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靜
(合肥學院能源材料與化工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價值觀即個人對客觀事物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差異性、隱蔽性、歷史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內在的價值觀體系極大程度的影響著人們的選擇,是決定外在行為的心理基礎。職業價值觀即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職業的認知和態度以及對職業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對個人的擇業方向、職業目標和素養起著決定性作用。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入學率和畢業生人數連年擴增。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874萬,為建國時畢業生的416.19倍,1978年的52.97倍,1999年的10.31倍。2019年高等學校毛入學率首超50%,按照馬丁·特羅高等教育“三段論”理論,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由大眾化教育階段過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階段。這一現狀一方面體現出我國教育事業的巨大進步,對國家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疊加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結構性矛盾、學生不合理的就業預期和錯位的價值觀等主客觀因素,對高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和未來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高度考驗著政府、就業服務機構和高校等各相關群體的集體智慧。
經濟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分化,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隨之多元化。學者們對高職學生、女大學生、醫學生、受助生等群體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調查,發現新時期大學生在擇業觀上更注重結合個人興趣,更關注理想抱負的實現,但同時又各自存在不同特征,例如高職學生求職意向多元,較多的具有功利化傾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匹配度欠佳;相較于男大學生關注薪資福利、社會地位和個人發展前景,女大學生更關注家庭、就業穩定性以及法定假期等因素;由于醫學的專業性質,醫學生較工學、農學等專業學生對社會地位和專業對口方面上要求更高,就業目標更加明確,且具有更強的競爭意識;受助生在擇業方向上更為保守,傾向于穩定性高的職業,且多數以現實利益為導向。
職業價值觀作為人生價值觀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不僅對職業方向的選擇具有驅動性,同時對就業創業過程中的職業素養和勞動績效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關注理想抱負實現的學生,在擇業時會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領域,在就業后也會砥礪奮進、披荊斬棘,為達成目標不懈努力;反之,有享樂主義價值觀的學生,在擇業時會更為功利,就業過程中容易淺嘗輒止,不思進取。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職業價值觀引領方法,對于大學生擇業、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穩就業放到了“六穩”之首,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學生就業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深刻體現了經濟新常態及疫情常態防控背景下就業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地位。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大學生是國家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是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力助推器。為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學生積極融入社會、穩定就業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其二,保障社會和諧穩定。每個大學生身后都是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家族,就業問題事關千家萬戶的和諧,如果千萬個小家不能穩定,更遑論社會這個大家庭。其三,實現大學生人生價值。寒窗苦讀十幾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渴望學成之后能在工作中一展身手,而心儀的崗位能讓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大限度的施展才華,貢獻力量,展現個人價值。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價值引領、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等九大職責,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價值觀與所處時代背景、家庭情況、教育狀況、個人身心條件、年齡閱歷、興趣愛好等息息相關,總體上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同時價值觀又具有可塑性,個人價值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處于不斷重構和修正過程之中。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職業價值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續的關注和幫扶,而與學生朝夕相處、關系最為密切的輔導員就具備了這種天然優勢,也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并亟需思考和實踐新時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的有力舉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黨團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青年工作的有力抓手,致力于培養擁護黨和國家領導,服務和奉獻社會,積極向上、勇于拼搏、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做好黨團建設工作,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黨員和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其成為青年學子的思想認同和行為自覺;做好黨團建設工作,就是要創新組織文化活動形式,開展“創新創業大講堂”、創業體驗、尋訪優秀校友等富有特點、符合需要、既卓有成效又生動活潑的組織活動,將正能量的職業價值觀貫徹落實到實踐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思想、心理和政治等多方面的教育。學校在將職業觀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同時,輔導員也應當在日常針對學生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中,注重輸入正確的職業觀教育;善用新媒體育人功能,于細微甚至于無形之處發揮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既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建立起師生間的信賴關系,又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砥礪擔當精神,使其在擇業和就業創業過程中,能更多地融入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意識,不斷提升道德情操,夯實專業技能,傳承和弘揚胸懷大局、艱苦奮斗的“西遷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新時代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更傾向于個人興趣,更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但多數大學生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和當前的就業形勢有缺乏清晰的認知,因此輔導員通過上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傳達好國家、省市和學校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還需針對不同學生個體因材施教,幫助其制定與興趣、性格、技能和價值觀相匹配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得學生能夠明確目標,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進而促其在工作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順應社會發展的職業道德,以此形成價值觀到就業再到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良性循環,更加充分地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再次,要注意從學生角度出發,通過觀察與溝通,善于發現不同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差異,特別是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不同困境,注重用自身豐富的學習、工作和人生經歷,有的放矢地疏導和化解學生在就業思想和意識領域的矛盾和沖突,幫助其建立起符合國家需要,迎合社會需求,同時又貼合自身發展實際的就業價值觀,以利其在求職過程中能更加順暢,以及在接下來的就業過程中能獲得更高滿意度和成就感。
陶行知先生曾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意為師者既要學識淵博,又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則,唯此方能成為學生的行為示范。作為與大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高校輔導員,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的言語和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讓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輔導員自身首先應該具備愛崗、敬業、奉獻等優良價值觀,以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帶動周圍的學生,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品性修為,以更飽滿的熱情、更端正的品格對待工作和人生。
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日趨多元而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時代背景下,為保障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青年學生健康成長,高校輔導員應當強化自身使命擔當,內外兼修、多措并舉,從上好職業規劃和就業、創業相關課程,到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到充分開展黨團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觀,幫助他們成功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并在未來的工作中,既能實現個人價值,又能服務和奉獻社會,收獲圓融、豐富、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