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賈若山
首先,對在職研究生教育重視不足。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育領域管理者缺乏在職教育理論,對在職研究生的管理過于粗放,形式主義現象嚴重,通常靠管理的慣性處理日常事務。在職研究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處于邊緣化地位,在部分高校教育者心中,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才是大學教育的主流,因此在教育資源匹配的過程中存在厚此薄彼現象。管理慣性導致教育領域管理者在認知上缺乏對在職教育規律的認識,因此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很難跟上現代在職教育發展的需要。其次,在職研究生管理松散。教育的發展是教育、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忽視任何一個環節都會造成在職研究生教育的合力不足。加上學生一般都是在職者,學校管理松散,導師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差,學生缺乏自律性。學生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是在職研究生更有其教育的特殊性,必須強化教育管理狠抓在職教育管理理念的執行力,提升管理質量。
在職研究生多為社會在職人員,包含政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員工等,其區別于全日制研究生,非脫產學習,其參加深造的出發點是為了職務晉升或者更換更好職業,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及功利性。同時,在職研究生入學門檻較低,由于是在工作的同時參加深造,工作本身將占據很大一部分時間,由于缺乏時間保障,其不能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實踐培養和導師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等,導致在職研究生普遍基礎理論素養較差,理論功底偏弱。
課程設置是在職研究生教育的骨骼,骨骼的正或斜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生長的健康與否。社會需求是課程的動力性因素,是人體生長的軟內力,有了社會需求,課程設置才有了活力和激情。大學在職研究生課程關系到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課與公共課配比、專業課與大課時長分配,都關系到教學的科學性和教材與教學情境中的教育性、社會性的挖掘。同時,在職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更要強化學生思想德育素質的養成,因此要在教育教學課程設置的各個環節中既要考慮到社會需求的因素,更要維護好德育培養這個前提。
由于高校對在職研究生邊緣化,導致師資對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不足,教師的主導地位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高校將更多的師資尤其是優秀師資安排到更能體現科研及教學成果的全日制學生教育上。較差的學生基礎理論素養,導致師資不能更多地從“在職”的角度去考慮課程內容的準備,學生接受度低、老師上課流于形式,從而使得在職教育領域中出現“師不認生”“生不識師”的現象。尤其是在學生畢業的時候,學生畢業論文找不到指導教師,論文質量堪憂。
強化在職研究生教育管理機制,首先要提高教育管理者對在職研究生教育的認知,其次是完善機制和規范化管理。所謂有教無類,教育不分高低貴賤,應當一視同仁。在職研究生教育不應該被邊緣化,不能與功利性的創收手段掛鉤,更不是別人認為的“低等教育”。嚴把師資教育觀,確保師資隊伍質量,強化對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培養,無論是高校領導、管理人員還是專任教師,都要在思想上轉變學生培養方式,將在職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不僅要完善在職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更應改認真落實執行力培養,充分實現在職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和規范化管理,為育才提供堅強保障。
強化在職研究生入學門檻審核,提高監督監管水平。認真審核學生入學材料,對于不符合在職研究生教育教學要求的學生一律剔除。學生入學不能過多考慮效益因素,更不能將社會功利性的一面摻雜到在職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當中。學生入校后,加強規范學生過程管理。對于涉及學生日常學習的各個因素要嚴格把控,完善在職研究生日常生活管理。同時,強化學生學習考核,嚴懲考試作弊,對于考核優秀的學生要有一定的獎勵。另外,充分調動在職研究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適時引入競爭機制,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全覆蓋教育,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體系。最后,嚴控出校關。學生畢業將代表學校形象,關乎學校聲譽,細化學生論文指導,對于不能達到畢業要求的學生,進行勸退或是延期畢業處理,絕對不能敷衍了事。
在職研究生課程時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首先要建立與在職研究生培養目標一致的課程體系。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在職研究生教育發展相統一,進一步明確課程設置的目標、規格和定位。課程選擇和學生上課的順序必須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高校相關單位及教育主管部門、授課老師同樣要根據授課對象的變化強化課程意識,切實把完善課程設置作為在職研究生質量培養的重要手段及環節。其次,加大在職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投入力度。課程設置是一種智慧密集型工程,需要“慢工出細活”,但全國高校對在職研究生的課程研發的投入較少。因此,各高校應當承擔起課程的研發者和組織者的責任,在以學校為主導的前提下,主動尋求外部因素的幫助,將在職研究生課程的研發和設置孕育到高校發展的總體規劃當中,將部分與整體統一起來,為在職研究生課程建設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與財力支持。最后,建立完整的課程開發和評估制度。要建立在職研究生課程制度,從制度層面規范在職研究生培養的地位、運作方式等,使得在職研究生課程從學生學習伊始就被納入到一個科學、合理的運行軌道。課程監督需要經過專家委員會的評估,在集體論證后將課程結構、目標培養等透明化,老師、學生從開始就知道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培養標準。適時引入第三方評估主體,長效的課程評估機制,對在職研究生課程建設具有積極的導向和監督作用。
在職研究生高質量發展,師資是關鍵。教師的行為方式、學術水平都將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接收。強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合理化配比,通過改革教師激勵措施,公開競評、擇優選任、嚴格管理、強化監督,建立應根據教師全日制教學和在職研究生教學,科學合理地進行崗位設置,明晰教師的權利及義務,通過法律途徑保障教師權益。努力創造利于優秀教師進入在職研究生教育的制度環境,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全面提高在職研究生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強化針對教授在職研究生課程師資的考核,對于治學不嚴謹、上課態度不積極、敷衍了事的老師應按照學校的懲罰制度結束聘任合同,并酌情考慮其他的教學選擇。另外,還可建立多元化師資渠道和學生論文指導的訴求渠道,解決在職研究生師資指導匱乏問題。對于那些指導不力、工作不作為的老師,進行勸誡并及時督促其改正,徹底改變學生找不到老師的不良現象。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職研究生教育應乘勢而上,抓住戰略機遇期,直面機遇和挑戰,開啟全面建設改革的新征程。在職研究生教育應立足大局、加快發展、強化創新、提高質量,將自身建設統一到偉大祖國復興的征程當中。通過科學謀劃、拼搏實干,實現在職研究生教育更高質量更高層次新發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高質量、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相關鏈接
在職研究生是國家計劃內,以在職人員的身份,半脫產,部分時間在職工作,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的研究生學歷教育的一種類型。屬于國民教育系列。2014年6月18日公布的《關于2014年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的通知》對在職研究生做出改革,國家相關部門對在職研究生專業碩士學位的報考形式并入到了一月聯考,五月同等學歷申碩在職研究生和一月聯考在職研究生不作調整,在職研究生并未取消。2016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在職研究生”將改稱“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并不同于原來的在職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國家統考,和全日制研究生統一劃線,同樣的畢業要求,畢業后具有學位證和學歷證書,和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