的資格呢?”學生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課堂也變得十分的輕松和真實。
隨著教齡的增長,在從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許多教學意外,有時候難免會遇到挫折阻礙,會讓我們喪失信心,悲觀氣餒。有時候,我們可以憑借經驗去應對,有時候需要進行反思,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可以對照著檢視自己的各種教育行為,對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有效地處理教學環節,提升輔導藝術。就個人而言,也可以嘗試每節課后撰寫教學反思,用“寫”來吶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如何對待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與管理、學生自主活動等,針對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次課堂教學不完美的內容,不斷地反思、實踐、創新,始終帶著問題意識面對教育現象,多次調整課堂的教學方案,對比不同課堂效果,從而找尋最優教學策略。最后,將每次反思的內容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撰寫成典型的案例和論文,在實踐中進行運用改善,讓自身的教學水平得到螺旋上升。
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方法,依托“對話、協助、幫助”和“輔導講座、專題談話、觀看教學錄像、聽示范課、指導備課、說課、角色扮演、微型教學、隨堂聽課、臨床指導”等形式,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效。
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日益受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下,我們所有的心理老師不能停止思考,怎樣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怎樣更好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怎樣更好地通過心理輔導活動課達到輔導目的。且行且思,且思且悟,以求通過對心理輔導活動課堂中各種關系的合理把握,更好地發揮心理輔導課的輔導功效。
相關鏈接
就性質而言,班級團體既為一種社會性團體,也是一種心理性團體,因此為一種相當特殊的團體(Bany&Johson,1964);班級在正式組織部分,對成員有特別的行動要求,例如出席、守校規、參加段考期考等,而且也有其一定的行動形態,與社會其他正式組織相似。然而班級成員之間的互動又發展出另外的各種期待,成員之間有著動力性的互動,產生了一個班級心理層面的團體。這個非正式組織的心理團體則提供成員許多需求的滿足,而且成員之間的心理關系會影響成員與團體的規范、工作執行,以及成員參與度。
就團體的形成而言,班級團體既為一種基本團體(primarygroup),亦為一種正式的工作團體(workgroup);就其以發展為一種基本團體觀之,國小時期學生有六年時間,國中時期與高中時期學三各有三年時間,因此成員有相當長的時間日日親密相處,可因興趣相近、嗜好一致、情感投契而聯系一起。班級團體和家庭團體相似,對于兒童與青少年情感、情緒的發展和社會層面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