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任愷
當前,伴隨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實施,其在實際執行、落實當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此些問題背后所隱藏的一些理論性問題,不斷被學者、研究者所提出,如誰在鄉村?誰去振興?振興內容有哪些?用何種方法去振興?此些現實問題以及其背后所充斥的那些理論性問題,不從理論層面進行解答,鄉村振興便難以得到真正落實,且還會廣泛性陷入到“碎片化”的深淵或窘境當中。對此,關于“誰去振興?”這一問題,相關學者給予的回答是:“由鄉村振興的工作隊伍去振興”。針對鄉村振興工作隊伍來講,其究竟是何種隊伍?職能是什么?如何組建?均需從學理上進行逐一的解答。此種基于學理層面的回答,通常是根據鄉村振興事業的內容、目標追求等,從鄉村振興工作隊伍的職能內容、構成、建設等方面來開展。本文就此探討如下。
從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的制度變遷進程中可知,無論是國家制度的全面性發展,還是國家政權的全面性穩定,均有一個關鍵性甚至決定性因素,即農村的安寧、和諧與活力。對于農村社會來講,當其出現衰敗、動蕩等情況時,會給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帶來混亂與動蕩,而農村的活力、安寧與和諧,對整個國家的和諧、活力、穩定與安寧,具有決定作用,此乃所有國家全面性、整體性發展難以磨滅的基本規律,同時也是基礎性的歷史特征。我國古代甚至近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均為“國權不下縣”,縣級及以下的治理均為“唯鄉紳”,都為“自治”,即沒有政治權力。從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后,國家政治權力系統便開始向鄉村滲透,除了在鄉鎮這一層級建立了“政治權力”外,還在村一級建立了“村蘇維埃”,即國家權力系統在鄉村得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盡管將政府設于鄉鎮一級,但那僅為政府,國家權力系統從未離開村一級,即便是改革開放后的“村民自治”,也未曾離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鄉村社會由于“村民自治”而對政治權力建設有一定的削弱,致使村民自治存在偏離軌道的情況,造成鄉村黑社會、勢力橫行,政治權力系統對此難以遏制,不得不尋求法治,而法治在鄉村社會又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于是又將德治加上。此種層面的德治賦予了鄉村社會在相應治理層面的“政治內涵”,此種“德”已并非是傳統層面上的“德”,而是擁有政治權力的“德”,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在建設鄉村政治權力時,其建設的好壞,正相關于鄉村社會發展的面貌,所以,在鄉村社會發展進程中,鄉村政治權力的建設尤為重要,扮演著主導角色。基于自治,法治甚至德治的提出,代表著鄉村振興實施就是基于政治權力系統意志充分貫徹下的振興,因此,在建設鄉村政治權力過程中,勢必會有新局面出現。此外,鄉村政治權力建設多設計三大主體,其一為“三級會議”當中的縣級單位(縣級單位召開),即縣、縣級市、縣級區;其二為鄉鎮;其三是村。此類主體均有相匹配的組織法,當前需要去做的便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為基礎,對此些組織法進行適當修改,將“政治建設”置于首位。
在鄉村社會中,市場經濟已趨向成型,當前需要去做的便是對鄉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展階段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性進行準確把握,并且還需要對發展的走勢分化特征有一個清晰了解,對各種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評估:(1)對鄉村經濟發展階段進行科學判斷。對于鄉村差別來講,其首先會在經濟發展階段上體現出來。鄉村經濟發展階段實為鄉村經濟的總體性體現,并且還能將鄉村經濟的當前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反映出來。從總體上來考量,我國鄉村經濟發展階段呈現出自東向西不斷下降趨向,越向中西部,尤其是那些比較偏遠的地區,有著越低的經濟發展水平。因經濟社會發展通常遵照自低級至高級的進展過程,鄉村振興同樣應做到循序漸進,將鄉村發展向更高水平推進,如那些欠發達型鄉村發展至中等發達型鄉村,便證明鄉村振興有作用。現階段,鄉村振興的重心,應為經濟處在中下游的鄉村,多為欠發達或不發達的鄉村。只有將關注焦點放在中下游的鄉村,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雪中送炭,而并非是錦上添花。(2)對鄉村主導產業進行準確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鄉村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于主導產業發展。主導產業可以將當地的基礎與優勢反映出來,代表著發展潛力。通常來講,主導產業能夠依據某產業占比劃分成4種類型,分別為均衡綜合型、工業主導型、農業主導型與商旅主導型。需要強調的是,若某產業的占比較國家水平高,那么提示某產業乃是主導型產業。針對鄉村振興來講,其首先需要做的便是經濟振興,尤其是產業振興,所以,需推動主導產業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組織與執政黨之間的合作,實為全球范圍內多數執政黨的重要選擇;針對社會組織而言,其實為執政黨與民間社會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對于鄉村的社會組織來講,其主要有兩種類型:其一,擁有國家權力性質的社會組織,比如團組織、村級黨組織等,對于此種組織來考量,其在改革開放之后,在鄉村社會中的影響力受到相應削弱。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政治建設放于首位”,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首先需要將鄉村社會的此種與政權性質相關的組織進行不斷地強化。一類為民間組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對傳統的社會治理方式進行改進與優化,將社會組織所具有的活力激發出來,對社會矛盾進行預防與化解,不斷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從中可知,國家基于戰略層面對社會組織的發展進行扶持,將社會組織與政府緊密聯系在一起,對社會進行協同治理,實現“善治”的效果。現階段,在管理民間組織上,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分類管理機制、雙重分層管理體制;雙重管理實際就是社團相對應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兩部分共同負責,即業務主管部門與社團管理機關;而分層管理則為依據社團成員的實際分布以及活動的具體地域范圍等,由各級別的登記管理機關對各層次的社會團體進行管理。分類管理即為政府依據民間組織相對應的集體行動能力,以及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水平,對各類民間組織的各種控制策略加以明確。現階段,此種機制、體制已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組織能力低下等,此些問題除了會對民間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造成影響外,還會對政府對民間組織的管理造成不利。所以,鄉村振興工作隊伍的工作內容之一即為對國內外政黨與民間組織關系的經驗進行總結,更好地去適應利益多元化后社會各群體的利益需求,進行新時代下黨和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領導型關系的構建。
需強調的是,當前,鄉村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與鄉村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建設不合理、不到位等因素相關。而之所以會出現此種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理解“鄉村自治”方面存在錯誤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強調:“要將政治建設置于首要位置”。發揮政治建設的主導作用,對鄉村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建設進行統一領導。(1)對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的草根性、廣泛性給予足夠重視;(2)對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政治意識層面的教育工作給予足夠重視;(3)重視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廉潔品質、優良作風的養成。總之要讓那些能夠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的人進入到鄉村振興的政治權力系統工作隊伍中來。
現階段,鄉村的經濟系統工作隊伍,仍為黨政搭臺,居于主導地位的仍為經濟,具體表現為黨政干部為了更好的發展,肆意招商引資,盡管此乃中國在一定時期內必然要去做的事情,但畢竟并非為社會發展的長遠出路。貓是用來抓耗子的,非要讓狗也參與其中,勢必帶來許多突出問題。貓與狗均有專屬自身的職能。鄉村振興相對應的市場經濟隊伍建設,黨委政府需基于宏觀層面上進行謀劃,讓各種主題將其自身職能充分發揮出來,如稅務、工商、招商等。
在現階段的鄉村社會當中,盡管自發組織了許多社會組織,但在具體的社會組織管理、建設隊伍上,仍處于空白狀態,盡管縣鄉民政部門以及縣統戰部門等,均有此種職能,但其作用未被發揮出來,從而造成鄉村社會組織無存在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振興需進行鄉村社會組織的培育,且應將民政、統戰部門所涉及到的社會組織職能進行剝離,組建鄉村社會組織隊伍。因為“雙強型”鄉村治理模式(強社會與強政府)實為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1)動員。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當中,鄉村振興實為一項意義重大且深遠的戰略舉措,同時還是全社會性事業,需對各方面、各領域的力量進行動員,讓其參與到其建設當中。基于某層面來考量,社會動員即為一個社會群體得到其之前并沒有得到且對資源進行較快控制的能力過程。因此,基于特定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高質量落實,起到決定作用的并非是黨和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能力,而是由其對資源的動態動員能力所決定。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勢必需各種資源的不斷積聚、轉移,其中的資源除了囊括政治、經濟、文化資源之外,還涉及到人力資源。因鄉村振興實際就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全社會動員活動,旨在整合城鄉社會結構,因此,其動員勢必是結構內、外的共同性動員,其中,結構內動員即為農村社會結構的自身,而結構外動員則為排除農村社會結構之外的其他力量。針對結構內的動員來講,其需要對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進行調動,并且還需要對農民的動機結構進行調動,使其主動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努力;結構外動員需要對鄉村振興的社會氛圍進行營造,形成一種良好的責任倫理,以此使所有社會成員均可以真正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可行性、有效性與緊迫性,且為此不斷的出謀劃策,出資出力,甚至積極加入到鄉村振興建設隊伍當中。(2)組織。在動員后,接下來便是組織,需要組織動員起來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當中。對于參與者而言,大致可劃分成三類,分別為企事業單位、黨政部門、農民。其彼此間的關系為:企事業單位、黨政部門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當中,均為領導者;農民則為受益者、主體。動員這些參與者,并引導他們加入到鄉村政治權力系統、市場經濟系統、社會組織系統的工作隊伍當中,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而共同努力。
保障與激勵實為鄉村振興工作隊伍自動員的被動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的基本條件,可從如下方面進行保障與激勵:(1)積極構建鄉村振興工作隊伍數據庫,將鄉村振興相對應的工作隊伍獨立于其他隊伍中,對其進行針對性管理。(2)在鄉村振興工作隊伍建設過程中,應積極創新吸引人才的傳統政策,將工資待遇掛鉤于工作環境的優劣,鄉村的工作環境不及城市,因此,對于鄉村振興工作隊伍,需要給予較好的工資福利,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不斷壯大建設隊伍。另外,在實際工作中,應做到用感情留住人、待遇吸引人,以及用事業去發展人,此乃鄉村振興工作隊伍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及重要激勵手段。
綜上,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為實現鄉村更好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推動此戰略實施中,需要積極構建一支特別有活力、尤其能戰斗的工作隊伍,此點尤為重要。針對鄉村振興工作隊伍而言,其在具體職能內容上,主要為鄉村的政治權力、社會組織、市場經濟建設等,其主要由政治權力系統隊伍、社會組織隊伍、市場經濟建設隊伍等構成;要想使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應做好動員與組織、保障和激勵等工作,以此來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隊伍的優質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