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凡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福州 350500)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會議中多次強調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立德樹人即通過德育教育的方式,來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從而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教育和全面的塑造。《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促進學生的文化發展與道德素養,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2],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獲得健康的成長。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想要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教師就需要從教材入手,深度的挖掘課本當中的德育內容[3]。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就需要深入的對課本教材進行剖析,了解課本內容的大單元走向,以及每個小課時的具體內容,找到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契合點,然后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自己的思維方式融合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之中,更加深入地對課本教材進行認知,使學生從課本教材中汲取德育的力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啟發式、引導式的形式來開展教學。首先,引導形式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探究氛圍,能使學生在立德樹人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其中。其次,初中階段的學生不喜歡被動的、被迫的學習,更加喜歡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4]。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借助引導學習的原則,通過各種各樣具有趣味性的話題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主動接受德育的浸潤。這樣的形式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蘊含到日常教育過程中,并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劃分,可簡單整理為國情國策、道德法制和社交關系等幾個板塊,不同的板塊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5]。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不同的板塊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從而實現學生的目標達成。這樣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參與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從三維的角度來對本次教學的目標進行分析。首先是知識與能力目標,使需要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現實生活是需要法律的保護的,使學生體會法律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對生活中法律的學習,體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學生需要樹立法治觀念。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綜合分析,教師就能夠得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就是學生需要從生活入手來認識法律。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涉世未深,因此所能夠接觸的法律并不多,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法律的支撐和保障,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刺激學生的思維:比如家長強制要求你不能上學,你就被迫不能參與學校的生活。你在外面散步時,不小心撞到了別人,別人就能夠輕易地“打你一頓”。在外面吃飯的時候,菜湯里出現蒼蠅的事情,大家也“習以為常”……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就能夠使學生體會到自己現如今的生活在法律的保護之下如此幸福,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再如,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分別是: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建立起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相互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祖國,維護國家利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之下,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就不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史料輔助的教育形式,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荊軻刺秦,岳飛寧可背負莫須有的罪名也要打敗金兵,力保大明王朝等相關歷史故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將一個個以國家利益至上的案例展示出來,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這樣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綜合性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建立起積極的價值觀。
想要將立德樹人進行落實,就需要在進行到德育與法治教學的過程當中,充分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從而完成知識的生活化遷移。本身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當中的內容就是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往往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記憶,而忽略了知識的學習本是為了服務與生活優化生活的重要目的。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就需要借助現實生活來對課堂進行有效的延展,通過這樣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從而使學生能夠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運用,落實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情緒的管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借助現實生活來為學生進行情景的創設,引導學生沉浸在教師所創和的生活化清醒當中,借助課堂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情緒問題,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學生A扮演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學生B扮演一個唯唯諾諾的爸爸,學生C扮演青春時期的叛逆孩子。一天“媽媽”強制性地讓孩子學習自己討厭的鋼琴,“孩子”十分反感媽媽的作為,本想讓爸爸給自己說句話,沒想到爸爸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眼看一場家庭大戰就要爆發。在這樣的生活化情景之下,“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呢?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課堂中所學習的情緒管理的方法,來嘗試著改變情景劇的結局。
其次,教師可以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引導學生搜集一些生活當中的素材,帶到課堂當中,通過這樣的形式,大家一起借助道德與法治當中的內容來解決自己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有些家長會偷看孩子的日記。這時如果有學生發現自己的爸爸媽媽偷看了自己的日記,那么就可以在課前三分鐘的活動當中,引導學生集思廣益,說一說在自己的課堂學習過程當中有沒有學過相應的知識,引導學生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來處理此事。
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模擬,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當中,將所學的內容和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將道德與法治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形式的教育能夠真正讓學生接受德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評價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含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預留幾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當中,學生需要想一想自己在這一堂課當中的表現,自己是否遵守了課堂規則,自己學習到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如何在生活當中進行實踐。通過學生這樣的自我評價,能夠給予學生一個自我了解的機會。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評價。例如,在“創新改變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了小組合作,評價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通過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來使學生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多方位的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促進評價的生成,就能夠使學生接受到不同角度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并且,教師將單一的評價改變成對學生的建議,能夠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立德樹人目標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剖析教學內容,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借助有效的教學形式,首先為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然后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結合,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落實。最終通過有效的評價,實現立德樹人的落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