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周雅文
在全球疫情肆虐以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5月23日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設想。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既不能片面理解,也不能割裂。在面對國內國際新形勢時,應以新姿態參與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從長期視角看,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經濟受到重創。數據顯示,全球出口貿易額增速大幅下降,全球需求萎縮可能是長期趨勢,對此可能性我們需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準備①。
短期來看,新冠疫情的爆發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截至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人流、物流的移動受到較大的限制,多國出現生產中斷、經濟劇烈波動的局勢。在出入境嚴格管控下,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也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各國為了保障本國經濟安全,采取貿易保護措施,致使全球貿易量大幅減少,中美貿易摩擦使得我國對外貿易受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大,中國面對的外部風險敞口變大。
國際形勢復雜化環境下,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戰略能夠以穩定的國內局勢作為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審時度勢的選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借鑒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逐步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倚重“兩頭在外”的國際市場。中國憑借成本低廉的優質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變化,中國的經濟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相比東南亞國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逐漸升高,優勢被削弱,且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而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潛力尚未被完全挖掘?!笆濉逼陂g,中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于去除過剩產能,提高供給質量,通過提供優質供給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中國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的開放原則,更大程度上發揮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林毅夫(2020)在分析“雙循環戰略”時指出,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下降,出口占GDP比重減少,是經濟基本規律的體現。橫向來看,首先,越大的經濟體,出口比重會越低。現代制造業的規模經濟大,較大的經濟體可以在國內消化很大一部分,而在同樣條件下,小經濟體需要靠國際市場來消化。2019年新加坡出口占GDP的104.9%中國最高的年份也只有35.4%。其次,服務業比重高的經濟體出口占GDP比重相對較少。在2019年的時候,美國出口比重只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6%,因為它的服務業達到經濟的80%以上,而服務業中的產品很多是不可貿易的??v向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內需不斷擴大,國內消化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會導致出口占GDP比重下降,更加依賴國內市場。
其一,保羅?克魯格曼開創的新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模型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學說—本地市場效應。該效應指出,假設存在報酬遞增和貿易成本,則擁有相對較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為凈出口國。從微觀角度出發,影響企業選址的核心因素是成本,由于貿易成本的存在,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特點的企業傾向于集聚在離市場較近的區位以降低運輸成本,并在此地區進行超本地市場規模的生產,實現規模經濟,而國家傾向于出口本國有著很大市場的商品。
其二,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最終目的是打破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各國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進行分工生產,提高各方福利,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前文提到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向內尋求打破市場壁壘,建立大市場,降低要素流動和交易的成本,比向外的成本低很多。且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還有提升自由化的空間。
在上述兩個理論的支撐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優途徑,同時,推動國內市場的形成與壯大對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提升中國國際貿易地位也有積極作用?!半p循環戰略”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國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半p循環戰略”對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也將作用于國際貿易。
前文已指出,“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將改變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以出口導向、對外依賴為特點的經濟發展路徑,轉而更加依賴國內市場。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將轉向保護貿易政策?這與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
從理論上看,克魯格曼的本地市場效應為我們重新認識內需與外需、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傳統觀念認為,擴大內需或者依靠國內大循環意味著減少出口。但克魯格曼的理論說明,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內需與外需不一定是相互替代的關系,還可能相互促進。對于存在規模經濟的產業,內需大的國家往往可以在出口貿易中占據優勢,成為該產業的凈出口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可能成為國際貿易優勢的來源。
從現實來看,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仍是高度開放的,且將繼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兩者分別對應著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中的“走出去”和“走進來”,為開放型經濟提供支撐。隨著相關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總的來說,“雙循環戰略”應視作中國的戰略調整、結構調整。中國出口占GDP比重的降低、對外依賴度的降低,并不代表著中國會重新回到“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狀態。比例的降低不代表總量的減少。近年來,我國各項對外開放政策都表明,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市場,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基于以上“雙循環戰略”對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的討論,本節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此戰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部分的分析將從中國的對外貿易切入。
在出口方面,將轉變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方向,也無須一味追求出口創匯。此時可以抓住契機進行出口結構和出口產品質量的升級。目前,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仍較低,主要處于制造環節,利潤空間小。應加快出口產品從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在出口量龐大的基礎上,努力創造更高的附加值。
在進口方面,中國對外國高科技、高質量產品有較大的依賴,在“雙循環戰略”的指引下,應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具體來說,其一,我國高科技產業依賴外國技術,導致產業發展受制于人,技術瓶頸拖慢產業革新和結構革新的進度。其二,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提升,消費需求升級,對奢侈品、高質量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但這一部分需求主要依靠外國供給來滿足。在國際政治形勢日益復雜、大國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此類產品供給的穩定性將受到沖擊,部分產品或將進口困難,制造業中承載核心技術的芯片、用于加工高精度零件的核心材料等,可能遭到外國的出口封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需要與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配合。國內市場短期可能遭遇“陣痛”,但從長期來,這有利于倒逼我國制造業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突破,減少被國外“卡脖子”的情況,積極尋求產品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更好地與需求相匹配,有利于我國減少對進口的依賴,降低對外風險敞口。
在貿易格局方面,“雙循環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并行不悖,我國將繼續發展雙邊、多邊自貿區,與國際組織合作,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地參與國際市場,努力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與各國進行平等友好、互利互惠的貿易往來。中國將在國內大循環繁榮的基礎上,在國際貿易格局中更加積極地發揮促進全球貿易合作的作用,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
“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對國際貿易的微觀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我國外貿企業的影響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可能導致出口規模下降,而外貿企業將要成為過剩供給的主要承擔者。由于中外產品質量要求有差異、定位不同,面臨重新轉移銷售途徑、開拓市場、資金周轉壓力大等問題,外貿企業或將面臨一個劇痛的轉型過程。但如果能夠成功轉型,將可以在潛力巨大且相對穩定的國內市場中獲得可觀的利潤,使得國內供給與消費實現更好地對接。
“雙循環戰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既是我國在面對世界局勢不確定性增強的現實面臨提出的應對方案,也是遵循經濟長期發展規律的路徑轉型策略。它的提出并不意味著中國將在國際貿易中消極合作,而是將在國內市場繁榮的基礎上,構建更加開放的經濟格局,積極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與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繁榮。
注釋
①牛志偉,鄒昭晞,衛平東.《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變化與中國產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選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