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翠華 _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教材以“初步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為目標進行編排。為了貼合小學生的特點,增強教學實效,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園”。我將小學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活動園”進行了分類梳理,并基于課堂觀察、課例分析等,對不同類型“活動園”的應用方法提出參考建議。
鏈接型活動園通常由一個或一組圖片、實物、案例等組成,指向現實生活或生活情境,從而完成知識學習到生活對接、理解的功能。如教材“公民意味著什么”主題,活動園是這樣設計的:張恒的媽媽帶他外出旅游。出發前,媽媽帶他去派出所辦理了身份證,一路走下來,張恒發現身份證雖小,但是作用可大了,生活中不少地方都用得上它!
使用鏈接型活動園時,有兩個建議。一是要由上而下解讀活動中隱含的教學目標。此類活動園隱含著具體概念轉化與生活化視角的呈現兩個功能,因此,教師必須在認真研讀課標的基礎上,將課標領域細化分解,對應教材中具體的主題單元的框題內容,甚至是鏈接型活動園對應的環節,準確地從上(課標)而下(教材)解讀活動園的功能和隱含的目標。二是要由下而上解讀插圖中隱含的學習目標。鏈接型活動園隱含并提示學習目標,因此,建議教師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替換其中的樣例,使其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教材“公民意味著什么”中的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應該“知道身份證記載的信息,能夠舉例說明身份證的3-5個用途;認同公民身份,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能夠自覺保護個人身份信息”。教師應該在目標的指引下,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選取他們個人或家庭生活中使用身份證的事例作為教學中的典型素材,設計基于學生生活基礎的分析、辯論等全員參與式活動,而不能簡單采取看圖說話的形式。
提示型活動園是指圍繞一個主題目標,用一幅圖或多幅圖來共同表達。如“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的內容,活動園是這樣設計的:為了讓同學們了解行政機關的工作情況,王老師帶領大家到“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參觀。看到井然有序的服務大廳和“‘一站式’服務,辦事不再走冤枉路”的橫幅,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
提示型活動園具有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多重信息,因此,備課時應利用多層分解法表征,同時分時段、多角度利用這些信息。多層分解法表征,即對隱藏在活動園中的課上學法、課前搜集資料參與學習的途徑,甚至是學生課后拓展實踐等內容進行解讀。注重學情調研,多角度利用活動園的信息,如在“權力行使有邊界”一課中,教師針對兩個問題進行了調研——請寫出你知道需要到國家機關辦理的事情;違章停車由交通警察還是派出所警察處理。六年級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國家機構比較有限,一些部門甚至都沒有聽過。由于經驗有限,認為都是警察,到哪個部門辦都一樣,對于不同國家機關的辦理事項不了解。基于此,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活動園的提示找到發展點:六年級學生具有推理、類比、遷移的思維能力,同時,具備超市購物、班委會和學校生活的經歷,即具有類比的思維能力和生活經驗,教師可巧用類比法,借助增長點,突破障礙點,提升創新力。
思辨型活動園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多為一組文字資料,后半部分則是一個開放性的設問或活動提示,如討論等。如“憲法是根本法”的內容中,活動園是這樣設計的: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一條,讓學生思考三部法律的第一條規定的共同點是什么,這一規定反映了憲法與其他法律是什么關系。
使用此類活動園時,教師要依據課標,讀懂教材,明確意圖。不建議直接采用教材上呈現的方式(簡單的提問式或一問一答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參與面,也不利用學生個體的深度參與。在使用或再設計前,建議先依據課標等確定好教學目標,再讀懂活動園中材料與核心問題之間的關系,最后再決定設計什么樣的活動。如明確活動園的設計目標是“了解憲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說明憲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并能簡單闡述理由”,然后再設計活動。
多呈現學生可以直觀參與的活動,活動特點突出(寫一寫、畫一畫等),活動導語部分明確呈現觀點,而活動本身(內容)則直指觀點,活動的參與過程更是使參與者明顯體驗或理解觀點。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內容中,活動園是這樣設計的:查找憲法第二章的規定,看看下列情境對應公民的哪項基本權利;“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內容中,活動園是這樣設計的:討論下列情景,權利人可以收集的證據是什么,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此類活動園在使用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基礎應用。建議教師基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認真備活動園,對標之后如果沒有更好的學生活動設計形式,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活動園,但一定要注意活動前的引導和活動后的追問、分享。如在“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中,讓學生完成相應活動,但活動后追問、參與后分享等則應直指憲法、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而不應僅局限于選一選、連一連后對答案。二是創新式再設計。教材中此類活動園的設計雖然活動性強,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特點,建議教師在準確制定和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創新式活動的再設計。如“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就可以在確定目標為“了解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分析案例并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將原本在教材32、33頁呈現的活動依據目標合并設計為:依據憲法第二章的內容,試著將公民的基本權利梳理在公民成長年代尺上,并記錄你在梳理過程中的發現。在學生參與活動之后馬上追問:在梳理過程中你們有什么發現?
只有做到立足課標,從具體學情出發,分析教材中活動園的不同類型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依據活動園的不同類型設計活動,并探究活動的時機,才能上“活”道德與法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