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丁瑩瑩
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將勞動教育明確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總要求。黨中央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因此,把勞動教育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構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五育并舉,使學生能夠踐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黃炎培職教思想,讓職業教育能夠真正為社會培育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誕生,是人類勞動學說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內容豐富,包含唯物勞動史觀、勞動政治經濟學和勞動解放學說等三個部分。勞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物質活動即勞動本身、工具在內的勞動資料、天然的或人工的勞動對象等。
唯物勞動史觀揭示了從猿到人的轉變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促使了類人猿前后肢演變成手腳的分工和學會工具的運用,促使社會成員緊密連結逐漸產生語言,促使腦髓和感覺器官的發展逐漸形成人腦,產生了抽象思維推理等意識。
馬克思曾提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1]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在各項社會勞動中,人類不僅四肢變靈活,頭腦變聰明,心理世界變豐富,知識、技能和經驗也不斷積累、創新和傳承,可以說人類獲得了巨大發展,實現了勞動促使人類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也是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核心內容體現,即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活動能力和整個社會的人的全面發展三個方面。
馬克思曾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將和教育相結合,從而既是多方面的技術訓練也使科學教育的實踐基礎得到保障”[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更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因此,若想跟上社會生產進步的步伐,需堅持把人才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也就是進行勞動觀教育。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至盡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是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重要奠基人。黃炎培先生因深感當時我國實業的不發達,學校教育脫離生活實際,中學生畢業無就業之技能,而用人者又嘆乏才。1917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民族資本主義衰落,職業教育辦學陷入困境。黃炎培總結了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經驗,最終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觀點,這一思想突破了就教育論教育的局限,把職業和教育、學校和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具體來說,首先是在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方面。職業教育要和教育界加強溝通和聯絡,要把職業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必須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職業教育在學校制度上應有一貫的、正統的和整個的地位。要建立職業陶冶——職業指導——職業訓練——職業補習、再補習這樣一個職業教育的系統;職業教育必須和職業相溝通,黃先生提到“施教育者對于職業,應有極端的聯絡;各地設立職業學校,必須教育與職業兩方極端聯絡;職業教育之原則二——須向職業社會里邊去設施;設什么科,要看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職業教育必須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緊密聯系。
第二是在職業教育與人的發展方面。黃先生說到“辦職業教育,須下決心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職業教育,即是給人們以互助行為的素養,完成他共同生活的天職。是安可不……發揮大合作的精神,做訓練的方針,使受吾教育的、精神方面和知能方面,完全適合于人群需要呢?職業教育機關招收學生,必審查其將來生活需要,是否為是項職業所能供給。”職業教育要適應一般勞動人民的需要,主動地促進人的個性發展。黃先生也提到“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其最終之目的曰: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院校學生,既要培養職業智能,又要培養職業道德和服務精神,既要學習科學知識,又重視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重視謀職能力的培養和勞動精神的培養,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五育并舉的發展目標。
因此,重新挖掘黃炎培大職業教育思想的價值,對當今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扭轉人們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看法,把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應有的高度,受到大家的重視,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擴大影響,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職業教育的發展中來,從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通過建立“5+1”勞動教育體系,實現“一轉變二參與三結合四統一”的校園文化,即一轉變:轉變師生勞動教育觀念;二參與:學生參與管理、學生參與教育;三結合:勞動精神與浙商精神、工匠精神、職業精神三結合;四統一:勞動教育理念與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相統一、勞動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相統一、勞動實踐內容與工作崗位相統一、勞動教育考核評價與素質拓展學分相統一。
將勞動教育寫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公共必修課《勞動科學與實踐》課程,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群,培育多樣化師資團隊,豐富勞動教育載體,開發教材和線上教學資源,明確課程授課計劃,結合課程思政,融入職業精神。在理論課程開發建設基礎之上,圍繞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等內容開展實踐教學課程建設。
拓展勞動文化宣傳陣地,在學校校報開設“勞動之聲”專欄,廣開言路,開展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勞動文化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外媒體、專題網站、校園廣播、兩微一抖專號和校內宣傳欄等形式,尤其抓住“勞動教育月”“非遺日”“工匠日”等時機,邀請勞模工匠進校園,進行勞動教育政策、勞動先進模范故事、優秀傳統文化、先進企業文化、進步勞動思想等內容的宣傳。
開展多樣化勞動實踐月活動,例如每年5月舉辦“勞動文化節”,與各專業合作開展生產性勞動,參與組織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校內外勞動勞動技能競賽,參與組織專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類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