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縣環境監測站 張亞軍,鄭江玲,梁悅明
盡管發展始終是社會不斷前行的初衷與核心,但是,社會的前進步伐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其中大氣環境污染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畢竟,大氣環境遭受污染意味著自然環境也被嚴重破壞,打破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由此可見,如何在新形勢下針對大氣環境污染采取切實、有效的保護與治理措施已經成為迫切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
想要達到提升經濟水平的目的,離不開對社會活動的依賴。然而,過于頻繁的社會活動也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比如,大量的含硫廢氣會在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進行排放,不僅能夠降低空氣質量,還會形成酸雨,對人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嚴重威脅。隨著城市化建設力度持續加大,建筑施工作為一種極為常見的社會活動,也會引發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原因是建筑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揚塵,極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施工使用的水泥、混凝土材料經過加工后也會產生散發難聞味道的氣體并攜帶有毒物質,大幅降低空氣質量[1]。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許多生活垃圾,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會給大氣環境帶來影響,因為城市中每天產生的大量不同形態生活垃圾會因直接排放、集中掩埋等破壞水體和土壤,而且通過焚燒的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時,也會向空氣中大量排放刺激性的氣體,久而久之,也會給大氣環境帶來影響。鄉村環境中也同樣存在此類問題,農村人口對于生活中的垃圾也多會予以直接排放,當中還包含許多牲畜的排泄物。然而,很多畜禽食用的飼料和環境中都會含有一定量的化學藥劑,直接進行處理會引發環境污染關聯性的問題,同時,農業生產活動中對于秸稈的處理方式也多為集中焚燒處理,會加劇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汽車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可顯著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只是,汽車市場中仍然以銷售燃油汽車為主,而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始終未能得到有效抑制,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是燃油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物質,長此以往,因為汽油燃燒而產生的大量汽車尾氣會加速溫室效應的出現,導致大氣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除了上述內容外,大氣環境污染的產生也與能源消耗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眾所周知,我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對于電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攀升。只是目前電力供應主要是依靠火力發電來實現,會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而這些化石燃料經過燃燒后同樣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比較嚴重。由此可見,能源消耗對大氣環境的污染也是必須予以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1.工業排放治理
工業排放大量廢氣是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應當從多方面開展治理,不斷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總量,例如,化工企業建設前,需要在選址方面進行充分研究,也就是應當將化工企業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影響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確保廠址能夠遠離城市生活區等人口比較密集的區域,否則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對于化工企業建筑設施的設計也要進行充分優化,不僅要控制合理高度,也要配備相應的過濾設施,確保能夠增加對工藝廢氣的處理力度,避免含量超標的廢氣直接排放到大氣環境中。同時,工業生產作為產生廢氣的根源,應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針對化工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等進行合理優化,比如,化工生產后的廢料、廢氣等均要設置二次處理環節,有利于借助回收再利用來降低企業生產投入,也能通過對熱能、動能等能量的合理轉化,分離有毒物質與顆粒物的比例,降低有害氣體的總體含量,從而保證排放的氣體均為標準系數之內[2]。
2.建筑施工治理
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大量建筑施工活動為加快城市建設提供了充足保障,也是推動我國建筑行業持續前行的關鍵動力。然而,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僅會產生大量的噪聲污染,不同施工環節也會產生許多揚塵,影響施工人員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降低周圍環境的空氣質量。針對此類大氣環境問題,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建筑施工治理,降低建筑施工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比如,可通過遮擋措施降低建筑施工時產生的大量揚塵,或者結合濕法施工的策略開展各項環節,能夠在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期間發揮良好作用。在加工建筑施工所必備的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時,也要做好處理措施避免產生與上述內容相同的問題。同時,為了保證建筑施工治理的質量,還應當配合檢測工具和系統進行監測,推動開展實時治理。
1.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中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龐大,為了更好地保證處理效率,許多城市往往采用集中掩埋或焚燒的方法。實際上,這些方法也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例如,集中掩埋的方式既會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也會產生大量的刺激性氣體,降低空氣質量,引起人們的不適,而且這些氣體中夾雜著有害物質、細菌等,長此以往也會引發健康問題和大氣環境污染。至于垃圾焚燒時未能進行充分預處理和分類,導致有害垃圾、固體垃圾等未能充分燃燒,從而產生大量含有毒性的有機物,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因此,對于生活垃圾治理,應當從多個方面予以開展,例如,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處理方案,避免沿用上述方法,可以通過與特定設備的結合對垃圾掩埋和焚燒處理工藝進行改良,也就是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后,將其中產生的熱量、水等進行循環利用,產生的氣體也要通過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等方法將其中的顆粒物與有害物質分離出去[3]。滿足上述工序和流程后可將生活垃圾轉化為無毒無害的有機肥料進行處理。針對城市中產生生活垃圾比較頻繁的場所、行業等進行綜合治理,例如,餐飲行業每天不僅會產生大量生活垃圾,排放的氣體中也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可針對此類情況對餐飲行業的油煙排放和處理標準進行明確規定,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快速、全面落地,提升對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
2.農村垃圾清理
生活垃圾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不止局限于城市中,鄉村間的各類垃圾也會帶來相同問題,比如,農村的生活垃圾中含有許多畜禽的排泄物,若肆意排放,不僅會因排泄物中含有的化學藥劑而引發環境污染,還會因垃圾的長期不合理處置產生大量毒性氣體。所以,針對農村的生活垃圾與畜禽排泄物,可以借助集中處理裝置進行發酵處理,產生大量的沼氣,可用于發電、取暖等,降低農村生活中對秸稈等農作物的依賴,提高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力度。至于農業生產生活中對秸稈依賴度高的情況,應當大力推廣秸稈的回收再利用,避免只是集中焚燒處理,從而引發大面積的大氣污染。可通過將秸稈與手工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領域相結合,促使成為必要材料。也可以根據本地農業發展情況,將秸稈進行還田處理,既能提高利用率,減少對大氣環境的污染,也能在增強土壤養分方面發揮良好作用,促進增產增收。
由于汽車已經成為人們出行時的必備交通工具,整體保有量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汽車帶來便利的同時,大量汽車尾氣也使溫室效應等大氣環境問題愈加嚴峻。由此可見,在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和治理中,汽車尾氣治理也是必須予以重視的方面。其中限號出行是我國許多地區都在運用的汽車尾氣治理措施,能夠通過限制城市中行駛車輛的數量減少產生的尾氣總量。同時,為了保證人們的正常出行,應當將限號出行與提高公共交通規劃建設相互結合,畢竟,更加科學、合理的公共交通規劃建設能夠讓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作用,大幅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同時,也能起到減少尾氣排放量的作用[4]。另一方面,盡管上述方法能夠取得較好效果,但是,人們擁有的汽車總量中,燃油汽車的比例依舊較高,上述方法能夠控制尾氣排放的力度也比較有限。還應當加大對燃油汽車設計的監管,不斷優化汽車整體設計,提高燃油經濟性,降低尾氣排放量,才能從源頭予以有效控制。還應當加大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力度,積極推動純電動汽車逐漸代替燃油汽車的同時,也需要完善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設計,增強使用性能,有利于被更多人接受。
雖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能,但是,我國的電力供應是以火力發電廠的運行作為保障。當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情況也是引發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該問題,我國應當積極開展能源結構轉化工作,大力推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建設、生產和應用,逐漸降低火力發電的占有比例,從而達到顯著降低對大氣環境影響的目的。至于火力發電在我國電力供應領域的重要地位,可以在能源結構轉化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優化,也能起到保護大氣環境的目的,比如,對于生產工藝比較落后的火力發電廠,可以將現有機組進行更新、淘汰處理,并對生產工藝進行合理優化,即采用更加先進的發電工藝流程,并在不同位置增加或建設脫硫裝置,提升火力發電廠的脫硫步伐[5]。至于大中城市中的現有火力發電廠,應當以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為基礎,提高大氣環境治理力度為核心,重新規劃發電廠的建設區域,并進行搬遷、重組。
開展綠化建設是實現大氣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任何階段都適用的方法,因為通過合理的綠化建設能夠將植物阻擋和吸附有害物質的作用予以充分發揮。相關部門應當根據城市規劃建設不斷增加城市中的綠化建設面積,讓更多的綠色植被在工業排放、建筑施工等各類社會活動中充分發揮價值,保證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大氣環境保護同步開展,持續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綠化建設過程中,除了要保證擁有良好觀賞價值外,還應當注重綠化植被的特征,也就是應當選取擁有較強吸附有害氣體能力的植被作為綠化建設的對象,才能提高大氣環境治理力度。對于一些風沙較大的區域,空氣中顆粒物的含量較高,極易降低大氣環境質量,導致人們的身體健康遭受影響。此時,也可通過提高綠化建設來解決,也就是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地荒漠化程度,增加綠化建設的比例,確保能夠利用綠化植被實現防塵固沙的目標,從而形成適合人們生活的正常大氣環境。
實際上,針對大氣環境開展的保護與治理也需要科學、完善的治理體系作為基本保障,便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大范圍影響。首先,應當規范治理工作。可以從治理者的角度出發,就大氣環境治理工作中各級單位的職責、工作內容以及目標等進行深入解析,確保相關部門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和監管作用,促使各項工作均能有序落實。其次,強化監管力度。除了要發揮各級單位和工作人員的作用外,還應當針對大氣環境保護和治理設置專門的單位或部門,并賦予相應的監督和執行權力,便于對社會活動中的各類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進行充分管理,避免各項規定和政策無法順利落地。最后,增加參與對象。大氣環境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如果只是由相關部門進行監管,能夠取得的效果極其有限。應當在不斷強化相關部門監管力度的同時,大力倡導社會群眾共同參與,具體手段包括在公共區域內張貼宣傳標語、社區組織開展學習等。對于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宣傳工作自然離不開對媒體手段的運用,例如,不僅要運用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也要利用網絡傳播范圍廣、傳輸效率高的特點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中進行大范圍宣傳,便于讓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能夠真正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大氣環境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應當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同樣得到保護,因此,在新形勢下應當加大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并將社會活動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汽車尾氣治理、轉化能源結構、提高綠化建設、完善治理體系等策略合理運用于實際中,便于更好地治理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強化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