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曉晨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加強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等工作,對接沿線各國發展需求,倡議沿線各國共同行動,實現合作共贏。民辦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院校一樣具有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特殊的歷史背景促成了民辦高校的發展,鑒于廣大學子求知若渴的教育需求以及公辦院校自主招生名額的有限性,為解決這一缺口問題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帶來重要契機。為實現教育強國戰略,只公辦院校一味高標準/高姿態發展,沒有民辦高校的積極參與與全力助推,“要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不完整的”[1]。當前民辦高校通過數十年的經營,無論是招生亦或是就業,都有其自身的優勢,他們還不斷通過改革創新完善自身機制系統,教學水平和質量逐年提升。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層次、高水平教學需求日趨旺盛,促成我國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道路傾斜。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時期,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理應順勢而為、有所作為,以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健全保障,以質量提升為核心進行改革。
民辦高校有其自身面臨的難題與困境,如師資隊伍相對薄弱,缺少高學歷、高層次、高職稱的教職人員;辦學經費有限且來源單一,學校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更換;內部管理體系現代化水平較弱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民辦高校的發展。民辦高校如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利用好國家為提升民辦高校辦學質量出臺的惠民政策,拓寬自己的發展渠道與路徑是新時期民辦高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民辦高校為了自身發展,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時也大多參照公辦院校,進而導致民辦高校也存在同樣問題。但在“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為了擴張辦學規模,增加招生人數,有意識地向綜合化大學發展,弱化了專業特色和辦學理念。學科設置趨同化是導致高校發展難、學生就業難的核心問題,也是阻礙民辦高校實現特色化辦學的關鍵所在。
民辦高校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與公辦院校之間存在不小差距。首先,公辦院校建校時間長,且有政府部門做依托,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相對較高,可以吸引大量高層次科研人才;其次,公辦院校具有入編等優惠政策,教職工待遇有保障;再次,公辦院校可獲得的資金渠道廣,而民辦高校僅依托生源學費為資金來源。無論是本科還是高職,公辦院校都比民辦院校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大。
持久的創新才能保證民辦高校走得久遠。當前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內在機制老化。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民辦高校將精力重點放在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上,針對自身存在的老化管理機制、治理體制并沒有及時更新,導致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定位與自身治理能力不足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整體機制現代化水平不高嚴重制約了高校的未來發展態勢。再者,民辦高校存在涉及的相關利益體眾多、黨委重要性建設概念不突出、領導集體綜合素質差異性顯著等問題,導致改革進度緩慢,降低了教學活力及質量。
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持。由于民辦高校的科研平臺不高,想通過科研實現創收現實性不強;再者,民辦高校得到的財政支持波動性太強,社會捐贈比例較低,因此,生源的學費就成為民辦高校的主要資金來源。
以廣州市部分民辦高校為例,民辦本科學費是公辦本科的5-7倍。公辦高校之所以學費較低,是因為學校本身就有政府資金支持,而民辦院校是私營性質,需要自己籌集資金,并自負盈虧。在全國民辦高校中,學費收入占據整個學校辦學經費70%以上的情況非常普遍。[2]基于這種現狀,民辦高校必須思索如何以更多的方式籌集辦學經費來降低對生源學費的依賴程度。
在“一帶一路”建設下,廣東省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將經濟效益提升至最大化:首先,廣東省位于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有著全國最長的海岸線,除此以外,它靠近香港,十分注重沿海地區港口建設,海上交通的便捷使其建立起了龐大的水陸物流運輸網絡;其次,廣東省目前借助東莞地區鐵路物流中心,開通了國際鐵路,輻射范圍南到東盟、西至歐洲。廣東省不僅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廣東省的重要區位優勢,不僅表現在自身經濟發展方面,也為地區的民辦高校教育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帶一路”建設對人才培養有很高的要求,民辦高校可以結合辦學優勢為國家宏觀戰略培養對口人才。“一帶一路”既是國家發展戰略,也是國際貿易平臺。通過“一帶一路”開展的合作都是涉外項目,自然需要精通他國語言、熟知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而目前,民辦高校對人才的培養與“一帶一路”對人才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民辦高校應調節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海外交流學習,加強語言實操;其次,堅持分類分層管理,結合學生自身條件設置不同的培養方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再次,堅持產教融合,培養學生不僅在于提高他們的理論功底,更在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民辦高校要與企業多多開展合作,培養符合“一帶一路”建設要求的國際復合型人才。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是國際復合型人才,同時對培養如此人才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辦高校的發展不僅需要雄厚資金支持,也需要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打造一支“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民辦高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縱觀國內各大高校針對高層次人才引進時具體實施細則,公辦院校和民辦院校的搶人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鑒于公辦院校各方資源都比民辦高校具有優勢,如何提升民辦高校人才引進率是其不得不思索的問題。首先,民辦高校可以鼓勵本部教師“走出去”參加繼續教育和深造,把社會中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專家“請進來”,以聘請的方式讓其助推學校學科建設;其次,民辦高校應對本校師資隊伍可以分類管理,從教師的教學優勢出發,分為以科研為主、教學為主、實驗為主三大類,并對不同類型的教師采取不同的考評方法。民辦高校大膽嘗試,通過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引進高層次人才,實現構筑民辦高校實施人才強校的策略。
民辦高校的日常運行離不開緊跟時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完善的機制體制。“一帶一路”建設下,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民辦高校也應順應時勢,利用開放平臺吸引外部資源進入學校,提升學校產教融合的質量,提升學校對接新興產業需求的能力,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建設的實力。針對目前國內民辦高校的管理機制,大多將管理權力集中于董事會及校級領導層面。由于權力高度集中,其二級學院在行使相關人事權、財證權、業務權時會受到校級相關機構的限制,長此以往不利于二級學院全方位自主發展,畢竟承擔具體教學工作、科研工作或實驗工作的是二級學院。如果民辦高校能全面推進授權式的二級學院管理機制,擴大二級學院對人事權、財證權、業務權的權力。二級學院通過設置特色專業,積極與地區產業對接,不僅可以清晰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也能夠進一步清晰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案。
針對目前國內民辦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是生源的學費問題,如何拓寬民辦高校辦學經費的來源渠道關系著學校自身未來可持續性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為民辦高校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平臺。首先,嘗試吸引外資企業注資,“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國際貿易大平臺,涉及的外資企業眾多,通過與外資企業建立良好貿易關系,向其輸入高質量且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的同時開展貿易合作,吸引其注資學校發展;其次,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關系,借助本校的師資力量,結合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開展高質量的社會培訓工作,建立培訓基地,為地方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活力;最后,通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高水平的辦學效果、超前的管理運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吸引社會投資捐贈。
“一帶一路”建設在改變中國的同時也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民辦高校在新的國家宏觀戰略中也要順應時勢,主動革新自身機制、明確辦學定位、設置特色專業、加大產教融合力度,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辦學質量,促使學校自身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