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蘭花 李誠歌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目的是于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情懷的培養。在移動學習新時代,不少通識課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課程教學當中的信息技術運用與學科教學知識如何實現深度融合,2005年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在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對促進信息化技術下教與學的整合,極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筆者所主講的通識選修課《文化地理學》主要通過案例教學,從教材的知識出發,立足學情、校情和地情,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致力于引導學生探索中國各地文化特別是八桂民族文化的空間特色及規律,加深對中國各地文化的理解,主動探索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本文即在授課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在TPACK理論框架指導下,將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效銜接的體會,以期能為混合式教學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也指出增加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提高自主學習時間比例,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善提問、勤實踐。為此,本課程教學理念是“厚基啟智”,追求“知、情、意、行”四位一體。厚基啟智,是指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啟發學生自主思考。知情意行是指知識傳授與文化自信培育相結合,學習意志激趣與主動踐行求知相結合。
要在有限的課時之內實現高效教學,筆者即根據學生學情,以學定教,在用微課闡述知識點之外,還錄制專題探究微課,以案例教學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精準突破。如在講解飲食文化與環境的關系時,除了介紹飲食文化地理的基本研究內容等知識點外,還特別結合地情、校情、學情,做了一個尋味八桂的專題探究微課,極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協用學習能力,筆者還根據每一講的教學內容專門設計了系列線上交流討論話題,如家鄉的地名文化,家鄉的特色美食,民族服飾、語言和傳統建筑是否會消亡,分享最喜歡的公益廣告等等,均激起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如在利用校園里的野菜來激發學生們關注自己所處的地方有哪些傳統的節令飲食習俗,并引導學生關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食材變遷,培養其文化生態意識。
學生在課程平臺上自學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并完成相關的線上討論。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精選一些喜聞樂見的議題與教學知識點的互融起來,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們的生活體驗,專門設計了系列課堂交流討論話題,如歷史時期嶺南的食療文化、地名有點咸、記住鄉音、嶺南涼茶文化、茶與茶路、文化傳播與文化自信等等線下面授的探究主題,即是在師生線上交流中生成的。
在與學生的交流當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對飲食文化地理特別感興趣,有學生提出“飲食文化背后都有當地歷史文化內涵”。因此,筆者為了突破“文化與生態”這一章的“地方文化傳統與自然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這個重要知識點,開發了《歷史時期嶺南食療文化地理》探究專題課,以嶺南有多“難”、防瘴食療、涼茶續命、煲湯養生為四個板塊,介紹嶺南地區食療文化,并在課堂當中拋出兩個議題:以形補形的中國食補文化、“啤酒+枸杞”的新生代眼中的養生。這種極貼近學生生活的探究課,讓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熱烈參與課堂討論。從課后的學生反饋來看,教學效果很好。因此,筆者認為要有好的教學效果,須以貼地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話題的選擇,可以根據學生們在線上學習的反饋中獲得生成性探究話題,方能促進教與學的深度融合,涵養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文化傳播是本課程的學重點和難點。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此,本課程立足教材,在“課程思政”的理念指導下,在介紹文化傳播類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課程自身特色和優勢,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后西服的傳播以及旗袍的演變,理解文化傳播的規律。隨后選擇了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中國成語大會、國家寶藏這五個目前較火的綜藝節目去作為案例,進行分析綜藝節目對于傳統文化復興的推動作用。最后以2018年熱門話題——“5·18”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的短視頻爆紅現象為案例,讓學生小組匯報課件對抖音“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視頻的微調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文化遺產、傳統文物走進公眾尤其是年輕人。這個課例的教學設計,較好地在講授中提煉知識點蘊含的文化價值,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文化傳播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這些主題的討論,是在TPACK框架指導下形成的,結合學科教學知識與理論,充分把學生們的“學”與教師的“教”通過即時的線上交互工具生成新的學習專題,從而產生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智慧教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新方向。多情景的智慧教學環境融合性、創造性和智慧性的高度交互,不斷催生新的交互教學新方式。為此,在當今時代本科教育教學之中,在課程教學當中做好實踐環節設計,激發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了當前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著眼點。20世紀初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提出的“做中學”經典理論在今天仍很有指導意義。杜威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做”的過程,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把在學校獲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的活動聯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構建課外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以便更好地輔助教學并優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知。有研究指出,當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缺乏同化教材知識的原有經驗時,教師要有針對地組織學生參與特定的學習活動來增加相關的活動經驗。確然,以學促做,在做中學,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教學方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以后,受制于疫情的阻擋,眾多學生無法一開始便返校學習。因此,許多學生都留在家中通過網絡媒體進行課程學習。《文化地理學》課程實踐活動有了新的開拓契機。為了加深學生們對文化景觀的基本分類的理解,筆者專門嘗試開展了“校園文化景觀研學游”直播課,以直播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在線觀賞校園當中的侗族風雨橋、泰式建筑和極具特色的“坡”地名文化,幫助學生理解校園文化景觀的文化特色與文化底蘊,夯實了學生所學知識,又很好地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文化產業專題教學設計時,筆者特別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的熱潮,選擇了學校所在的省區的一些代表性民族傳統技藝,如壯族繡球、渡河公、麼乜、侗繡等等,安排了專門的課時讓學生分批次走進學校的民族博物館現場體驗制作過程。諸多同學均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表示在這個過程之中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手工藝品的魅力與價值,真正將課上所學與課后所做圓潤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感受到了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與涵育。這一類課程實踐活動不僅能夠真正起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更是可以幫助學生將課程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將課上所學投身實踐,在活動中把握課程真諦,在實踐中滋養興趣。
學生們對于傳統的文化越來越感興趣,筆者又借勢推出一個影像征集活動,即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綜合素養課程教育教學,推出“華風桂韻·地道風物”影像評選活動,得到學生們的熱烈響應。不少學生以家鄉的傳統文化為主題,拍攝短視頻,或是精心制作活動相冊,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較好地實現了以學促做、知行合一。
由此可見,課程實踐當中的“研學游”以及影像采集和制作民族手工藝品這一類活動與杜威對于實踐教學的理解不謀而合,讓學生在自己的具體實踐當中發現身邊可發掘的地方文化,并就其背后的內涵與旨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提升課程學習的效度,亦是能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綜上所述,在TPACK框架下,《文化地理學》課程的實踐活動采用了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方式,從多重維度整合學科知識,充分調動學生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以學定教,發揮引導員、組織者、管理員的作用,線上線下教學設計凸顯學生的主體參與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夯實教師主動應用學科教學知識和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有效路徑,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生成翻轉學習的探究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兩性一度”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