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香
(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 上海 201112)
2020年版《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積極開發與利用經過數字化處理,可在計算機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要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工具,有效利用數字化資源,激發學習與發現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推廣開放共享、優化配置數字化資源的經驗。”
中職語文課屬基礎學科文化課范疇,在教學過程中,中職教師應突出實踐取向,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系,利用或設置職場情境,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職校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思維活躍多變,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更高。而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滿足學習者的多種要求。混合式教學是指以互聯網為技術背景,以各種網上學習平臺為技術支持,在師生之間展開的教學活動,是借助于先進的教育教學科技手段,打破時間、空間、區域的局限性,可實現最大限度資源共享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作為新時代的中職校語文教師,更應抓住契機,轉變教學理念,結合新課標,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利用好現代化信息工具,提升專業素養,不斷探索、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2.1.1 平臺選擇
目前社會上常用的幾種教學平臺都各具優勢,如“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雨課堂”“classin”等都是較為專業的網絡平臺,也有針對性較強的“超星(上海)云課堂”“智慧職教云”“藍墨智能云”“中國職教MOOC頻道”等教育教學平臺,另外“釘釘”“QQ”等實時交流工具功能也很強大。
教師首先要根據自身的要求選定其中一種或幾種作為教學平臺。選定之后教師自己要先熟悉所選用教學平臺的功能和界面、了解操作步驟,爭取能夠快速掌握并熟練運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筆者根據學校的推薦選擇以“智慧職教云”為教學平臺,同時以釘釘群、微信群作為輔助工具。“職教云”是專門針對職校學生開發的教學平臺,資源豐富,功能較為完善,支持討論、提問、問卷調查、測試、考試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也為教師進行各類數據的統計提供了便利。
同時,教師也應提前跟學生溝通好所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要求學生提前下載軟件并注冊,對所使用的平臺做初步了解。
2.1.2 資源建設
(1)上傳課程的基本資源。教師在實施混合式教學之前,需完成以下工作并及時上傳備用:上傳電子版教材,供學生課前預習使用;制定完善的授課計劃,優化適應線上教學的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形成重點體系,并按照深入淺出的原理形成課前、課中、課后三級劃分,根據內容形成任務清單;完成重點知識體系的知識點資料包,包含誦讀錄音、課件、習題、試卷、課文講解視頻等。
(2)完善課程的拓展資源。網絡上的拓展課程資源包括素材庫、試題庫、各種微課,以及上海市教委組織錄制的“空中課堂”系列教學視頻。職教云后臺工作人員會在直播之后,把視頻上傳到平臺的資源庫,教師只需要定期添加到自己的個人資源庫再轉到“今日課堂”里,學生即可觀看。
另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本平臺及其他各類在線資源比如“上海職教在線”“上海中職課堂”等來完善素材庫,包括課文經典誦讀、趣味知識小動畫、職場情境視頻等。同時也可先嘗試建立試題庫,將課程章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以試題的形式導入題庫當中備用。
2.2.1 課前準備階段——自主預習,反饋盲點
(1)教師上傳資料,布置任務。教師在課前根據教材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并在職教云平臺上匹配課程內容,發布學習資源,包括學習任務清單及重點預習資料。職校學生學習的自制力相對較弱,教師可適當設立監督機制,例如根據學生在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打卡數據(預習完成情況、觀看情況、預習時長等),形成信息反饋,從而充分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況。
(2)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學案。學生通過預先了解學習任務、學習內容、資料等完成自主學習,達到知識體系的初步了解內化,從而提高下一環節的學習效果。
(3)教師查看反饋,調整課堂教學。“職教云”平臺上有每個課件或視頻的觀看記錄,包括是否觀看及觀看時長,教師可得知每位同學預習的大致情況,并給予相應提醒。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在線反饋,來調整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的知識盲點,錄制知識點講解小視頻進行問題解析,并編寫對應練習。同時總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疑點難點以便課堂討論或小組合作探究。
2.2.2 課堂實施階段——精準講練,知識內化
(1)基礎部分,減少講解。由于課前已經做過充分預習,建議任課教師適度減少字詞句段落及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的講解,并采用碎片化教學模式,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時間分割,將一節課的知識要點拆分授課,也可針對知識點提前錄制微課,便于基礎薄弱的同學課后觀看。
(2)重點難點,邊講邊練。教師根據“職教云”平臺統計數據反饋的信息,針對學生在預習時出現的主要重點難點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精講及拓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在講解之后,設置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如“討論”“頭腦風暴”“提問”“問卷調查”等,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學習成效進行檢測,利用課堂教學的獨特優勢,進行實時反饋交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參與。
在實際教學中,因課堂活動均可打分或評價,學生參與度很高,表現活躍。例如在三年級中本貫通班的文言文復習中,“倒裝句式”是個難點,學生尤其難以區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這三種句式。我在講解之后利用平臺的問卷調查進行分類鞏固練習,根據同學們的答題準確度,來判斷其是否已真正掌握。這種基于現代化信息手段的統計數據準確、及時、全面,是線上平臺的優勢所在。
2.2.3 課后評測階段——及時檢測,鞏固拓展
(1)形式多樣,全面提高。教師根據課堂收集到的信息反饋,針對課前階段形成的任務清單,開啟任務驗收和回顧。主要以專項檢測為主,教師對本課的學習范圍針對性地布置練習任務,通過學生作業數據反饋,可詳細把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促進下一階段的教學總結與評價。
職教云平臺在發布作業方面提供了題庫作業、附件作業、登分作業等幾種形式。題庫主要支持客觀題,尤其適合進行基礎知識及學業水平測試的訓練。而筆者所帶的三年級同學因本學期需參加三校生高考,近幾個月主要進行專項復習,有時需要同學們進行“修改病句”和“應用文寫作”,故更多地選擇附件作業,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可直接在網頁作答,也可在紙上書寫后拍照上傳。教師除了打分之外,還可以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寫評語或者直接在頁面上編輯點評,并下載優秀作業供全班同學交流學習,既迅速又方便。
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問題,筆者一般錄制成小視頻上傳到平臺,供同學們學習解惑。也可以借助微信群進行實時交流輔導。
(2)資源共享,拓展延伸。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推薦其他平臺的教學資源,分享鏈接給同學們,以供自學拓展之用。
(1)拓展中職語文的教學渠道,彌補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混合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與新課標的理念高度契合,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取得進步。教師將學習資料上傳到網上,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時間靈活,次數不限,部分重點內容可反復觀看揣摩,直到聽懂為止,體現了個性化教學的特點。
(2)知識系統更加完整,數據處理能力強大,反饋及時準確全面。中職校語文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可以借助數據分析,較為精準得知每一位同學的學習進度、學習困難,促使老師去關注每一位同學的認知起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1)教學平臺的程序設計、內容素材還不完備。目前各個線上教學平臺各有長短,但總體來說,都有使用上的短板。有的功能單一,有的程序設計不合理,有的資源不足,內容素材極端缺乏,師生在使用過程中不得不同時下載使用數種教學平臺,并不時在數個平臺之間來回切換,甚為不便。
(2)線上教學的教學過程易受師生所用電腦、手機等終端硬件設備和網絡系統信號的影響。目前,教師和學生所使用的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上網設備的質量及其家庭網絡信號的強弱仍是影響混合式教學效果的一大因素。當同一時間段同一平臺使用人數過多,極易出現網絡卡頓現象,耽誤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近幾個月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更能深刻體會到網絡資源的豐富、現代化信息工具的便捷、科技發展之迅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中職語文教師不應該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應該不斷學習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及工具,不斷改進中職校語文教學模式,提高中職校語文的教學質量。
中職校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不僅將手機、電腦等現代化電子產品變成學習工具,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參與度,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相信只要中職語文教師齊心協力,就一定會成功,線上線下、課堂課外、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會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