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廖音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預計將在2022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了機遇,但與此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年數字鴻溝問題產生。
早期研究學者們關于“數字鴻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接入溝”和“使用溝”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學者提出了第三道數字鴻溝——知識溝。整體而言,接入溝、使用溝以及知識溝三段數字鴻溝之間存在著一種遞進關系。
傳統上,數字鴻溝被定義為技術接入擁有者和技術接入缺乏者之間的差距,因此,在早期,學者們大多將研究重點放在第一道鴻溝“接入溝”上,Attewell認為數字鴻溝應該被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即為電腦和互聯網接入上存在的差距,第二個層次為電腦和互聯網使用上存在的差距。國外學者Cullen認為,政府決策對于數字鴻溝的影響重大。Wade則指出接入溝不僅受到收入、技能和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影響,還受到信息技術標準與規范的影響。
研究學者指出,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健康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不同群體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國內外學者們關于“使用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群體的上網時間差距、使用網絡的目的及具體從事網絡活動的內容等方面。國外學者Loges和Jung指出,老年群體在互聯網使用的范圍和強度上與青年人呈現出尤為顯著的差異,即老年群體在上網目的、使用網絡應用的范圍和地理位置上都遠少于青年群體。
知識溝是指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網絡的可及性、使用方式以及信息技能的差異而導致的最終知識獲取方面的差異。知溝理論重點關注網絡接入和使用差異所帶來的社會后果。知溝理論認為對于數字鴻溝的理解應該擴大到社會分化、社會排斥、社會不平等層面,指明獲得信息的能力和結果上的不平等最終會在社會中產生一種信息危機,形成“信息落差”“知識分割”等深層后果。
從接入端角度而言,存在兩大差異:年齡結構差異和城鄉接入差異。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7],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體為非網民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據《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不到60%,而城鎮互聯網普及率卻近80%,上述數據表明城鄉數字化發展仍存在較大差異。
從使用端角度而言,以目前最常用的社交軟件微信為例,老年人使用微信的時間長度和功能數量都明顯低于中年人和青年人。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中老年人喜歡利用互聯網與朋友聊天,在網頁上觀看新聞或利用軟件聽歌追劇。大多數老年人存在輸入法使用不熟練、軟件功能不熟悉等問題,因此他們不愿意嘗試使用互聯網。[8]
從知識端角度而言,老年人在互聯網環境下,容易受騙,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最容易在保健品詐騙、紅包詐騙、彩票中獎詐騙上“摔跟頭”。當他們發覺受騙之后只有少部分選擇尋求幫助,大部分中老年人維權意識較低。從結果上看,就社會層面而言,老年人缺乏數字信息技能,因此他們就很難獲得當前社會所提供的各項數字化服務,導致他們被數字化社會隔絕在外。而從個人層面而言,互聯網準入門檻不斷降低,風險不斷,這使得老年人變得更加不愿意相信網絡。
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都是依靠自己的養老金生活,沒有其他額外的收入,且老年人更喜歡把錢存起來。當前的很多數字化產品價格偏高,已經遠遠超出了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范圍,因此互聯網機構會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選擇放棄老年人群體。
老年人群體在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方面與年輕人相比都比較差,在面對快速更新迭代的互聯網設備、軟件、平臺時存在一定的無助感。就目前而言,很少有專門的場所供老年人學習互聯網知識,老年人缺乏學習和使用互聯網設備的機會。同時,大多數老年人已經習慣了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認為互聯網的產生并不影響自己原本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網絡詐騙頻發,更加讓老年人排斥接觸互聯網。
近年來,我國偏遠地區、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都在不斷加強,但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的互聯網可及性仍需改善。對于不少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的老年人而言,互聯網的服務費用、設備費用等都讓他們難以負擔,同時,由于互聯網存在使用門檻,許多老年人不懂得如何使用互聯網,而子女又多在外地,無處詢問,導致他們被隔絕在了數字化社會之外。
制定和完善互聯網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社會底線和邊界。對網絡詐騙等互聯網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安全知識宣傳,定期開展互聯網安全知識講座,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同時,鼓勵子女多同老年父母溝通,向長者教授數字化信息技能,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數字化社會。
為長者提供多種學習機會,緊跟時代步伐。依托社區、老年大學、社會組織等,開設符合老年人的數字化課程,組建長者學習小組,提高課程趣味性。通過一對一教學等方式,讓老年人了解數字化產品及應用,提高老年人的參與感。
首先,不斷提高偏遠地區的互聯網設施覆蓋率及服務覆蓋率,讓偏遠地區的老年人擁有更多接觸互聯網的機會。其次,下調互聯網使用費用,為長者提供可負擔的互聯網設施和服務,為他們創造普惠、公平的數字化機會。
目前許多智能化產品都是針對年輕人群體進行開發和設計的,其操作方法、外觀等方面都相對而言比較復雜。應鼓勵產品設計公司和運營商加強適老化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依據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設計出界面簡單、操作方便的適老化智能產品,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
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等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為他們留下一個“慢通道”,以更加寬容的心態擁抱他們。相信在政府、社會、企業、家庭及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下,老年人群體能更快地享受到數字化社會所帶來的各種便利,安享更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