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軍民融合研究院 唐力鐵
健全的退役軍人安置法律體系是退役軍人有效安置的重要保障。參照美國、俄羅斯等發達國家退役軍人安置的經驗,均可以發現自上而下完備的法律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在出臺《蒙哥馬利軍人權利法案》后,相繼出臺關于就業、教育等板塊的具體法律文件,為退役軍人權利各個方面都提供了法律保障,并隨社會發展經歷了十余次法律法規修改,使法律依據符合社會需要變化,與時俱進。俄羅斯不僅有聯邦議會通過的法律,也有聯邦總統和政府通過的行政法規,使立法與行政系統統一意志,形成了《國防法》《軍事義務與軍事勤務法》《俄羅斯聯邦軍人保險條例》《俄羅斯聯邦軍人地位法》等法律條款和《退役軍人再就業培訓綱要》等行政法規,保障了退役軍人行使權利的基礎。
自2020年起我國推出了《退役軍人保障法》,此法律有望在繼承和發展此前相關法律的基礎上,成為保障退役軍人權益并順應社會發展實際的一級法律。應當充分了解廣大退役軍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需求,以有保障、可操作的形式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權利關系,規范各級進行退役軍人保障過程中的投入力度和問責制度,使退役軍人保障工作受到社會足夠重視并能有力實施。
目前我國為退役軍人提供的教育培訓機會雖然覆蓋了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多方面,但在實施過程中退役軍人作為權利主體仍受到權利行使的諸多限制。一方面,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內容多為政府合作院校或者通過社會招標合作的院校,開設的課程種類雖相比以往有所增多,但基本都釆用了相同的培訓模式,較少考慮退伍退役軍人個人的興趣、能力等因素。另一方面,根據相關規定,退伍退役軍人需要在退伍一年內選擇相應的教育培訓課程方可予以報銷,對于缺乏職業規劃經驗的退伍退役軍人而言,在就業焦慮感的驅使下難以保障教育培訓效力。
教育培訓是構建退伍退役軍人職業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其職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而應當予以退伍退役軍人更寬松的教育培訓選擇權利,提供差異化的培訓體系。
第一,培訓項目應當差異化。我國退伍退役軍人的學歷水平、社會經歷、年齡、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各有不同,并且對未來發展的計劃不同,在不同的需求下需要有適合其個體需求的培訓體系。目前退伍退役軍人的培訓模式較為傳統,盡管退伍退役軍人能在政府提供的諸多課程選項中選擇感興趣的科目,但合作的院校種類、氷平、層次仍有限制,開設課程雖有較強的就業指向性,但許多新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已改變了勞動力市場的用工需求,傳統培訓體系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退伍退役軍人多樣化的培訓需要。開課程過程中,培訓的模式也較為傳統以大班化的形式進行,面對不同兵種、不同崗位來源的退伍退役軍人難以做到針對性管理與培訓。筆者認為差異化的培訓項目首先應當在參與課程前,通過培訓指導中心提供差異化的課程指導服務,幫助退伍退役軍人正確認知其培訓需求,明確參與培訓課程所期望達到的培訓結果與就業目標。并且政府應當嘗試研發智慧化的培訓體系,目前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已使得線上跟蹤培訓成為可能,線下因合作院校難以管理而課程有限的困境,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得以解決。研發設計退役軍人互聯網教育學習平臺,引入傳統職業課程以及新型產業職業化培訓課程,退役軍人通過身份認證可參與各類課程的學習,自主構建自身知識技能體系。
第二,培訓時機應當差異計劃。目前我國安置政策中規定了退伍退役軍人需在退伍一年內行使其接受教育培訓的權利,在時間上進行了界定。而研究中發現,退伍退役軍人相比同齡人在社會經驗以及職業能力的積累上處于弱勢,也帶來了就業焦慮感。在職業的探索階段無法明確自身的職業偏好,甚至因此錯失接受培訓的成長機會,造成職業發展能力始終落后于社會需求的困境。筆者認為,應當充分考慮到退伍退役軍人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就業困境,給予退伍退役軍人在不同時機接受教育培訓的差異化培訓方案。一方面,可提供退伍前的教育培訓方案。幫助退役軍人在服役階段利用零散時間以院校進部隊的形式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參與在線學習、在線考核等,形成一定的職業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在退伍后應當予以退伍退役軍人職業實踐的時間機會。可將此教育培訓的權利有效時間延長至3—5年,讓退伍退役軍人能有時間自由選擇先工作或是先學習,并且在退伍退役軍人發現自身就業中的能力困境后仍有機會重返院校參與針對性的學習成長。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退伍退役軍人普遍存在自主就業的需求,由于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精簡化改革,民營企業成為退伍退役軍人的主要就業方向,并且承擔著促進退伍退役軍人就業的重大使命。學校、企業在員工招聘時不能全以職業能力為主要考核依據,原先退伍退役軍人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不高、職業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在求職中受到諸多挫折,但伴隨近年來征兵學歷門檻的不斷提高,退役軍人不僅在服役期間能更有效地為國家作貢獻,在退伍后依然可以繼續服務于企業發展。近年來,為促進退役軍人就業,政府更是出臺了一系列聘用退役軍人型企業可減稅的優惠政策。關注退伍退役軍人就業并不是鼓勵無條件的提供就業崗位和職業特權,而是結合企業實際用人需求,在職業能力勝任的情況下能更多發掘退伍退役軍人優秀的精神品質,在工作中能予以信任和尊重。研究發現,目前退伍退役軍人的就業率雖較為樂觀,但職位水平在企業中整體處于中等偏下。高等管理層應當對職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企業內部進行員工選拔時也應當拋開學歷、職務等單方面因素,全方面評估員工潛質與成長空間,給優秀的退伍退役軍人員工予以更多的成長空間。
退役軍人在退伍回到地方后,需要適應從軍人到勞動者的身份轉變,原先在部隊接受的思想教育以及艱苦的訓練生活環境在退伍后均會發生較大變化,面臨諸多新的沖擊與挑戰,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況都會發生變化。我國具備較好的擁軍社會風氣,但幫助退伍退役軍人適應角色轉變的相關服務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在我國服務型政府的改革背景下,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為退伍退役軍人提供關懷與服務,幫助退伍退役軍群體更好地適應角色轉變并且構建職業發展能力。一方面,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專業社會服務組織承接關于退伍退役軍人的適應服務以及職業規劃服務。英國在此方面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通過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在軍人退役之前即開始了退役輔導以及職業輔導,幫助退役軍人在退役時已對勞動力市場以及職業發展有基本的理解。我國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后,關于退役軍人服務相關的經費有了更有力的保障,伴隨我國社會組織近年來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專業化、有經驗、有團隊的社會服務機構,可通過此類機構為退伍退役軍人提供標準性、周期性的服務流程,通過專業社工人員跟進把握退伍退役軍人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角色適應。
另一方面,可通過協會、基金會等形式,為退伍退役軍人構建資源型的社會組織平臺。退伍退役軍人的職業發展需要教育、政策、就業信息等多方面資源,個體獲取相關信息存在客觀弱勢,同質性較高群體組成的基金會、行業協會則能集合群體需求更好地幫助會員爭取相關權益。如美國退役軍人協會、陸軍協會等社會組織,不僅為退役軍人及其家屬提供職業培訓服務,幫助其進行職業咨詢規劃,甚至能調用協會的社會關系網為退役軍人介紹工作機會。相比于政府機構,此類協會的運作更加靈活和自由,可在較大彈性空間內為退役軍人提供針對性的定制咨詢服務,以幫助退役軍人進行職業發展規劃。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到此類相關社會組織對政策的需求度較高,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服務以及對組織進行監督。
服務方式會極大影響政府的服務能力,在原先傳統的服務方式中,因人力、時間上的較大成本,退伍退役軍人的職業發展服務難以開展。在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借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提供智能平臺服務是能夠突破原有困境,提高就業支持服務的有效方式。退伍退役軍人對安置主體的主要需求包含了政策了解、信息登記、教育培訓、就業服務、補貼發放、活動參與、咨詢信訪等方面。根據其信息交互方式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政府向退伍退役軍人的單向信息發布,如政策發布、活動發布等;第二類為政府和退伍退役軍人之間的信息交互,如信息登記、咨詢信訪等;第三類為政府幫助退伍退役軍人和第三方外部組織實現交互,如平臺上的教育院校聯系、崗位匹配等。通過以上三類信息交互方式,可為退伍退役軍人構筑起智能化的移動平臺,通過在線平臺可實現諸多傳統的咨詢類需求,并且應當鼓勵更多有教育培訓優勢的院校入駐智慧平臺,通過平臺結算的方式為退伍退役軍人提供多樣性的在線課程。目前我國在線招聘平臺的發展趨于成熟,崗位在線匹配已成為勞動力市場招聘的主流趨勢,通過政府平臺完成外部崗位信息的篩選和引入,可為退伍退役軍人提供更為多樣化選擇的崗位信息和就業機會,降低退伍退役軍人安置的各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