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音
(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第四小學 貴州貴陽 550000)
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更加注重閱讀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的自主閱讀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教師需要意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從而轉變教學觀念,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最終促進學生的閱讀發展[1]。
現階段,《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了小學生要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需要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并形成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從而增加自己的情感體驗,逐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的重要手段[2]。
另外,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僅僅是閱讀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建立在學生的語文積累水平和對待閱讀的正確理解和認識之上,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如此方能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機會,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精粹和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最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語文教材,實現“自讀、自選、自悟、自創”的學習,從而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深化自己的語文素養。
最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還可以為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逐步掌握漢字的規律,積累詞語,通過閱讀中的“量”逐步實現學習結果中的“質”。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分析,注意挖掘教學中的潛在價值,從而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確定訓練重點,抓住合適的切入點,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3]。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上冊《飛奪瀘定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對課文題目進行了分析,總結出“飛”和“奪”是兩個重要的切點點,從而讓學生從這兩個點入手進行閱讀,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開發自己的思維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較為活躍,很快就結合“飛”和“奪”這兩個字分析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揭示了課文的中線思想。即“飛”代表的就是快,而且是很快,“奪”代表的則是搶,表現的是紅軍不畏艱險飛快地趕路,從敵人的手里搶占瀘定橋,這些都可以看出紅軍的勇敢無畏,為了革命大步向前的精神。另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著重對學生的命題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進行了培養,讓學生給文章添加小標題或者是更換題目。在經過了簡單的討論以后,有的學生將《飛奪瀘定橋》劃分成了兩個部分,依然從題目中的“飛”和“奪”入手,整理了課文的小標題,“搶時間”和“攻天險”。有的學生則將課文題目更換為《驚心動魄過橋》。在課程最后,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師還進行了教學拓展,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我的戰友邱少云》的故事,并播放了相關影片,讓學生深層次的感知紅軍的精神,有的學生還自發給這一故事更換了名字,叫作《烈火中的英雄》等,實現了學生的創造性閱讀。
教師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還需要采取問題導學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思路。首先,教師要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分析,結合文章想要傳達的思想,設置問題,保證所設置的問題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思路起到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其次,教師要將問題導學法和其他的教學方法,如信息技術教學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問題導學法的作用,幫助學生梳理自主閱讀的思路;最后,教師要分析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學生的實際的閱讀能力為依據進行備課,設置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問題[4]。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采取了問題導向法。在閱讀教學初始,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置了三個問題:這只大老虎為什么會窩囊呢?課文中窩囊的大老虎是什么樣子的?這只大老虎真的窩囊嗎?在應用信息技術出示了問題以后,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朗讀課文,并總結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結合課文內容,回答以上三個問題。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學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高,紛紛開始了自主閱讀探究。在小組朗讀結束以后,有的小組說這是小明學生扮演一只大老虎結果演砸鍋了的故事。馬上就有學生反駁他沒有演砸,老師也說了不會豁虎跳,也不一定就演不好老虎。學生各抒己見,課堂閱讀的氛圍越來越活躍,最終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在反復閱讀和討論中都了解了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認為這只老虎不是真的窩囊,不會豁虎跳也并不代表這只老虎窩囊,動物園中的老虎也不會豁虎跳。在課程最后,教師還提出了總結性的問題:請你用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說一說演出前后我的幾次心理變化。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帶領著學生總結出了主人公從期待到自信到緊張到不明白的心理變化,深層次感知了文章的核心思想。
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很多小學生其實是有課外閱讀的興趣的,但是,就是在如何“讀”這一問題上還不夠明確,如果學生僅僅是憑借著興趣,在實際的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將含有生動情節的內容走馬觀花地讀一讀,其他情節就都忽略了。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讀了就了,沒有養成積累知識、吸引技巧的手段,尚未學會將自主閱讀中積累的知識應用到寫作上,這就造成了課外閱讀的效果有待提高。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發展水平,拓展閱讀內容,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并抽出一到兩節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相關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自主閱讀,實現從愛讀到會讀的過渡,增加閱讀收獲。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閱讀了《企鵝的故事》這本書。在具體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先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按照書的頁數按時完成課外閱讀,并在中間的時間展開了閱讀交流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現其實大部分學生對故事情節并不陌生,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大家也都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和分享的樂趣。這個時候,教師就結合書籍內容,設置了關于文本細節的閱讀問題,如:“在赤道海洋地區,那兒并無界線阻擋企鵝游過赤道去北半球,為什么企鵝不到北半球生活呢?”“根據上下文,試著給文章添加三個小標題”“文章的開頭為什么要寫兒子的來信一事?有什么作用?”“作為一篇科普文,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等,作為學生接下來的閱讀任務。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之后的自主閱讀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做閱讀筆記。有的學生還制作了讀書卡片,在文中找到或者是總結了一個問題的答案以后,就將其記錄在讀書卡片上,夾在書中。有的學生還學會了制作讀書手抄報,將閱讀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總結記錄在手抄報上。
另外,在此次課外閱讀活動中,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教師還建立了“閱讀積分卡”,以教師推薦的書目為主,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書籍,最終,在開展閱讀交流會的時候,由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驗收,最終給出評分,每10分就可以獲得一個星星徽章。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紛紛開始了有效的課外閱讀,不僅閱讀了老師推薦的書籍,還自發選擇了其他名著進行閱讀,鞏固了自己的閱讀技巧,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閱讀興趣[5]。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開展拓展閱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各種閱讀方法,如圈點勾畫、旁批、采蜜、手抄報、讀書卡、織網等等,可見,此次閱讀教學較為有效。
綜上所述,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抓住合適的切入點,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還要采取問題導學等各種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梳理閱讀思路。另外,教師還要拓展閱讀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各種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各項閱讀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