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 羅秋彤,孟詩婷
網絡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使得社會關系形態已經由現實世界實在聯系的簡單模式轉變為現實世界實在聯系與網絡世界虛擬聯系兼具的復雜模式。互聯網占據了大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大學生在自覺成為網絡信息接受者的同時,也成為了網絡信息的主動傳播者。作為當今社會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網絡道德是以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網絡技術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為前提的,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和共同利益在網絡上的反映。它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學生行為,其是調節網絡空間中個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網絡社會在拓展一般性道德孤立、狹隘的認識局限,促進傳統道德的現代性轉化,形成諸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規范的同時,也沖擊、淡化了傳統道德,出現了網絡思想行為規范缺位問題。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中堅力量,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能力易受到網絡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已經出現道德認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等不良現象,并誘發出一系列違反道德和違法犯罪的非理性網絡行為,形成網絡道德失范危機。
為了引起大學生群體的關注,以低俗性、惡俗性、虛假性為特征的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新媒體文化排斥科學性的挖掘和合理性的推理,導致大學生思想性、道德性與合理性缺失,讓青年群體逐漸喪失思考能力,精神世界荒蕪。這實質上是借娛樂外衣來進行思想理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輸入,腐蝕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價值認同,消解他們的政治信仰,使其喪失對道德、法律的敬畏,放棄對崇高的追求,造成社會思潮多元對立。
網絡信息來源廣泛、難辨真假,群體性的狂熱強化了民眾的非理性,讓每個接觸網絡的人都能逃避現實中渴望發言的卑微與無奈,無需承擔地享受語言暴力帶給自己的快感,同時言論自由在利益面前會不自覺扭曲,最終演化為侵犯個人權利的言論攻擊,構成了在言論自由掩飾下的言論暴力。有的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使用過激的語言對他人進行謾罵、挑釁、人身攻擊等,部分不文明的網絡語言嚴重偏離現代漢語規范,影響大學生正常交流。
虛擬自由的網絡環境可以促使網絡個體對結果產生新的認識,進而形成新的思想與價值定位之后,將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表現與顯露的不良欲望和行為帶入現實社會中。例如,有一些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剽竊他人的工作成果,來滿足個人論文創造等的需要。
為了調查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本研究通過自制問卷進行了一次網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主要以江蘇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共100份,剔除無效問卷24份,有效問卷76份,有效回收率為76%。問卷設計主要圍繞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面對網絡不良現象的態度、對于網絡德育課程的看法等方面。
調查顯示,在網絡行為方面,對于“你在網絡上是否有過受欺騙、遭受言語暴力等經歷?”這一問題,回答“偶爾有”的居多,占比61.54%;其次是“從來沒有”,占比是30.77%。在對待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方面,對于“你認為網絡道德失范給你帶來的哪些影響”這一問題時,有69.23%的人回答“使得自身的思想觀念產生變化”,有53.85%的人回答“受到惡意攻擊,情緒受挫,精神損傷”,還有69.23%的人回答“養成不良網絡習慣”。在網絡德育課程方面,關于“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在思政課中引入網絡道德?”這一問題,有84.62%的人認為“有必要”,15.38%則覺得“無所謂”。關于“你認為網絡德育課程中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完善?”,92.31%的人關注“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另外有76.92%的人關注“教學原則”。
綜上,我國網絡空間中雖然道德失范現象仍存在,但發生頻率并不高,而對于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正面意義與負面意義持平,大部分人是重視網絡德育課程的建設的,而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法仍有待完善。
很多大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但自律能力較弱,情緒不穩定,意志薄弱。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缺乏責任與約束的虛擬環境,極易使大學生在虛擬世界里迷失自己。其面對網絡媒體信息和不理性的評價往往缺乏判斷力,易受其他網友的觀點的影響,從眾心理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部分大學生會在網絡空間中宣泄在現實中遇到的壓力,甚至違背社會公共道德。
從高校層面來看,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相對滯后,無論是課堂教學中還是實踐環節中,都鮮有涉及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規教育內容,難以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從家庭層面來看,教育偏重學生智力方面的教育,忽視了其道德方面,導致部分大學生缺少基本的是非觀念。從社會層面來看,現代網絡信息來源廣泛,時效性強,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真實性易受到沖擊。
我國部分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注重基礎理論傳授,而忽視了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道德實踐能力的養成,教育方法上創新力不高,沒有根據教育內容需要和教育對象特點而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甚至導致部分學生開始認為網絡空間只存在技術的操作性問題,產生網絡與道德沒有關聯的想法。
我國網絡德育理念落后,內容欠缺,高校德育工作內容仍然圍繞現實道德,未能構建好緊跟時代步伐的網絡德育理念及充分考慮人在網絡空間中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轉變,無法及時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提出要求。關于網絡德育雖有涉及,但缺乏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法律教育等內容。
由于思政教育者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運行機制不夠熟悉,因而出現了網絡管理相對滯后的狀況。一方面,大學生在網上表達情感,宣泄情緒往往是以匿名形式的,思政工作者難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無法鎖定對象,這加大了思政教育者開展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技術運用不足,教育過程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質性內容。
當前新媒體思政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隔閡被打破,授課模式由單向灌輸演變為雙向交流,充分發揮了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及情理結合的滲透。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選擇和吸收知識。新媒體能夠快速準確地將學生的學習狀況反饋給教育者,教育者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形成雙向的互動化的學習過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實現了彼此知識、能力、經驗和感知的透明化與公開化。
思政教育應立足網絡空間的特點,把握學生的心理傾向,創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政教育內容。倡導科學的網絡價值理念,通過調整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來進一步改善學生與網絡環境的關系,增強學生對網絡環境的適應、共建與維護的認同程度。將自尊心、責任感、愛國主義等情感滲透進學生的網絡生活,將所形成的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情感、意志、信念。
西方敵對勢力通過網絡傳播西方價值觀,誘惑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容易激進的大學生,使輿論偏離正軌。因此,應凈化思政教育環境,倡導學生綠色上網,推動具有強烈時代意義和鮮明導向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另外,嚴格的網絡監管有助于隨時發現學生的動向,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需求,集結力量傳播信息,占領傳播話語權制高點,以正確的政治導向重塑學生的心靈。
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校刊、廣播、網絡等在傳播廣度上的優勢,加強大學生網絡德育,引導學生就網上傳播的信息合理發表見解。抓好典型宣傳和輿論引導,在網絡社交領域通過具體事例對主流價值觀進行生動詮釋,激發情感共鳴,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
教育者在認識到互聯網對學生思想道德影響的基礎上,應加強對網絡德育的重視,對相關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構建網絡德育的長效機制,盡量避免網絡德育流于形式。利用網絡技術優化教學策略,準確記錄教學過程,完善課程結構和內容。擴展思政教育工作視野,關注大學生訴求,搭建師生溝通渠道,推動傳統教學和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提高新媒體思政教育中網絡德育內容的比重,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進行道德滲透。構建中國特色網絡話語體系,密切關注大學生網絡道德變化,將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融入網絡德育中。加強對網絡道德規范的灌輸,將網絡德育內容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闡述,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活動的興趣。
高校在保證教育者掌握傳統道德理論的基礎上,還應提升新媒體思政教育者隊伍專業素養水平。聯系網絡發展實際與學生成長變化,有利于觀察其上網時的思想動向和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問題。完善教育者的選拔和管理機制,在選拔方面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綜合考察教育者素養。
高校應完善網絡管理手段,創新網絡信息控制技術,對不利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進行屏蔽,防止不良輿情污染社會環境。高校也可以以學校章程為行動指南,出臺網絡管理規定,刪除不當言論,對網絡失范行為進行必要懲戒。高校還應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其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對待自身權益問題,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從側面提升自己的網絡道德素質,為德育實踐創造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