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林林業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張瑩瑩
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對某個區域建設活動對周邊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以此作為基礎制定科學的防護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目前我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制定科學的評估管理機制,促進我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質量。
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新興科學,主要是從環境的角度出發,研究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在建設活動的全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降低環境對周邊的影響,主要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并且建立系統的監測和跟蹤機制,從而避免建設項目施工中對環境的破壞。
環境現狀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已經建設完成的項目,且項目正處在穩定運行的過程中,因為已經運行了一段時間,其產生的污染物排放與周邊的環境生態系統已相對穩定,這種環境現狀的評價需要結合調查資料,對區域環境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從而為后期的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提供數據支持,保證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主要是在建設項目確定后,尚未開工建設時,結合本地區的經濟情況和規劃情況,對建設項目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進行預測和分析,并對今后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進行識別,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對于大型建設項目來說,需要進行跟蹤評價,從而保證項目建設對周邊的影響穩定,項目建設時和完成后都需要進行跟蹤評價。如果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較大,或者與預測的結果存在較大偏差,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需要對項目叫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跟蹤評價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也經常應用在大型建設項目中。
在建設項目開工前,需要進行環境的評估,主要是分析項目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盡可能降低項目對環境的污染。例如,項目周邊存在住宅區或水源地等,要盡可能采取措施不影響周邊的環境。相關部門還需要對建設項目規模、項目性質等進行掌握,以便于后期開展檢測分析工作。目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依據對各類指標的掌握來分析結果,確定項目建設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對施工項目周邊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后,使項目建成后對周邊的環境沒有較大的影響,減少盲目建設對環境的破壞。建設項目的概況主要內容包括建設項目的名稱、施工地點、周邊環境現狀等,周邊環境是指項目建設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的環境敏感點、周邊環境的破壞程度。這些都是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要考慮的內容,在進行系統分析后制定科學的措施,防止對周邊環境的破壞,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
對于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政府部門有相應的文件和政策,目的是保障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具體的要求是為了保護環境質量的底線,保護生態環境的紅線,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對空間、總量和環境準入都進行了要求,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加強管理。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時,主要目的就是保證環境質量不受過大的影響。目前,建設項目環境質量現狀的掌握,包括生態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和大氣環境質量等,通過對不同等級的評價,選擇科學的調查方式。
在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整個影響評價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就是環境保護的目標和環境保護的敏感點,這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具有決定性影響。對于環境保護目標來說,主要是噪聲環境評價、大氣環境評價和水環境評價等,如果不能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則說明制定的環境保護方法不合理,需要進一步改進。對于環境敏感點來說,主要是建設項目區域內的學校、醫院或人員集中的區域,如果環境敏感點的影響不能較好地控制,則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重新選擇建設項目地址,或者將敏感點進行遷移。
建設項目的施工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影響范圍最廣的,主要包括生態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同時在建設項目實施中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水或噪聲污染等,這些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如果不能科學治理,則不利于建設項目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部分建設單位缺乏對項目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因此,需要加大環境評價和保護問題的研究。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主要目的是找出建設過程中環境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并依據評級結果提出治理方式。要求評價報告中需要客觀地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需要具備指導意義,是針對項目實際作出的,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于評價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但是目前部分環境保護評價機構在工作中缺乏對項目本身環境狀況的掌握,僅通過一些數據資料就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于污染源、施工技術等問題缺乏有效的改善措施。評價報告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評價結果的落實效果。例如,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評價機構沒有對沿線人口、敏感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就造車了環境噪聲污染評價缺失。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是對項目的具體評價,評價需要符合精準性和時效性。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存在時效性和指導意義不強的問題。這是因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包括的內容較多,評價過程較為復雜,加之部分項目存在基礎資料不足、污染源影響時間短難以識別、測評數據缺乏代表性等問題,導致環境影響評價測評時間較長。這與建設項目工期造成了較大的矛盾,影響項目的開展。例如,部分工程項目施工班組較多,施工節奏較快,導致施工中不能有效落實環境保護部門的規定。
需要提高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開放性,為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方便,加強社會監督,為保證環境影響評價質量提供保障。但是目前部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質量不高,管理部門對項目評價市場也沒有開放,缺乏對社會評價機構參與的支持,對于評價結果也沒有在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對建設項目的環境治理策略等信息缺乏透明度。因此,不利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客觀性的體現,影響公眾參與熱情。
首先,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因此需要保證其質量,避免因追求經濟效益而被壞環境。要求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必須具備國家相關從業資格,并且有符合要求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執業人員。其次,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與評審部門不能有利益關聯,更不能有利益來往,需要保證環境影響評價的公正和公平。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求評價方依據環境影響因素的差異,編制評價報告書,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客觀評估,做到專項評估和全面評估相結合,從而滿足項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需求。同時,建設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要區別于規劃項目評價。例如,公路建設項目在生態環境評價中,需要對公路選址、生態環境等與預期規劃相分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涉及的方面很多,不能僅僅依靠環境保護部門和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來實現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走合作的模式。建設單位在進行項目建設時,需要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尤其是社會民眾的建議,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加強開放合作的溝通,提高社會各方的參與度。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需要解決好存在的問題,對于評價要點要加大重視,建設單位要認真落實好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保護措施,在項目建設時做好日常管理,保證制定的各項措施得到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