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 王珊,嚴格
三社聯動概念最直接的目標是向社區居民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目前多應用于社區發展、社會治理。王思斌[1]認為在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過程中,三社聯動成為社區建設、社會工作和民政工作的主導用語。徐永祥[2]認為三社聯動的本質是合作,合作建立在共同目標指向下。三社聯動目標是建設以居民為本的生活共同體,提高社區居民的福利水平。2017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依法推進公益和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促進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人合法權益①。
我國目前正轉型向適度普惠社會福利模式。適度普惠社會福利模式強調福利傳統體系專業力量入注,并且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家庭多樣主體參與社會福利傳遞[3]。這些理念和三社聯動機制強調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的體現、多重主體參與形成優勢互補、互相推進的聯動工作模式不謀而合。
三社聯動機制應用于社會福利傳遞已有一定的實踐,本文嘗試從實踐案例提煉出三社聯動傳遞社會福利的具體優勢,探究三社聯動應用于社會福利傳遞的角色定位。
本文對三社聯動機制和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政策進行概念解讀,以進一步明晰三社聯動用于福利傳遞的內在契合性。
三社聯動是主體聯動和要素聯動的有效結合。在具體應用中,社區是綜合平臺,社會組織是載體依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專業支撐[4]。進一步理解,社會組織是實務組織,可以是社區地域內外社會組織,不拘泥于公有、商業、互惠組織等形式。社區是服務開展的平臺,社區內居委會、志愿者組織也是要素聯動的主體之一。社會工作指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其中,社區居民是三社聯動的基礎,同時是關鍵人物。無論是“要素聯動”還是“主體聯動”,都以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及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為目標[5]。本文對“三社”主體關系的理解如下:社區是三社聯動的基礎,社會工作是三社聯動的主導者。社會工作與社區應當協力合作,引導、吸引社會組織力量參與三社聯動,共同為社區居民開展福利傳遞服務活動。
三社聯動過程中,居民需求是所有服務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均要以此為導向,這不僅有利于基層民主建設,同時也是我國建設適度普惠型福利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推進三社聯動工作,除了三個要素之間優質高效的聯動,也應當對三社主體的角色功能給予高度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政府管理導向,長期以來主要采用狹義福利模式,即向少數特殊人群提供滿足其基本需要的福利服務,屬于“小福利”。2007年以后,我國政府首倡從以狹義福利為主導特征的“補缺型”福利逐漸向以廣義福利為主導的“適度普惠”社會福利轉變的重大戰略決策[6]。
適度普惠是一種以普惠性福利為主、選擇性福利為輔的新型組合式普惠型社會福利,符合我國實際國情②。適度普惠社會福利模式下,國家是社會福利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同時,市場、家庭、社區等多元主體共同擔負社會福利責任,共同工作提高社會福利服務水平。“適度”是指根據我國經濟建設現狀,我國社會福利的建設具有階段性[6]。“普惠”指擴大社會福利的覆蓋范圍,對象擴展至所有社會成員,提升社會福利質量。
我國福利模式的巨大轉變有著深刻內在機理。一方面,經濟建設活動空前繁榮,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升,差異化、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多,對公辦福利機構,例如,養老服務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原本公辦福利機構普遍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傳統思維,單一式運作仍存在,福利服務層次較低,服務活動偏重生活照顧,而對文體娛樂、精神慰藉、情緒調解、能立提升等多元化需求顧及較少。這種傳統式服務理念與照顧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我國居民對福利服務的較高需求,因此原有福利服務理念、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的全面轉型已迫在眉睫。
傳統社會福利傳遞模式中,政府為主導者。在這種主體定位下,政府基本承擔著福利傳遞的所有職能,“一把抓的模式”使市場、社會作為傳遞主體的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起來,同時也使政府不堪重負。同時原有的福利傳遞方式缺乏專業性和科學性,產生嚴重福利漏洞,造成福利資源的浪費。并且傳到服務對象手中的內容單一,多為政策性的資金援助及少量的直接服務,未能滿足社會公民福利需求,造成事實上的資源浪費。福利傳遞過程中,政府部門乃至部門內部的職責分工造成事實上的“集體利益”,而現行的績效考核則加重和加固了這種“利益分割”。因而,急需政府轉變角色定位,作為第一責任者更多地做好福利提供中的掌舵者角色,轉變政府直接提供服務福利的角色,強化福利政策制定者、資金提供者和規制者的角色。
三社聯動主體無論作何種理解,都處于微觀層面,具有自治性質,屬于政府延伸臂力,直接與基層廣大群眾打交道,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善于以群眾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在此種理解下,三社聯動定位于社會福利服務傳遞體系的末端位置,主要開展具體福利傳遞服務,而政府的職能是福利付費者、監管者。其次,以往社會工作由于力量弱小,無法發揮倡導功能。三社聯動機制幾股力量匯合,發揮“三社”影響力,“以下至上”影響頂層設計,改變不合理的福利服務傳遞體制、制度安排,減少福利漏洞。
三社聯動模式契合適度普惠性社會福利模式的理念強調社會福利傳送機制的專業性,要求正確理解社會福利政策,有效可靠地發送社會福利資源,使有限的社會福利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社會功能。
三社聯動機制下社會福利傳遞模式將得到以下幾點優化。第一,傳遞主體由原來的政府及其下屬組織擴展為社區、社會工作、社會組織。“三社”主體在福利傳遞體系中定位于做好細致工作,將福利傳遞落到實處。第二,三社聯動三類主體互相監督,避免福利資源浪費,社區作為平臺,社區居委會具有長期的群眾工作經驗,熟悉福利接受者具體情況。社會工作專業理論使得福利傳遞更科學化、專業化,更具尊重性、去行政化,能更靈活多變地傳遞福利服務。第三,社會組織有著大量人力、物質資源,可以輸出為志愿者力量參與、具體服務等形式的福利支持。“三社”主體優勢互補,輸出接收對象需要的福利服務,將福利內容的內涵擴大,提供資金、物質、活動、信息渠道等多種形式的福利內容,從客觀上調動了“三社”主體的積極性。
三社聯動機制運用在社會治理領域成績斐然,然而問題也突出,比如,社區和社會工作無法良好協作,項目難以實施、運行,社區缺乏社區志愿者,社區居民參與度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起來就是三社聯動不夠。三社聯動通過把分散的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了對服務對象的有效服務。三社聯動如何發揮社會福利傳遞作用,規避以往社會治理經驗反饋的問題,就需要對三社主體有準確的定位。其一,社區作為平臺,提供的聯動要素為社區居委會、轄區內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熟悉該社區內居民的情況,摸清“基礎臺賬”,是開展福利傳遞服務的基礎。社區居委會與社會工作應該引導、吸引、邀請社區自治組織參與到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中來,如社區居委會與社會工作者搭建平臺,社區舞蹈團隊為社區空巢老人提供文娛歌舞表演形式的福利。這本身也是社區自治、社區自我服務的一種形式,這樣社會福利接受者同時也是福利的提高者,充分實現適度普惠社會福利模式福利提供主體多樣化的特點。社區居民是社會福利的最終接受者,應當是福利傳遞體系的聚焦點。其二,社會工作需要專業支撐,以往經驗中三社聯動性不強,社會工作專業價值未充分發揮,社會工作除了傳遞服務,提供專業性的理念、方法外,更應當思考調動社區與社會工作合作的積極性。三社聯動需要社會工作和社區作為主導者,首先合作起來,再邀請社會組織,最后實現“三社”的聯動。但就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社區與社會工作合作意愿并不強。除了相關政策引導外,社會工作更應當在工作過程中體現社會工作獨到的專業性。三社聯動主體聯動中會工作體現為會工作者,要素聯動中體現為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運用自身知識、技能為服務對象提供社會性服務,所提供的服務水平代表著政府購買服務的終端水平,是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公眾對該服務評價的直接來源和感性認知的來源,因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素質至關重要。
其三,社會組織是重要主體,在社會福利傳遞中的社會組織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非營利組織。第二類是經濟生產組織,具有市場性質,如企業等。第三類是社區范圍內的福利院、學校等組織。根據官方社會組織與政府及相關部門具有親緣性的特點,不斷加強其政策倡導者、資源籌集者、服務購買者、監督者的角色,增強其自主服務職能,并幫助推動福利領域催生、建立起具有權威性的評估和規制機構,對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監管,披露權威信息,加強同類型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信息傳遞等,最終形成類似于市場領域的選擇機制。
注釋
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620653708589745&wfr=spider&-for=pc《解讀︱中央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對慈善、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意味著什么》。
②試論我國適度普惠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互構性發展——中國社會科學 網http://www.cssn.cn/shx/shx_shll/201311/t20131105_82536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