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財經學院 孫敖
糧安天下,糧食生產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基礎性生產工作,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費水平的提快速提升,對于糧食的需求量逐漸增大。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能夠產得出、供得上。雖然我國糧食生產自2004年以來實現了“十二連增”和“十六連豐”[1],但受到新型城鎮化推進、農業人口進城務工、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空間分布不斷變化,糧食生產重心北移[2],在此背景下研究重慶市糧食生產格局演變特征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區域糧食產銷平衡,減輕糧食調運壓力,維護區域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意義。
重慶市位于28°10′~32°13′N,105°11′~110°11′E,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土地總面積8.24萬km2,山地、丘陵占98%,河谷平壩僅占2%,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2018年,重慶市GDP為20363.19億元,常住人口3101.79萬人,城鎮化率為65.50%。
本研究運用的行政區劃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糧食產量等社會經濟數據均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2001-2019),以重慶市38個縣域為研究單元進行數據整理。
構建糧食生產集中指數分析模型[3-4],以揭示研究區糧食產量空間分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及變動趨勢。糧食生產集中指數值越大,糧食生產分布越集中,反之,糧食生產分布越均衡。
重心模型是研究發展過程中要素空間變動的重要分析工具[5],定量體現要素集聚與擴散的空間過程。空間重心描述了研究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中心,重心移動反映了研究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變化,而幾何中心則是區域空間的均衡點[6]。
地理探測器是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勁峰團隊開發的一種探測空間分異性并揭示其影響因素的統計學方法,具備無線性假設,具有優雅的形式和明確的物理含義等優點,使用q統計量度量空間分異性并探測解釋因子在多大程度上解釋了屬性的空間分異[7]。
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產量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由1256.18萬噸降至1079.34萬噸,近20年間糧食產量減少了176.84萬噸,減少幅度達14.08%,年均減少9.82萬噸。這主要是因為重慶市自直轄后,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耕地數量減少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從全國范圍來看,2000年重慶市糧食生產占全國比重為2.72%,2018年僅占1.64%,下降了1.08%,表明重慶市糧食生產在全國糧食生產中所占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生產占全國比重曲線有2個波谷。2000-2003年為第一個“V”字形,在2001年下降至2.49%后,緩慢回升至2003年的2.62%。2004-2007年為第二個“V”字形,在2006年下降至1.95%后,回升至2007年的2.30%。主要是因為2006年,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糧食減產嚴重,糧食產量僅為972.55萬噸,遠低于研究時間段內平均產量,僅為研究時間段內平均產量的84.99%。
1.糧食生產集中指數分析
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生產集中指數穩定在0.2000左右,表明重慶市糧食生產集中程度較為穩定,波動幅度不大。但研究時間段內,重慶市糧食生產集中指數降低了3.16%,由0.2305降至0.2232,減少了0.0073,說明重慶市糧食生產的空間集中程度呈下降趨勢,糧食生產趨向空間均衡分布。
2.糧食生產重心分析
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重心均位于重慶市幾何重心(107°52′27.85″E,30°03′26.00″N)西南方向,集中分布于長壽和涪陵境內,其中,2000-2005年主要位于長壽境內,2006-2018年主要位于涪陵境內。糧食生產重心呈現出向幾何重心靠近的態勢,表明重慶市糧食生產趨向于空間均衡分布,與糧食生產集中指數分析結果一致。
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生產重心整體呈現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遷移的趨勢,表明重慶市糧食主產區不斷向重慶市東北方向集中和轉移,與全國的糧食生產重心遷移方向基本一致,均向東北方向遷移[8],重慶市西南部區縣糧食產量呈下降態勢。
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生產重心向東北方向遷移了11.07km,年均移動0.62km。其中,2000-2010年向東北方向移動了8.61km,年均移動0.86km,移動距離和年均移動距離均高于研究時間段內平均水平,表明2000-2010年各區縣糧食產量波動較大。
參考相關文獻[9-10]構建由鄉村從業人員、農業總產值等12個指標構成的糧食生產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使用地理探測器分別對2000和2018年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出q統計量。分析表明,重慶市糧食生產影響因素主要受鄉村從業人員、農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增加值、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等因素影響,說明勞動力資源、農業收入、基礎設施等對糧食生產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公路里程、地區生產總值、總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第一產業增加值和農業總產值的q統計量分別上升了 0.1954、0.1125、0.1022、0.0664、0.0543和0.0237,表明基礎設施、農業投入和農業經濟收入等因素對糧食生產影響越來越大。
本文通過糧食集中指數、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測器等研究方法,對2000-2018年重慶市糧食生產格局演變特征與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得出以下結論:
(1)重慶市糧食產量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年均減少9.82萬噸,重慶市糧食生產在全國糧食生產中所占比重總體也呈下降趨勢。
(2)重慶市糧食生產集中程度較為穩定,波動幅度不大,但空間集中程度呈下降趨勢,糧食生產趨向空間均衡分布。
(3)重慶市糧食生產重心呈現出向幾何重心靠近的態勢,表明重慶市糧食生產趨向于空間均衡分布。
(4)重慶市糧食生產重心整體呈現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遷移的趨勢,表明重慶市糧食主產區不斷向重慶市東北方向集中和轉移,西南部區縣糧食產量呈下降態勢。
(5)勞動力資源、農業收入、基礎設施等對重慶市糧食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今后重慶市應重點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耕地面積保護、合理增加化肥施用量、穩步提升農業收入等途徑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對實現區域糧食供需平衡、緩解糧食跨區域運輸交通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各種植物種子總稱,也可概括稱為“谷物”。糧食作物含營養物質豐富,主要為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脂肪、淀粉等。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稱糧農組織)的糧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麥類、豆類、粗糧類和稻谷類等。
2020年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
2021年4月8日,國新辦舉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 。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