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恩文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7)
社會發展對教育定位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設計類專業人才目標設置單純以為社會發展為導向,不免陷入較為單一化、片面化的境地。在設計類專業教育中加強思政教育,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利于糾治設計類專業教育單一化的現象。
專業化教育結構體系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調整、變革,呈現出螺旋式動態上升的態勢。設計類專業作為一個集工藝與美術并存的專業被提出,旨在培養具有較強設計實踐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寬口徑設計人才。設計類專業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存在,這就指明了高校在藝術設計領域內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
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指,通過相應的課程和教學,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擁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一定的領導、組織、溝通、協作與綜合采用多種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國際視野,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能廣泛閱讀、理解專業書刊;自覺遵守相應的專業倫理與職業道德;將設計專業的教育對象培養成屬于設計師門類的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設計類人才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需求度與關注度日漸增長。目前,設計類專業從社會需求、生產力水平及多種社會體制出發,側重于培養建筑、園林、產品、環境、動畫、視覺傳達等方面的應用型設計類人才,加強對學生創新設計應用能力的培養。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對本專業培養人才素質結構的大致界定,其目標能否實現是借助于“課程”的開展效果。課程是個動態、有目標指向性的關乎學科教育的活動,課程的開設都是為更好開展學科教育服務的,它是高等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教育方式。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是為其專業目標實現服務的,該專業課程類別除了體育、英語等通識性課程外,其它都以藝術設計為核心開設的,側重于對學社設計動手能力的培養與引導,不免缺少人文、社會、道德等交叉學科教育。社會是藝術設計的靈魂,缺乏正確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識及行為規范的設計者很難創造出符合人類社會需求的作品。
“課程思政”是一個合成概念,既有課程的意蘊,又有思政要素,是在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上提出的新概念,它強調思政元素與相應專業課程的融合,在專業化課程育人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的效果。從古至今,人始終都是社會發展的核心,社會發展也是為人類更好發展服務的。教育的最終目的皆是為人這個主體服務的,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與人類社會發展目標路徑相吻合。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思政”的教育宗旨亦是為培養素質結構更完善的學生群體服務的,二者在教育目標導向中相同。在設計類專業化育人的過程中自覺加入“課程思政”教育,具有以下作用:高校順應時代、教育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自覺樹立“立德樹人”第一位的教育理念;完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結構體系,促進學生主體及行業設計師最大程度地向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跨越;拓寬社會發展資源空間,不斷為我國培養設計類行業的高級專業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課程是教學效率最優化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我們需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教育者應自覺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學校主動加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明晰思政元素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教育哪些方面相結合并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讓“課程思政”教育在系統化、有序的機制內不斷向前發展。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傳遞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專業化育人與“立德樹人”為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不是前后或對立關系,而是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共存依存的狀態。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為通才與專才培養目標搭建相融渠道,為學術界高等教育悖論命題的解決,提供全新的視野與路徑。我國作為步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不容忽視的基礎與理論性教育,面對全新的高等教育命題,高校教育者應樹立“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設計類專業作為以社會生活為載體的藝術性創造的學科門類,設計者的專業素養、能力結構與素質高低皆是衡量高等教育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將思政元素融入設計類專業專業化教育過程中,提升了專業化及以德育人的效率,共創專業與素質育人雙贏的局面。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在“教與學”的主動性環節中,應自覺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從實踐與理論層面豐富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打破通識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對立的建制,最大程度創新課堂育人最優化的路徑。
伴隨著教學過程的產生就會出現相應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教師、學生及教學內容等不容忽視的教育元素。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是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中,注重對學生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探索未知世界,從而實現改造世界的目的。教學工作是高校教育系統有序運作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數量。“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教學新方式、新理念,在授課進程中應自覺遵循教學原則內核要求,結合各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在規律,采納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推進課程育人效率最優化,教師素質及教學方法是可控資源。
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加強教學隊伍建設機制,首先,應建設一支能自覺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教師是高校傳播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高校文化研究的核心力量,關注教師本人的專業文化素養、更應側重培養思政教學能力與素質,從而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設計類專業教學的自覺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其次,高校應借助于本校教師發展中心的平臺,健全教師素質能力培訓與發展機制,從本校領導、校園文化環境及培訓機制等多個方面向師生傳達“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使其內化于師生的行為之中。最后,設計類專業作為一個集實用性與應用型較強的學科門類,教師要在設計類專業原先較為靈活的教學方法上巧妙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高校適當推選相應的學科帶頭人深入探討其內在的內容架構,并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這樣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才能以教育者、教育對象及教育內容為基礎,開展相應的過程性教學,擁有完整的評價體系,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有序、系統地進行,充分實現育人目標。
我國課程大體是按照“基礎性課程+專業性課程”模式來排列,專業性課程數量與規模多于基礎性課程已成為專業化教育約定俗成的要求。設計類專業作為以設計為核心的學科門類,開設的課程內容主要包含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乎學生身心、體質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外語、計算機及數學等基礎性課程;以具體專業為重點的基礎、設計、構造類的核心課程;以不同設計模塊為核心的素描、色彩、制圖、測繪、建構、法規與規范、行業史學及實習等課程及關乎形勢與政策、國防軍隊的素質拓展課程等。這些課程以設計為核心側重于培養具有一定實踐綜合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寬口徑設計類人才,涉及“立德樹人”的篇幅較少。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始終是我國高校建設必不可少的中心環節。設計類專業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加強設計類人才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的教育舉措,是夯實設計類人才隊伍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在“課程思政”中作為一種影響因子巧妙地與設計類專業課相結合,利于提升課堂育人效率,形成專業、德育育人的合力。思政元素可與設計類專業老師相結合,注重培養一支具有設計類專業素養與靈活運用思政資源的教師隊伍。在設計類專業模塊課程方面,教師學會傳遞中國故事、中國符號、中國聲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元素,學會將其與設計類專業相結合,與設計類的色彩、線條、素描、制作、歷史、測繪等方面融合,用藝術的形式展現思政力量,讓設計類專業學生在學習中兼顧自我約束與專業素養提升。
課程是一種持續性的教學活動環節,評價是綜合該課程所有環節給予相應反饋的一個關鍵步驟。評價是課程從設定至結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參數指標,亦是決定該課程在專業化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否存在的核心要素。思政元素與設計類專業課程相結合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課程形式被學術界贊許與期待,為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制定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是保證該課程持久開設的動力。
“課程思政”在課程評價環節,評價者需明確,“課程思政”在實施進程中,專業課程占主要部分,思政元素作為一種影響因子對專業課程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它并不是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課程方案的考核主要針對其計劃、大綱及教材等方面進行考量,深究思政元素與設計類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內在邏輯性與原則性。在課程方案制定結果評價的過程中側重于對比預設目標與既定成果,即正確樹立價值觀的高級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思政元素融入設計類課程以一種綜合科目課程呈現出來,相較原來的專業課程授課環節,會有一定的難度與挑戰,增加了相應教師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量與教學成果測評環節,高校評價機制應給予一定的制度傾斜,鼓勵教師在專業課程中增加“立德樹人”的自覺性,自覺響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號召,把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作為根本,為高校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貢獻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