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楊筱涵
2015年,我國提出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戶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將環境惡劣地區的居民搬離原居住地,更是為了能夠通過使搬遷人員與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建立起新的人與自然的聯系,實現穩定長久的扶貧脫貧,從而達到較好的生活質量而實施的扶貧政策。龐大的搬遷人數以及涉及的搬遷群體,使得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居民對新社區的融入以及適應問題尤為重要,在這個群體中往往還包含一大批老年人。為了更好地全面評價易地扶貧搬遷的項目實施效果,對社區老年人群體在異地扶貧搬遷項目中社會適應與融入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調查很有必要。
本次調查以青海省M縣易地扶貧搬遷x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為出發點,探尋其社會融入情況以及生活狀況,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通過對社區老年人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深入了解居住于該易地搬遷社區的老人的生活變化與易地搬遷后生活的滿意度等情況,從而對該社區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社會適應現狀、社會適應困難的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探索改善易地搬遷老年人社會適應現狀的對策,進一步改善該群體的生活。
2017年,M縣委作出整個青海省首次進行整體搬遷的決定,將x鄉7個村的1455戶、4939人全部搬遷到縣城集中安置。對于集中安置的近4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國家補助建房資金8萬元,自籌1萬元,不足資金由縣政府補助,非建檔立卡戶享受易地搬遷補助4.5萬元,不足部分由搬遷戶自籌解決,自主購買樓房的搬遷戶,憑房產證或購房合同等相關手續享受易地搬遷補助4.5萬元。社區內統一配置學校、醫院、菜市場、休閑廣場等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同時,當地政府通過免除商戶租金、舉辦用工招聘會、推動鄉村土地流轉等方式增加居民收入,鼓勵居民積極就業。
本次調查樣本均為60歲以上老年人,其中40%為70歲以上,在“原有職業”方面,有60%的老人表示過去從事單純的農業活動;“身體健康狀況”方面,有60%的老人表示目前身體狀況健康;“受教育程度”方面,80%的老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老人多達60%,僅有一位老人表示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月收入”方面,80%的老人反映目前處于在家養老狀態,僅有20%的老人表示還有部分收入(經營小賣鋪以及偶爾做小生意),大多數人都表示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在“希望的養老方式”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希望靠自己的積蓄養老,只有少數幾位老人是希望依靠養老保險養老以及選擇依靠子女養老,極少數人希望靠政府補貼養老,而事實上,通過調查訪問我們了解到,在所有接受訪問的老人中,大多數人目前都是依賴子女養老。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對于其未來養老問題表示十分擔憂和焦慮,其主要焦慮來自于日常生活保障與醫療保障,大部分搬遷戶老人雖免費納入醫保,但卻連醫保報銷外10%的費用都承擔不起,且沒有定期檢查身體的習慣,他們認為診療檢查等這些不在醫保范圍內的費用沒有必要,超過50%的老年人表示他們認為醫院存在費用過高、診斷結果未必準確、痊愈率得不到保證等問題,與此同時,他們都不想因為自己給兒女造成金錢與精神上的負擔。在休閑方面,老人們大部分以看電視、打牌、串門聊天等方式消磨空閑時間,沒有其他的休閑方式,而當提到社區提供和組織的相應福利活動以及社區福利設施(黨員活動中心等)使用情況時,60%的老人都表示從未參與過,并且表現出較低的關注度和期望值。最后,在調查中發現,在居住環境方面,超過70%的老年人都表示對居住環境不滿,主要是因為多數家庭都是老人、兒孫同住,社區內住房面積分80/60/40㎡三類,最大的不超過80㎡,對于三口家庭而言,房子面積十分緊張,個別人家甚至需要打地鋪。
社區工作人員方面則表示,社區對于內部基本設施服務安置情況以及社區管理等方面較為重視,但目前社區內部也仍存在部分顯著問題,不僅體現在社區居民文化素質整體不高、亂扔雜物甚至讓孩子隨處大小便等方面,還存在居民思想觀念守舊(尤其是老年人),不愿意接觸新鮮事物等問題。由于該社區居民數量較多,社區內部尋釁滋事的情況也時常發生。
搬遷不同于傳統“以地為生”的生計方式,老年人較年輕人而言擁有的就業機會較少,由于無法依靠傳統農牧業維持生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依靠子女和自身積蓄養老者偏多,但面對漫長的老年生活,難以獲得有效保障。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了解到,老年人休閑放松主要以看電視、打牌、聊天為主,但在搬遷后,老年人面對新的居住環境,易感到孤獨,雖然之前同村居民多位于相近樓棟,但相較于搬遷前,老人們都表示串門的次數明顯減少,由此影響了彼此之間的交往密切程度,且由于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行動不便,上下樓梯往往對其外出造成不便,而老年人由于逐漸衰退的記憶力和方位感,使其面對不熟悉的居住環境時易迷路,這些都使得老年人對于外出產生了一系列抗拒情緒,對自身的價值產生懷疑導致其情緒低落,再加上缺少與他人的緊密溝通與聯系使其沒有傾訴對象,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泄,長此以往會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對于不熟悉的生活環境和陌生的生活方式,多位老人都表示出了對于新環境的不安和緊張。從熟悉的鄉村環境搬遷到了較為陌生的社區環境,轉變的生活方式讓多為老人都表示有些不適應,且由于復雜的社區居住環境以及生活方式,讓老人們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由于擔心被騙,老人們對于陌生人的信任度也有了大幅度下降,甚至對于一些平時經常一起休閑娛樂的同齡人,老年人也表示有一定的戒備心理,一些較為私密的事情也多不會和對方訴說討論。
以往日常生活在農村,商品交易價格較為低廉且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同時,自耕自制作物還可對外銷售以換取部分資金。但安置小區中多以農貿市場交易為主,商品價格以市價為主,雖然產品齊全,但相較農村的生活成本有了明顯上升,且隨著近年來菜價的不斷上升,對于扶貧搬遷戶而言生活開支壓力加大。
在家庭內部方面,多位老人表示,由于有限的居住環境以及較為緊張的生活狀況,與兒女之間存在一些矛盾,少數老人在訪談中提到目前生活狀況比較差,由于原住地的住房全部被拆毀,所以無法種田,老人沒有其他的工作,在家庭當中不受兒女待見,老人還是期望回到原住地。在交談過程中,對于感情需求方面,受訪的老人有大部分表示對于精神需求較低,而對于物質和金錢方面的需求和重視程度較高,僅有兩位老人表示物質和精神同等重要。
社會對社區養老服務仍未形成統一規范,雖然近年來社會對于養老服務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但總的來說,由于其相關工作范圍包含廣泛且工作量大,實際操作較為困難,而較不發達地區易地扶貧社區較少能對該方面給予足夠資源傾斜和專業化服務,這也導致實際發展情況與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發展至今,“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老齡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老齡化衍生的相關養老問題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和完善的,而在老年人群體之中的易地搬遷戶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身上既體現出養老問題的共性,也有其獨特性,但總的來說其生存環境并不樂觀,其對生活環境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調適較其他同齡人而言也更為艱難,因此,如何給予該群體足夠的幫助和服務仍然是社會需要繼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