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埔縣大麻中學 張福招
勞動是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德育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尊重勞動,積極參加勞動,進而培養更全面的德育素養。
在現有的德育工作下,學校應結合學生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等多種渠道的資源,將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德育工作。學校的德育工作不僅要在校內結合理論和實踐開展相應活動,同時還要在校外創建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全方位感受勞動的價值及意義。
學校要和家庭建立聯系,在家庭生活中,讓學生承擔一定的家務,分擔家庭中的勞動任務,讓學生懂得自己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進行家庭勞動,年齡較小的孩子可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碗、掃地、做飯、疊被子等,年齡大點的孩子還可以參加一些室外勞動,如到菜園或果園除草、翻地、收割稻谷等。讓學生在勞動中提高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進而更加用心地進行學習和生活。
學校要與社會進行聯系,帶領孩子們為爭創文明城市去街道掃地、維護交通秩序;也可以帶他們到附近孤兒院、敬老院,為這些特殊人群送上關心與祝福。通過開展此類活動,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增加學生對勞動的感受,同時提高他們自身的道德認知。我們要在此類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如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這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在德育工作中要強化實踐性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良好的勞動意識,讓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在開展生活勞動課程時,教師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生活勞動常識,然后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進行簡單的勞動,如打掃自己的臥室、疊衣服、疊被子等,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他們做事情的思維邏輯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系統的教育過程的。在中學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將德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結合,豐富實踐形式。在德育過程中組織勞動實踐性較強的活動,看似是簡單而獨立,但是從整體來看,各個活動之間都有著科學的聯系。所以中學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勞動的過程,在點滴中進行積累,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手工課程,鼓勵學生們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再創作,通過變廢為寶的理念,將其做成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或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等。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發掘可二次利用的物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及創造力。有的學生會利用廢舊的紙袋制作生活中常用的收納袋,或者將舊的牛仔褲做成背包等,給予廢舊物品新的生機。由此可見,在德育過程中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可以增強學生對勞動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對學生的動作操作及思維培養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增強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勞動意識,進而促進他們個人的德育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對中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全放在課本上,還要將目光放在勞動上,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并且要把勞動計劃加入教學方案中,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不易,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中獲得價值。通過勞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