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 楊秋夜
蘆笙節是苗族重要的一個節日,融合傳統歌舞、體育、銀飾等文化為一體。在當代,蘆笙節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也在其發揮的作用上也有了新的功能和內涵,除擁有娛樂和表達民族情感等傳統的功能外,苗族蘆笙節強有力的帶動了當地鄉村產業的發展。
谷隴鎮有8.45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古樸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民族文化,享有“露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的美譽。谷隴蘆笙節的歷史較為久遠,發展過程也歷經磨難,中途幾經停辦,直到1980年,谷隴“九·二七”蘆笙節才開始在每年農歷9月27日固定舉辦。在2019年的蘆笙會,甚至有近二十萬人赴會,其中包括各地少數民族同胞、周邊縣市民眾以及國內外游客。
在現存資料中,關于蘆笙節的來源約為兩個方面:歷史文獻記載的“跳月”和民間傳說。
1.“跳月”與蘆笙節
漢文典籍中記載的“跳月”與蘆笙節有相似之處,如《苗蠻圖說》載:“黑苗在都勻、八寨……孟春各寨擇地為笙場跳月,不拘老幼,以竹為笙,笙長丈餘,能吹歌者,吹之跳舞為歡。”現存貴州省凱里市城南公里河灘的《甘囊香蘆笙碑記》稱“吹笛跳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正當娛樂”。
民間傳說與蘆笙節
在潘梅的文章中提到,根據谷隴蘆笙會的苗語“Diangb Dlieeb Bal Was Hed”,了解到當地村寨經常受到野獸侵擾,后來苗民們捉住這些騷擾人們生活的猛獸后,會在9月26日這天帶到人多的地方進行展示,人們村民爭相觀看,久而久之形成了節日。
在當地的民間故事中,有谷隴的青年垢科為了心愛的姑娘阿幼和全村人的平安,勇斗山中惡犬,但好幾次都失敗。垢科得到高人指點后回到村寨中約著村民一起唱歌跳舞嚇唬惡犬,并成功將其打敗,后來鄉民們在每年農歷9月27日這天紀念這個的英雄。
另外,在很久以前,附近村寨等地多為內部開親,近親結婚給后代帶來了生理上的缺陷。加巴人首先禁止了內部開親,隨后出現了姑娘嫁不出去,小伙娶不到媳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附近各寨寨老,共同商議舉辦蘆笙會,許多青年人都借助這一機會與同齡的男女相識。
傳統蘆笙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活動項目:吹蘆笙、踩蘆笙、斗牛、斗鳥、賽馬、唱苗歌、盛裝展示、游方。這些活動源于當地苗族的日常生活,斗牛和賽馬是當地苗族的傳統體育競技。吹蘆笙、踩蘆笙兩者被苗語合稱為“Juk Gix”, 同在蘆笙場上進行,男性吹蘆笙,女性則身著盛裝在后面跟著蘆笙曲的節奏舞動。斗鳥比賽比試畫眉鳥的叫聲和互相廝打爭輸贏。唱苗歌是傳唱苗族傳統歌曲等。盛裝展示是苗族女性會身著盛裝展示繡花樣式、百褶裙制作工藝、銀飾精美程度。游方是青年男女交往的活動,大家相約游方坡上,相互對歌。
跟著時代發展的步伐,蘆笙會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創新,結合了當地發展需求,新增一些項目,例如:
1.盛裝游行
現代蘆笙節經過仔細規劃活動路線,各村寨代表團、表演團、其他地區的苗族同胞共同參與,苗族同胞會穿上自己特色的服裝進行游行展示,從集合地一路游行,最后到達蘆笙場上進行活動,一路上會有很多游客、村民在隊伍兩旁觀看。
2.農產品比賽與展示
當地將種植的線椒、糯小米、吊瓜等特色農產品拿到會場上進行評比,通過對參賽的農產品進行品各方面打分,最后評選出冠軍。參賽的農戶在獲得獎金的同時還能在賽場上銷售自己的產品。在蘆笙節活動現場搭建農產品展示棚,展示特色產品,擺出樣品供游客品嘗、購買,為了滿足游客的便攜的需求,還提供郵寄服務。
3.銀飾制作和苗族刺繡比賽
谷隴鎮苗族銀飾制作工藝極高,銀飾工藝制作者的數量龐大,不同的銀匠的專長也不一樣。銀飾制作比賽是對銀飾制作師傅的作品進行評選,評比出制作技藝高超的銀匠師傅,這對于獲獎者來說是一個榮譽,在他們的未來的工作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招牌。
苗族的特色刺繡較多的是在服飾上,苗族衣服上的各種刺繡有著不同的含義,并且其花紋、工藝在很久以前都是考察一個女孩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苗族刺繡在現代化機器普及的今天,傳統的手工刺繡逐漸被現代化機器與電腦所取代。現在能夠運用純手工繡花的婦女已經少之又少,舉辦苗族刺繡比賽,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拾。
近些年來,苗族村寨緊跟著時代趨勢,借助著全球化的浪潮,傳承民族文化;網絡覆蓋率的逐步提高,是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信息時代的便利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三苗網在2011年就開始對谷隴“九·二七”蘆笙節的相關信息進行推送;其次,本土的苗族藝人在社交媒體進行視頻宣傳;最后,政府與當地媒體也會利用官方媒體進行宣傳,使得谷隴“九·二七”蘆笙會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轉型后的蘆笙節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谷隴蘆笙節在不斷發展中打造成了民族旅游品牌,為提升更多的旅游承載力和游客體驗,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進行城鎮建設,修建公路、房屋,蘆笙場,農戶利用空閑房屋作為民宿提供給游客居住。周邊的部分村寨的鐘乳石溶洞、瀑布山泉、滿山花海等獨特的生態環境借著谷隴蘆笙節打響的知名度被開發出來。蘆笙節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高達30萬人次以上,每年拉動當地經濟發展3000萬元以上。谷隴鎮充分運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藏,打造省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④,這也使得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實現了在家能就業、創業的雙倍創收。
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生物繁衍,當地結合優勢,發展了特色種養殖業,主要有糯小米、線椒、吊瓜,養殖牛、羊、蜜蜂等。農產品收成雖然好,但銷路并不寬廣,收益不高。蘆笙節不僅帶來了游客,也給農戶們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去拓寬銷路,村民的積極性日漸提高。截至目前,建成吊瓜產業示范種植基地3個、規模種植基地15個,年產值達2250萬元以上。谷隴鎮計劃創建集農業示范推廣、休閑、觀光旅游、扶貧開發于一體的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谷隴政府的不斷招商引資,帶動了全鎮兩萬多人的就業問題,人均純收入亦有明顯的增加。
在2016年的蘆笙節上,“世界上最大苗族銀帽”在谷隴亮相,這頂銀帽是由谷隴鎮當地銀飾制作技藝傳承人制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銀帽,并在2017年代表黔東南參加了2017魅力中國城的競演。谷隴鎮是苗族銀飾產品銷售量最大的苗族鄉鎮,在鎮上苗族銀飾街,聚集著大大小小的銀飾加工店,當地還成立了苗族銀飾協會,有會員四十七戶,銷售額達到3456萬元以上,協會的抱團發展加上電商助力,銀飾已經成為當地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每年在蘆笙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會受到當地的人們大量的訂單,精美銀飾作為當地的特色,前來參加蘆笙節的外地游客在給購買旅游紀念品時,也會選擇銀飾作為禮物。
另一項特色產業苗族刺繡,在蘆笙節期間的銷售也是極其可觀的。大部分民族服裝都是在蘆笙節開始前的一個月開始訂做,谷隴蘆笙節輻射范圍大,當地專營苗族服裝的店鋪會收到大規模的訂單,部分刺繡作品作為工藝品進行售賣。當地婦女借助相關部門的扶持,瞄準苗族刺繡行業,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通過投資購買繡花機加工苗族盛裝,制作苗族服裝進行銷售⑤。苗族刺繡、銀飾的產業也運用電子商務模式,不斷的推廣到全國各地。在蘆笙節的影響下,給當地民族產業發展帶來機會,為鄉村振興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谷隴鎮“九·二七”蘆笙會不僅帶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節日淳樸與個性的追求,使得它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苗族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起了積極作用。蘆笙節從傳統的民族節日發展到如今多元交融、意義深遠的特色文化旅游項目,既保留了蘆笙節所傳承的苗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困擾當地多年的貧困問題,現代化網絡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應該努力運用好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促進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發展打下基礎。
注釋
①王家黛,黃秀蓉.從民間習俗到現代節日:貴州臺江苗族“姊妹節”的演變[J].河西學院學報,2017,33(06):60-66.
②潘梅.黃平苗族蘆笙節的調查與研究[D].云南大學,2013. 第29頁
③潘梅.谷隴苗族蘆笙節文化的傳承和變遷[J].思想戰線,2011,37(S1):8-11.
④曹喆宇.極貧鄉鎮巨變記|谷隴鎮:以“策”生財以“文”促旅以“技”帶富[EB/OL].http://www.ddcpc.cn/2017/jr_0419/99657.html,2017-4-19.
⑤貴州網.黃平民族服飾繡出苗家婦女新生活[EB/OL].https://www.sohu.com/a/140915642_610793,201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