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 趙然 _ 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學校成長課堂以“基于學情的預學、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共學、基于主題學習的‘延學’”為主線,打破學科、時間、空間的限制,構建多層面人群參與的立體課堂結構,將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有機整合。學生帶著思考,以學習主人的身份進入課堂,師生主動探究,發揮合作優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尋找兒童成長的真實起點。預學是指,學生對未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從多方面進行感知,激發興趣、預知困惑、提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預學,教師可以尋找到兒童成長的真實起點,發展學習能力,使其帶著已知和困惑,有的放矢地走進共學。
構建社會性學習生態場。共學是基于預學的深度學習環節,具體表現為:在交流預學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提煉知識背后的思路與策略,生成真實、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通過個體或小組學習,解決真問題。這些真問題構成共學的重要內容,也構建起課堂中社會性的學習生態場。
聯結課堂所學與兒童生活。“延學”不同于以往重復、操練式的作業,是基于學生共學中產生的問題,以延續、延伸、延展為目的深度學習。“延學”任務注重從共學中生成學習生長點,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想象、實踐、創造。
以《嘗試與猜測》一課為例,其目標為,通過對“雞兔同籠”問題的探究,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進行嘗試與猜測的解題策略,積累活動經驗,進行有序思考。基于教材和學情,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布置預學任務:在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思考、產生問題,并成為共學的資源。課堂研討:課初,在交流預學成果的基礎上,學生產生了尋求方法間聯系的學習需求,這也成為共學的主要任務。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出示雞兔同籠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學生獨立探究,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為什么同樣是列表解決問題,有人從1只雞開始嘗試,逐一增加只數,有人從17只雞開始嘗試?這些列表的方法各有什么優勢?列表、列算式、列方程之間有什么聯系?學生們在研討中辨析、質疑,并逐步得出結論。感知列表的有序性和計劃性,獲得學習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明確所有方法都要先進行假設,在大膽嘗試與猜測中通過數據變化發現規律。完成“延學”任務:今天的課堂帶給你哪些思考?還想繼續研究哪些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進行個性化研究。
在成長課堂中,教師更關注知識背后的邏輯及學生的成長,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思考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