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黨校、重慶市江津廣播電視大學 潘建
紅色文化資源,即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后形成的可被人民群眾開發利用的物質形態、信息形態、精神形態的歷史遺存,如紅色文化作品、紅色遺址舊址、革命綱領、紅色精神等。[1]本文的研究視角則主要集中在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影響。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2]因此,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是事關民族發展的大事,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基本素養。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素養,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擔當;是建設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有利于應對網絡時代價值多元化的挑戰,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石。
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在于弘揚紅色文化所包含的先進精神價值和思想,使得大學生對英雄事跡和革命文化形成認同感,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正如熊來平指出,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是蘊藏在紅色文化中的,能夠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深刻影響的屬性和意義,集中體現在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價值上。[3]
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涵蓋紅色精神的傳承,同時依托革命遺址、紅色精神等載體能還原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拉近當代大學生與革命時期的時空距離。在傳承紅色基因的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判斷,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真正理解紅色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紐帶,家國情懷也成為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里的基因。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既繼承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又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在發展中形成了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精髓,為家國情懷注入了新時代內涵。紅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樹立了榜樣,使其深刻領悟我國民族獨立與國家建設從哪里來,應該到哪里去的深刻內涵。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創新不足,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校園紅色文化來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設計時主要以理論講述為主,紅色文化的內容僅依托中國近現代史部分,沒有真正延伸和深入分析,學生側重意識層面的認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需要多個培養環節打組合拳,整合各類紅色文化資源,將線上與線下、理論和實踐相融合。
大學生置身于網絡海量的信息環境中,信息傳播“去中心化”逐漸消解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導性。面對網絡事件缺乏敢于批評的勇氣和知識儲備,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學生所獲取的信息沒有得到正向引導,就會出現網絡多維傳播環境消解紅色價值觀影響力的負面現象。
“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這會對其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甚至產生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4]由于紅色文化主要存在于革命時期,大學生的代入感和體驗感不強,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也不夠深刻。因此,通過重走長征路、參與歷史情景劇排演等方式,激發大學生主動了解紅色文化資源背后的故事,從知識層面和實踐層面真正去追溯紅色文化背后隱藏的家國情懷。
1.以巴蜀地域文化為抓手,整合成渝經濟圈內紅色文化資源
川渝兩地已于2020年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文藝先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合作協議[5],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突出價值,實現創新發展。依托成渝文旅合作框架協議,大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物質和人文價值,以地域紅色文化為抓手,突出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研究,為紅色文化資源注入新的時代價值。
2.依托川渝文旅融合契機,打造本土原創紅色文化作品
借助川渝地區文化與旅游行業的深度融合,以川渝本土文藝骨干開展地域紅色文化原創作品的創作,以川渝豐富的抗戰文化、長征文化資源為背景,打造新時代具有本土特點的經典紅色文化劇目。成渝已成為西部重要的網紅城市,吸引了眾多青年大學生來成渝交流學習。如何借助網絡流量來拓寬紅色文創產品的宣傳,吸引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成為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渠道。川渝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對紅色旅游也是一種拉動,進而形成經濟文化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3.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經驗,促進川渝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據悉,北京大學等23家全國著名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25家革命紀念館成為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首批理事單位。[6]川渝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借鑒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成熟的發展模式,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通過找差距、補短板,融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實現本土紅色文化的再創造,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的需求。
高校作為大學生傳承紅色文化的主要陣地,川渝20所高校已于2020年5月聯合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依托這一契機,川渝地區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夠在紅色文化的本土文化溯源、紅色文創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條件。
1.思想先行突出頂層設計,提供紅色文化融入土壤
大學生紅色文化精神的習得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依托堅定文化自信和校地合作模式等來歌頌英雄人物事跡,為大學生樹立榜樣。高校在制定大學生培養計劃時就要把紅色文化傳承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在各個教育環節和學科領域相融合,培養在思想上過硬、專業上突出的新時代人才。
2.搭建紅色文化網絡平臺,聚焦引導學生價值取向
國家領導人強調:“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7]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網絡平臺的搭建,通過營造紅色文化輿論環境,聚焦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高校需要積極轉換紅色文化教育理念,整合內容、創新方式,建立一批強有力的網絡陣地宣傳隊伍。高校群團組織需要積極培養紅色文化網絡宣傳的學生意見領袖,在大學生同輩群體中形成積極的影響,真正把紅色文化網絡宣傳落到實處。
3.深度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紅色文化自信
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主要以思政課做支撐,重視理論的傳授與把握;夯實思政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育人的水平;融合日常學生思政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通過社團活動等實踐環節來強化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知力和體驗感。結合思政教育,適時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同時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校外實踐之中,真正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資源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給予普通民眾紅色精神的教育和引導,形成濃厚的傳承紅色基因的氛圍,通過社會風氣、家庭教育等力量給予大學生涵養家國情懷的人文環境。“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8]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也需要依托文旅新媒體,全方位地踐行家國情懷。通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打造川渝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強化普通民眾對于紅色文化的場域體驗;進而激發紅色文化的社會屬性,實現全民傳承家國情懷的導向。
綜上,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紅色文化資源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需要融合各類優勢資源和力量,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引導其成長為敢于拼搏、勇擔歷史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