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霞
(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第一小學 廣東珠海 519090)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1]。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學校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陣地,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要深挖校園文化中的德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幫助小學生優化道德精神、行為以及思想,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未來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本文對小學德育教育中校園文化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為小學德育教育助力。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因此,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一起在校園營造德育氛圍。校園文化包含校園環境外顯文化和校園精神內涵文化兩方面。想要打造出具有高道德水平的校園文化,就需要既營造出干凈整潔、德育元素豐富的外顯文化,又要觸碰到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2]。
在打造外顯文化時,首先學校管理人員需要意識到將德育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議融合的重要性,以滲透德育教育為目標,進行校園環境外顯文化的建設工作。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以小學生為主要的滲透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校園外顯文化的建設中來。比如,學校在制定校園布局規劃時,可以向全校師生發布問卷,收集每位學生的建議,為學生打造出他們心目中的校園文化天地。同時,在后期的維護中,教師也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文化墻清潔更新、花草澆水修剪等工作,讓小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來愛護自己身邊的事物,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勞動環節來實現他們的價值。另一方面,學校在打造校園精神內涵文化時,要從小學生角度出發,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讓教師豐富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觸動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時要加強對教學樓等教學內部環境的德育滲透,增設各種文化宣傳欄、名人畫像等文化展示臺,向學生傳遞更多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身邊各個地方都能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
校園文化包含眾多內容,課堂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陣地之一。現在教材中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視德育教育,以在教學中融合德育教育為教學目標,深挖教材中和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將這些豐富的素材引入到課堂,用各種實例來觸碰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優良品德的力量,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到更加豐富的德育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當然,這需要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策略,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展開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教學。
拿英語教學為例,比如,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Animals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聽說認讀“四會”單詞cat, dog, duck, monkey, rabbit, cat, panda,更要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愛護和保護動物的情感,將本次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起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動物園的教學情境,利用動物園情境圖的展示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整體的了解,然后以“外國小朋友來訪”的特殊情景來導入新課,呈現出生詞,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讓學生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復習之前學習過的問候語,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他們在“逛動物園”的過程中也能很好地學習各種動物的單詞,掌握本節課需要學習的英語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珍稀動物被人類傷害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激發學生對動物的保護欲。然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保護動物”的游戲,將學生分為三組,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物的圖片,讓學生接力表演動物的形態,讓最后一個學生用英語說出動物的名字,勝利的一組可以順利“解救”出被關起來的動物,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愛護和保護動物。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借助校園環境,還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校園活動營造多彩的校園文化。同樣,德育教育的開展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教師要將其滲透到方方面面,豐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因此,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德育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增設以“德育”為主題的校園德育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踐行優良品德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展現他們的品行,教師可以從中發現他們的問題并給予引導,促進學生形成對德育教育的更深層次認識,也可以在活動中找出表現好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讓他們向身邊品行好的學生學習[3]。
在創設校園活動的時候,可以借助各種節日來開展,比如在母親節前夕,教師就可以舉辦以“感恩母親”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恩和愛。教師可以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卡片,讓學生在卡片上寫上要為媽媽做的一件事情,比如幫媽媽做一周的家務、幫媽媽洗一次腳等,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恩之情,而不只是停留在內心和嘴上,同時要用手機拍下照片記錄下為媽媽做的事情,最終把這些照片收集起來,在班級內制作一個“母親節”的文化墻,對學生的美好行為有一個記錄和展示,增強此次活動的教育意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來創設校園德育文化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社會上的公益活動,比如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去社會街道撿垃圾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一定的社會價值,同時讓他們針對此次活動寫一篇作文,表達自己在公益活動中的感受,加深他們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同時,可以在班內進行作文競賽,針對表現好和寫作好的學生提出表揚,肯定他們的表現。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是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初始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優秀品德最容易的時候。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要在校園建設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要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還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將德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有效融合,在組織各種活動時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下學習和成長,幫助他們建立優秀的品質和正確的三觀,讓小學德育教育在學生的一生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影響他們的一生,促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