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 何泉
當今我國正處于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階段性勝利,民法典的頒布成為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法治宣傳教育作為全民普法的基礎性工作,對社會穩定及有序發展意義重大,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意義、內容與舉措,目前亟須總計相關經驗,為后續法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因此,本文研究的內容和提出的策略,希望對完善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建設,對社會穩定與人民安居樂業具有現實意義。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治建設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干,多了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國家領導人在會議中曾多次強調憲法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憲法在歷史制定與歷次完善過程中都共同體現著黨和人民的意志,同時其權威性也在不斷實施的過程中得以彰顯。為了進一步樹立憲法權威,保障憲法價值實現,推進全社會大普法格局的形成,以法治宣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動員工作必不可少[1]。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應當不斷向民眾強調權利義務的實現與履行,在全社會范圍內弘揚憲法中的時代精神,引導人民群眾知法、懂法、敬法、用法。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不斷推進,法律作為最重要的上層建筑,現階段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但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與差異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在法治工作建設中仍然存在人治思想殘留,司法、立法及執法部門貪污腐敗現象嚴重,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仍然存在空白區域。以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為例,由于教育與生存環境的落后,先進社會意識的傳達在農村面臨諸多困境,在處理糾紛與日常管理的工作中,農民多依賴于傳統鄉規民約。即使是在我國城市中,部分群眾對于自身權利與義務的理解不足,在解決法律相關矛盾時依然還在采取上訪、靜坐的手段。
法治與德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若想使法律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發揮,在法治宣傳教育過程中要融入道德建設的相關理念,用道德價值支撐法律價值的實現,用法律規范推進道德規范的有效實施。法治的完整內容需要包含道德理想、道德規范、道德價值等[2]。在社會法治建設中,如果忽略的道德建設的作用,就會在法治建設中出現法條中心主義錯誤,在實際工作中將增加法律管理工作成本。
新時代理想的法治建設強調良法善治,充分發揮道德對法律的滋養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講話中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部分,將法治工作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通過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潛移默化的手段,進而推動全社會范圍內的法治秩序建設,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同時在法治宣傳教育中,人民對于法律與法治的認可是其工作的最終目的,將德治中約定俗成的行為約束與法治中強制執行的司法手段相結合,有利于社會成員自我約束的形成,有效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成效。
法治精神文明建設側重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宣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并逐步形成我國獨有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我國的法治精神建設是我國法治工作內涵、價值、特征的集合體,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黨制的前提下采用民主集中制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中央作為國家的立法部門在立法過程中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照顧黨與人民的共同利益,將法治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在法治工作中增強黨的話語權與執行力,形成黨政領導、部門牽頭、全民參與、系統推進、協調發展的普法格局,以保證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3]。對于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而言,法治精神可以在向群眾灌輸法治知識的同時進行,基層部門在進行法治知識普及的過程中還需要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不斷在人民內心強化法治的權威性。
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系統化、體系化發展,其中既包含法治相關精神理念,同時也包括法治行為在社會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法治文化區別于傳統人治文化,強調權自法出而非法自權出,同時我國的中國特色法治文化在民主方面相較于西方法治文化更具真實性與公平性。在我國的法治文化的建設與培育過程中,法治宣傳與教育可以側重我國法律制定的變遷歷史,用科普教育的方式,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真實生動的例子,使社會民眾切身體會法治的重要性,激勵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新時代賦予了法治宣傳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新的歷史使命。“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法治宣傳教育是法治建設一項長期性與基礎性工作[4]。對于法治宣傳中的教育實施主體而言,黨及黨內領導干部應當充分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充分發揮黨掌控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針對近年來黨內出現的貪污腐敗現象,應當加強黨建工作,著重強化黨內監督制度建設,嚴厲打擊托關系、通人脈、潛規則等職權濫用現象,進而提升黨政機關在人民心中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從根本上增強居民守法用法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在法治相關部門建立健全考評體制,通過執行科學量化的評估標準,對立法執法部門的法治工作進行監督考核,可以利用社會聽證會與信訪舉報渠道接受群眾意見,依法保證人民群眾實施監督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監促檢。同時,相關部門也響應國家將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模范宣傳工作的號召,在領導干部層面,應當落實用法常態化與普法工程責任化,落實國家機關誰普法誰執法的責任制[5]。將各級黨群組織與黨校學院作為領導干部法治教育的核心陣地,實行由上至下的法治思維培養工作,加強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使用法治思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對于法治宣傳教育中的接受主體而言,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6]。青少年作為國家重要的人才儲備與社會公民的主體,對青少年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是國家法治體系的建設的重中之重。第一,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將法治教育融入現有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根據不同學段青少年年齡特點編制通俗易懂的教材與科普讀物,推進法治教育的全局推進。第二,要將法治教育與精神文明教育相結合,除了通過課本法治知識傳播外還應適當利用自習與班會時間組織法律工作對青少年進行普法工作或法律相關辯論賽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與應用能力。
隨著我國現代化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發展,我國法治體系建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與情況,時代也呼喚著法治宣傳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作出相應的創新。從法治宣傳教育的內容來看,新時代的法治的宣傳教育要與法治應用實踐相結合,基層部門應當組織具有時代意義與地方特色法治創建活動,組織部門要熱情鼓勵地方內各行業部門及市場主體參與,幫助各方參與主體明確自身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與義務,以便在實際工作實踐中能夠自覺承擔法律責任,輔助法治部門進行法治管理。作為聯通人民群眾與上級政府的溝通角色,基層政府也應當充分挖掘社會力量,通過組織協調志愿者團隊的方式,呼吁接受法律教育水平較高的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為城市社區與農村鄉鎮鄉村進行普法教育。此外,針對部分法律教育相對閉塞的區域,可以通過在地方設置法律援助機構的方式,幫助群眾掌握并利用法治知識去解決自身的糾紛與矛盾。從法治宣傳教育的形式來看,新時代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應當融合互聯網與新媒體的時代特點。帶有“互聯網+”的法治建設,可以在原有傳統媒體宣傳手段的基礎上融入以大數據、AI、VR、AR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可以有效地拓寬法治教育傳播渠道,增強受教育者的互動體驗[7]。同時在融媒體時代下,法治機關應當關注新媒體平臺與普法文藝作品在法治教育宣傳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設立專門的新媒體運營部門,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司法政務公開[8]。也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主題文藝作品,用潛移默化的手段進行法治宣傳教育。
新時代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依托,對我國經濟基礎建設起到重要導向作用。通過本文研究得知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內容在于向全民宣傳并普及憲法、促進法治與德治相融合以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法治宣傳方面中需要做到重點關注法治宣傳教育主體與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手段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