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劉佳欣
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們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普遍存在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市場全球化的趨向。當今亦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深入發展,各國都更加重視技術研發與知識產權保護[1]。大到國家小至企業,都需要以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發展和參與競爭的主動權,要想在世界貿易乃至其他各領域占領高地,就必須樹立創新發展意識。而知識產權制度便是國際通行的保護知識無形資產、激勵創新的法律制度,能夠在世界角逐中為創新之火加入利益之油。由此觀之,創新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作為前提與基礎。
再將視野從全球回到我國,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經濟建設進入新常態,為適應世界局勢與發展規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時代要求。從宏觀來看,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必須依賴科技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也必然需要基于科技的創新,可以說,創新發展是我們追趕發達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2]從微觀來看,企業的科技創新又在我國國家創新系統中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而無論是企業的創新還是國家的創新,無疑都需要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加以保護。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世界范圍還是從我國發展的需要來看,創新都早已成為時代主題與發展方向,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發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撐,承載著更加重要的使命,必將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近年來,高新技術行業巨頭將其市場在全球范圍成功推廣,便是將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來構建發展戰略的完美例證。所以筆者在下文中將以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實踐為例,詳述創新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邏輯原理,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各學者觀點粗淺的提出一些我國企業應對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方向。
企業的成功發展往往是多重作用的結果,包括注重研發與創新、善用技術與市場,加之改變管理優化模式等,但這是大多數企業成功都需具備的基本條件。華為、蘋果、格力等多家企業之所以能成為行業巨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其牢牢把握住了知識經濟時代下創新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這一對關系,并將其融入了發展戰略之中。
此類企業均在早年就成立了知識產權部,并逐步走出國門在海外多國設立研發中心。之后的發展中,其國內外專利申請量以翻倍的速度增長,專利數量在全球范圍內居前位,究其原因,是他們都堅持每年將大量收入毫不吝嗇地繼續投入到研發之中。同時,該類企業申請國內外商標也數量龐大,一系列布局將其重視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鮮明地展現出來,我們甚至可以說,此類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史就是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創新之史。蘋果在十多年前便以“觸摸屏”手機打開了各國市場,格力一句“掌握核心科技”的廣告語家喻戶曉,華為憑借技術創新與縝密的知識產權全球布局戰略在5G時代獲得了領先優勢……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企業之間在核心技術獲取與利用方面的競爭愈演愈烈。
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一大特點即是其鮮明的“公共政策性”,創新表達和發明專利等珍貴的智力成果之所以成為法律上受保護的“財產”,本就是出于推動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律希望通過對該類無形物的保護來激勵更多主體進行創新與創造。該原理具體到企業發展角度則體現為:運用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重要目標的知識產權制度助力企業實現利益增量[3]。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壯大在表面上看來只是技術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發揮了作用,與知識產權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但從自主創新、技術創新的全過程來看便可發現,無論是技術的開發,還是技術開發成果的有效保護和運用,以及由此取得的占領市場的優勢,都離不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激勵和指引。
1.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刺激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
首先,知識產權制度最根本的作用原理就是“為智力之火澆上利益之油”。法律出于促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考量,對智力成果和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確權,使得權利人可以從自己的成果中得到收益,同時排除他人對該專有權利的非法侵害,減少“搭便車”的心理,以此鼓勵人們投入成本從事創新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從企業層面來說,利用完善的知識產權布局開發出具有科技和市場優勢的技術,就意味著可以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在相關技術市場和產業領域占據優勢,這也正是企業愿意在創新研發方面加大投入的內在原因。
2.知識產權制度刺激各方加大投資,助推創新研發
其次,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創新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企業發展中則表現為激勵企業加大對創新研發的投資力度。創新活動通常要耗費長時間的人力、物力,并且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如果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和投資引入,很多重大發明創造,尤其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突破不可能實現。例如我國專利法新增的對新藥上市時間的限期補償制度,再如一些事關戰略性發展或國家安全方面的關鍵技術甚至需要傾國家之力保障研發。保護知識產權可以確保權利人對其成果享有專有性、獨占性產權的同時再配合法律上一些“公共政策性規定”的支持,達到調動和吸引企業等主體投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處于領先地位的高科技企業對于研發投入的重視程度往往遠超該行業其他發展平平的企業,正是因為對創新活動的巨額投入,才使得他們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從而贏得巨大競爭優勢。
3.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專有權利,促進創新成果商業化
最后,僅有相關智力成果的專有權利并不代表權利人可以獲得由此帶來的現實收益,創新成果的商業化才是連接“智慧”與“收益”的關鍵,而實現此類成功轉化,最核心的步驟當屬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布局。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在進行知識產權確權的基礎上占據有效市場的意義重大。當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武器,而這種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與機制運行中,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創新成果的商業化[4],“創新性成果商業化是檢驗技術創新是否成功的關鍵”[5]。
4.創新發展和變革促進知識產權制度完善
知識產權制度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良性互動的關系,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和激勵了技術創新,加快了技術創新速度,反過來,技術創新的發展和變革也促進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隨著研發實踐的推進,新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著現有制度和陳舊規定,知識產權制度與立法也應及時進步,要想應對實踐中的問題并使創新保持長久的活力,就必須完善立法、更新規制方法以及增加新的制度規范。例如5G時代的到來、中美貿易的摩擦等實踐案例都在促使法律和制度更加深入發展。
在當代,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機制與法律制度,就我國而言,知識產權制度在新時代還承載著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即通過該制度的有效建立和運行,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基本的創新動力機制、法律保障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6]。
不少科技公司崛起的實踐生動闡釋了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創新發展的內在邏輯原理,也深刻地體現了創新對于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的重大意義。基于以上對于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下文中,筆者將在分析國內外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的現狀和我國高新技術行業巨頭對于國內外形勢的應對的基礎上,結合各學者觀點,向我國企業發展提出淺薄建議。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創新在新時代已深入人心,創新活動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轉型,謀取經濟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我國也不例外,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論斷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等理念的提出將創新發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配套的制度設計則是將知識產權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是國際貿易的“標配”,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加快轉變經濟方式、保障和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驅動力。
但我國參與知識產權保護與規則制定的情況也不容盲目樂觀。知識產權制度是一個“年輕”的法律制度,發展至今不超過400年的歷史,知識產權從國內法走向國際法,成為國際經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今天也不到150年。在國際保護當中,美、日領銜的多個國家屢次以更為嚴格的知識產權條款和更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劍指中國,利用各種優勢地位把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張通過國際公約變為國際規則,對其他國家及其企業施加壓力。沒有硝煙的信息戰爭和知識產權競爭愈演愈烈,如何持續在多邊協定里注入中國元素、產生中國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顯然我們不能習慣于做一個國際保護規則的追隨者,而應該成為一個新秩序的構建者。同時,我國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創新發展的國內進程中也存在著短板,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供給仍不足,促進創新高效轉化的政策制度環境有待優化,創新要素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和全面發展,應對風險挑戰的國際合作不足,區域創新明顯失衡。[7]
基于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發展與強國的霸權阻攔、國內積極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下,一些成功的企業選擇了防御型的知識產權戰略,在競爭中突破阻攔,占得了先機。例如,在華為發展和5G技術領先全球的過程中,“前瞻性”和“明智的知識產權布局”是其鮮明特征。華為原本使用的安卓系統和芯片等關鍵設施和部件一直以來都依靠其他國家和企業供應,這其中蘊含隱患便是華為的生產與銷售被動地掌握在他方手中,而其自主研發的替代性操作系統“鴻蒙”便是其“前瞻性”的體現。同時,華為也為該系統申請注冊了“鴻蒙”商標,早早開始了其通過商標保護培植品牌信譽的戰略布局。筆者認為,此類成功實踐就深刻地體現了其在國內外復雜形勢下高瞻遠矚的知識產權戰略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風險防范意識。
基于上文中對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相互作用原理的分析,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實踐,筆者在下文將結合各學者觀點,對我國企業有效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創新發展、實現自身的增量利益,不斷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出拙見與對策。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聯系的、發展的,所以絕對不能將知識產權保護限制在產品研發這一個單一環節,更不能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僅局限于產品研發。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形成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戰略布局,使其貫穿至每一環節。高新技術行業巨頭的發展無論是從橫向整體布局,還是從縱向觀察其成立之初到如今的世界領先,都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發展全過程相融合提供了一個模范示例。
企業尤其是具有競爭實力的高科技企業,應當具有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戰略規劃,并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手段及時將獲得的技術成果進行知識產權確權和保護[8]。核心技術成果來之不易,需要企業及時通過有效的知識產權確權加以保護,大力強化知識產權作為企業重要無形資產的價值和觀念,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面前,把握時機顯得更加重要。
企業應注重創新成果的產品化、市場化和商業化,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及時占領市場和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如前所述,利用獲得確權的專有權利進行整體布局與謀劃才是將“智慧”轉化為“利益”的關鍵所在,在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下,企業通過將創新成果商業化、將創新成果市場化之后才能實際占領市場并獲得收益。
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但其國際化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場也是全球性的,所以企業理應樹立全球知識產權布局的意識。企業善于運用知識產權的國際化保護,才能在產品進出口過程中掌握主動權。不少企業通過PCT(《專利合作條約》)等形式在國際上獲得了數以萬計的專利,通過在國際市場部署專利,為下一步開展全球性產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法律保護基礎。
思想意識促進實踐發展的哲學原理無需多言,重視企業軟實力的促進作用,進行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對創新意識、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等觀念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思想意識是知識產權制度發展走得更遠的重要因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早已成為各國發展的主要方向。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一項旨在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特定公共利益而確立的政策性產物,其作用原理就是通過保護“智慧成果”激勵創造,同時權利主體也需要利用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戰略布局將智慧成果轉化為商業實效。此外,隨著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創新發展也促使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完善。
大多數高新技術行業的領導者從創立之初到多次改革,貫穿始終的是其對于創新研發的投入與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即使在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仍舊不懼阻撓,利用其高瞻遠矚的戰略性規劃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優勢地位,為我國企業乃至國家長遠的戰略布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我們保護知識產權,既是對國際公約的承諾,又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9]。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企業應當積極借鑒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實踐案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從制定全局性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及時對創新成果進行確權等方面增強自身創新發展能力,提高競爭力,從而在世界激勵競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中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