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江蘇省淮安市范集鎮中心小學 江蘇淮安 223000)
數學是學生小學階段的必修學科,從最初的形成到現在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獨立的教育課程體系,經歷了數次變革。在2001年還提出了學生習得的數學知識應該與未來生活和自身發展相適應;讓學生學會以數學為工具去觀察、分析現實世界等,要求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要與時代需要接軌。在教育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增強課程吸引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加深并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所授知識,是教師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
首先,教學方式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教學方式相對來說比較死板,學生只能根據老師所授的方式進行學習,如果某些知識點不懂,那學生也只能自己私下學習,也沒有其他更加高效的方法讓自己更好的學習知識。其次,授課老師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的授課老師就是一個人,它的授課思路是一樣的。在某些問題和知識點的講解上,不同的學生可能就會因為老師的授課方式和風格不同,產生不同的學習結果。但因為課堂授課的老師都是學校給進行分配的,所以學生也只能認真聽講,私下里再好好努力,以免被落下學習進度。還有授課時間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是按照學校的上課時間和下課時間進行學習的,可能有些時候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同,在同一個班里接受的程度也就不一樣。同樣一個問題,被問及很多遍的時候,不僅耽誤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非常注重書本的本身,遠離學生的生活。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根本不會在意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致使課堂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難以體現課堂對現實生活的認知以及對真實生活的體驗,致使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一個錯誤的觀點“學它沒有用”。而且傳統的課堂教學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缺少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致使他們長期處于一種枯燥乏味的學習狀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心態就會遭受影響。所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有重要意義。
微課教學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微課的教學方式及其特點,結合學生的發展及其領悟能力,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能更加輕松地接受,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和理解,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輕松愉快[1]。
對小學生來說,好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對全世界都充滿了好奇。老師也不能保證他們一整堂課程都全神貫注地去學習,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很聰明但是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課堂的趣味性、靈活性不足。怎樣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面吸收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怎樣讓學生對不太理解的重難點得到及時有效地補充?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微課教學提高效率。
1.進行課前預習,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
讓學生在上課之前通過微課對新的知識進行一個簡單的預習和學習,在內心形成一個框架,有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把握,掌握學習方向,提高對知識的認可度。然后在課堂上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學習“認識時間”時,可以提前讓學生對于時間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讓學生了解鐘面,并能夠使用“五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了解時、分的含義以及關系,讓學生知道一小時是60分鐘,一分鐘是60秒鐘,并且能夠正確讀寫時間,幾時幾分等。還可以通過微課教學指導學生制作一個簡易的鐘面,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刻便捷的理解時間的問題,了解了這些基礎的問題之后,學生只要在課堂上針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注重和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就可以了。這樣既能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因聽課時間太長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又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鍛煉自己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掌握的知識,不僅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也會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可謂一舉多得。
2.進行課后復習,著重掌握不理解的重難點
對于課后的復習和查漏補缺來說,微課教學也是能夠讓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理解和完善的重要措施與手段。由于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注定會有一部分學生只聽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不會完全掌握所學習的新的知識。在課后針對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有針對的應用微課進行學習,重點突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還能不影響教學進度,使其不致于因為一個知識點不理解影響之后的課程學習。比如,學習“四則運算”時,學生很容易混淆。例:計算40÷8+2×5和40÷(8+2)×5(學生雖然分別學習了加減乘除的運算法則,但是在這些法則之上加入一些簡單的規則之后,有一部分學生就會出現失誤),他們可能會將結果計算成35和20,15和15等。所以教師要學會通過微課對學生加以引導。第一,在有括號的時候要先算括號里面的;第二,當加減乘除同時出現時,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所以“40÷8+2×5”沒有括號,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求得結果為15;“40÷(8+2)×5”有括號,需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求得結果為20。通過微課教學,幫助學生解決課程當中的重點,提高教學效率,力求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小學數學的教學一般都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比較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可以順應學生的理解進度慢慢加深課程深度,便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且能應用所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目標是可以讓學生認識乘法的意義,并在熟記乘法口訣的同時,可以有條理地思考,并能用乘法口訣熟練地計算有關的乘法算式。難點是對乘法的理解、記憶和應用。所以,老師可以換一個思路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沒有必要必須從“一至九”進行教學。可以在學完“一”之后,先學習“五”再學習“二、三、四、六……九”。因為我們每個人對“五”這件事都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有五個手指頭,有五個腳指頭等,更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3]。
上文中我們也提到過了,單一的老師教學模式會存在一些弊端。通過微課教學,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還能優化整合教學資源,使學生及時有效地接受到最為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也能夠帶學生領略不同的老師的不同的授課方式。使信息化教學得到更加全面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等。比如縣里的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分享,感受到市里的教學資源和老師的授課方式。這不僅能夠讓他們接受到更為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還能夠開闊他們的眼界。
小學數學雖然說是基礎,但是對于正在發育期的學生來說,很多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單純地靠學生自己去想象,理解起來肯定會有一定阻礙。那么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微課教學的優勢,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方便的理解。
對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認知力,一直以來都是小學數學里的重點和難點。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是對教師的考驗。
比如,學習“計算物體的表面積、體積”時,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如最一開始的引導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了既有的概念,那么這個概念就很難再改變了。所以最一開始的引導極為重要。拿圓柱體和圓錐體舉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例:一個物體是由兩個底面結合在一起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組成,底面半徑為四厘米,圓錐體高三厘米,圓柱體高六厘米,求這個物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為S(圓柱)=πR2×2+2πR×H,S(圓錐)=πr2+πrL;體積計算公式為V(圓柱)=πR2H,V(圓錐)=1/3πr2h。在這道題中最難的就是讓學生理解在計算面積時,圓錐體的底面積和一個圓柱體的底面積是不需要計算在內的,還有就是求圓錐體的母線長。由題目得知,該物體的體積為V(物體)=πR2H+1/3πr2h=π16*6+π16=π16*7=112π立方厘米。由勾股定理得,母線長為L2=R2+h2=16+9=25,所以L=5。該物體面積為S=πR2+2πR×H+πRL=π16+π48+π20=π84平方厘米。通過圖形的輔助,這道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2]。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微課教學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認知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提升生自己,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在教學中體會到,這種教學方式能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授課。因此,教師應不斷的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程設計水平,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感染力,實現信息化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