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全霞 _ 北京市門頭溝區黑山小學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場所,課堂文化有著獨特的育人價值。幾年來,學校通過“和諧、互助、自主、靈動”課堂文化的探索與實踐,改變了教師的“教”,激發了學生的“學”,提升了學校育人的品質。
學校基于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教學現狀,以數學學科研究為起點,以點帶面,撬動學校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學校成功申報了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數學自主合作分享學習方式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輻射全學科運用自主合作分享的學習方式。
為促進教師轉變理念,學校先后聘請專家到學校聽課、評課,進行專題講座,面對面指導教師,為教師進行自主合作分享學習的研究做了理論和思想準備。實施中,學校多次組織教師集中研討,制定《課堂教學評價表》;提出自主合作分享學習課堂實施六步驟,初步建模;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模型,提煉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研討制定《黑山小學自主合作分享學習課堂細則》,具體指導學生學習。
與此同時,學校開展課例研究,變教為學,通過骨干引領課、同課異構等課例研究,引發大家思考在教學各環節中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做到以學定教,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著力點,課堂教學立足學生為本,改變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在自主合作分享中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自主、互助的課堂文化初步生成。
課堂文化構建是一個全鏈條系統,包括變革教學方式、轉變師生關系、拓展教材資源、改進課堂評價等各個方面,而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是整個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因此,我們以構建“欣賞+”課堂為抓手,從實踐層面把課堂文化的相關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從整體上推動了課堂文化的落地,夯實了課堂文化。
“欣賞+”是以“欣賞”作為課堂文化特色的底色,通過與學科教學、教育活動的聯結與融合,倡導“平等、尊重、包容”的師生關系,聚焦“讀懂、融合、創造”的教材資源,運用“自主、合作、分享”的學習方式,采取“尊重、多元、欣賞”的課堂評價,營造“有序、靈動、和諧”的課堂氛圍,發現學生的優勢,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
“欣賞+”課堂的構建包括以下環節:
一是磨課+磨研。
教材研究和學情研究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學校通過開展系列主題式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以語文校本教研為例:學校圍繞“透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反觀教師的文本解讀”這一主題,開啟了第一階段校本教研活動——磨課。每位教師都經歷了“講課—聽課—評課”的教研過程,在觀察同伴課堂的同時,也在不斷檢驗自己對學情的把握、對教材的解讀。通過一個學年12次活動、23節課例研究,教師們在研讀文本角度、問題設計、文本整合拓展和策略實施等多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在磨課的基礎上,學校引領教師回顧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自己的改變和思考,撰寫校本教研故事,提升教師反思的能力。
在磨課的基礎上,學校以“透過課堂教學的效果反觀研究的實效性”為主題,開啟第二階段的活動——磨研。每個教研組從文本解讀、學情分析、重難點確定、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不同方面集中于一個文本,完整體驗研究的過程。
磨課、磨研是教師讀懂、融合、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過程,是“欣賞+”課堂推進和課堂文化落地的有效保障。
二是評標+評價。
課堂評價標準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進行討論,修改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形成以下共識:一是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的表現,透過學生的表現反觀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重點在評學。二是把課堂文化的關鍵詞作為評價核心要素,將每個核心要素具體化。教師們通過討論,進一步理解了課堂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明確了該如何把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這樣,既改變了教師觀課、評課的視角,讓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又起到了以評促導的作用。
教師的課堂評價用語體現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好的評價用語是一門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藝術。學校開展“欣賞+”評價研討活動,總結梳理評價用語一百條,引導教師形成“尊重、多元、欣賞”的評價觀,不斷錘煉評價語言,切實讓欣賞成為學校課堂文化特色的底色和名片。
三是案例+故事。
師生關系是體現課堂文化的重要方面,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定彰顯愛。學校組織教師圍繞“和諧的師生關系”撰寫案例,講述師生故事,每周分享互學。這些故事是教師們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記錄,一個個故事體現著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教師把平等、尊重、寬容的理念轉成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
四是微論壇+大家談。
為了促進所有教師在常態課上自覺實踐課堂文化,學校組織開展“欣賞+”教學策略分享、落實“四個好習慣”研討、課堂文化微論壇等系列研討活動。每一次活動,教師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形成研究的氛圍,讓課堂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欣賞+”課堂的構建與實施,全面推進了課堂文化的落實,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課堂樣態,課堂文化的實踐成為了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動。
和諧、互助、自主、靈動的課堂文化建構與實施,促進教師實現了三個轉變:從關注“教”進而更多關注“學”;從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而采取多種的教學方式;從關注學科本位進而更多關注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學生發生了三個變化:自主學習能力逐漸提高;好奇心和自信心不斷增強;合作意識和主體意識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