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楊勛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亦或是視頻,各種各樣的教學信息資源都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到。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持的新媒體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讓學生足不出戶,僅依靠平板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以搜索和下載到最新最全的學習資源。在新冠疫情防疫期間,以騰訊課堂、釘釘會議為代表的軟件功能更是被廣泛利用到線上教學環節中,這種線上教學模式是傳統面對面現場授課教學模式的巨大轉變,有效提升了教學信息資源傳播和分享的效率,讓教師和學生們依靠新媒體技術完成共同學習的過程。
通過新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突破了現實距離的阻礙,變成更為自由自主的線上交流模式。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減少與教師面對面溝通的不適感,學生們對于他們所熟悉的手機、電腦等線上交流模式更感興趣。利用線上問答和測試的方式,教師能夠輕松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雙方身份上的隔閡,也能夠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規劃,指導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思政課上來,完成高質量的線上思政課堂教學。
思政學科的教學具有特殊性,思政教學的質量與教師本身的教育水平和授課能力有著緊密的聯系。從教學實踐發現,當前仍存在部分教師因教學水平有限而導致課堂開展受限、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的問題。歸根結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更需要具備高素質和專業技能,而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讓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學生更喜歡自己探索而不是跟著教師的節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的職能,不利于思政教學的有效開展[1]。
除此之外,部分教師仍舊沿襲傳統的單一制、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思政教學變得呆板和單調,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和厭煩的情緒,更不必說提起對學習思政課程的興趣。
依靠新媒體的技術支持,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每一個上網的公民都能夠輕易地、迅速地獲取海量的信息資源。但是,互聯網缺少強有力的監管,還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在龐雜的信息背后,學生們學習所需要的資源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不良信息資源也隱含其中,這些不良信息對處于青年時期的高職學生容易產生誘導,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們缺少社會經驗,也沒有足夠的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加上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很多他們獲取到的信息魚龍混雜,學生們難以篩選符合要求的學習信息資源,久而久之,有可能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新媒體時代下,開放的互聯網環境給予思想更多自由的權利,但與此同時,各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很容易對接觸網絡的青年學生產生誤導,不利于他們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為全面構建和創新思政教學體系,首先就要從教學理念上尋求突破,將思政學科放在和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新課程改革大綱中指出:要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綜合型高素質的人才需求一直是各市場主體追求的目標。因此,學校應秉承教學宗旨,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教育、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培養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對于教師團隊來說,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素養、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要發揮教育的引導和感化作用,幫助高職院校的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此,教師應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們開展學習黨史在內的“五史”教育,從黨的光輝歷程中感悟百年來艱辛發展的磨難,從中學習黨員先輩們的偉大精神。同時,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將之融入思政教學當中,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作用。在新媒體的使用環節中,教師需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指導學生在瀏覽網絡時掌握判斷對錯的標準,培養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能夠從網絡熱點話題中區分互聯網信息的優劣。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或者是雷鋒精神宣傳活動等,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關心他人,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健全人格。
素質教育教師觀要求教師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職業技能學習,做課程的建設者和研發者。因此,為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形成院校教學特色,高職院校應重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從教學實踐的研究中不斷摸索前進,提高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比如,高職院校之間可以組織線上的交流和研討會,向教學質量優、社會反饋好的教師團隊學習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
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秉承言傳身教的教育理念,發揮教書育人的教育作用,不斷嚴格要求自身,端正謹慎求學的學習態度。新媒體背景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師應保持清醒的認識,具備發展的眼光,和學生共同去接觸、去學習、去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逐步提升應用新媒體信息技術結合思政教學的能力,開展教學反思和經驗總結,不斷推動思政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
新課程大綱中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要,了解到高職學生求知、好奇的探索心理,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搜索資源范圍廣、速度快的特點,從互聯網上收集他們感興趣的熱點話題作為素材,并以此作為話題來源設計思政教學,這樣才能夠有效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思政學習。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選取與自然生態環境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包括濫捕濫伐動植物造成物種多樣性的減少,肆意開采煤礦、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沙暴襲擊、暴雨頻發等自然環境惡化的過程等相關素材,向學生呈現自然環境和資源需要得到保護的迫切性,由此強化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還可以將互聯網上搜集到的一些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聞組織成預防犯罪的案例,開展普法性質宣傳活動,意在指導學生規范自身言行,遠離不良誘惑,避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認知事物的角度和視野,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引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2]。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學生有了更多學習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的職業作用。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所帶來的技術優勢,以現實班級為架構,以新課程大綱精神為導向,構建虛擬網上班級,開設具有新媒體特色的線上思政教學活動。
新媒體技術有著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在線上虛擬網絡中,每個網絡參與者都是一個“網民”,師生之間的身份隔閡在縮小。對此,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來組織線上虛擬班級群、開設直播課,將教師的身份與“主播”的身份相結合,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向這些“觀眾”傳授知識“干貨”,有效吸引學生參與線上課堂;還可以增設“心靈寄語”“舒心一笑”等小欄目,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寄語欄目表達出來,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拉近師生距離,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需要,構建和諧、穩定、平等的師生關系。此外,“舒心一笑”欄目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或是具有幽默性質的小故事也能夠增添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樂趣,緩解長期緊張學習的壓力。通過這些簡單的線上操作,能夠讓線上虛擬班級的概念逐漸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增強學生對線上學習的興趣愛好,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意識,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應得到進一步重視,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專業技能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來說,應以新課程改革大綱精神為導向,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認識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拓思維視野,幫助學生掌握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同時,教師也需要認識到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轉變,一方面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一方面主動學習和掌握新媒體運用的方法,將新媒體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不斷推動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為學生們提供更為高效的思政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