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李樂
加強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集中解決卡脖子困境是當前乃至今后國防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但當前部分軍工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及手段對于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攻克核心技術難題起不到很好的支撐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近幾年,國家為了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關于印發<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的通知》等規章制度,但大部分軍工科研院所在創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舉措較少。比如各地已陸續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相關規定,但目前對軍工科研院所的成果認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操作方法,軍工技術知識產權如何管理以及軍用技術脫密責任、技術轉化責任認定尚不明確。再如,軍工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兼職和離崗創業管理、保密管理等配套管理辦法、指導意見亟待明確;同時,留在科研院所繼續承擔軍工任務的員工由于所在院所受工資總額限制,員工薪資等難以和市場接軌,對人員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這些都需要在后續創新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科研人員普遍存在創新意識薄、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現象。意識弱體現在軍工科研生產一體化的環境下,重利潤、重產值、重生產的意識較強,科技人員更傾向于開展技術較為成熟、執行較為簡單的科研生產任務,主動規避高風險和高挑戰的基礎沿線性研究工作。動力不足體現在缺乏主動學習和科技創新的主管能動性。受傳統事業單位體制模式影響,科研人員薪酬分配、績效考核、人員淘汰等方面的自由度比企業小,存在干好干壞差距小,科技人員績效考核體系缺乏制度化的獎懲機制。同時,軍工科研院所由于長期開展軍工相關業務,形成了嚴格科研生產制度,各種規章制度也通常是根據軍工研制流程設計、線性管理,規范有余、彈性不足,一定程度限制了創新主體的自主性,難以支撐如“揭榜掛帥”“賽馬”等利于創新發展的措施,且存在創新實施“重經驗”“輕數據”“少工具”的現象,這些問題都導致創新的人才難以成長,難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近些年,軍工科研院所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但轉化效果不理想。主要受自身體制和軍品流程管控限制,在創新成果轉化的脫密、管控、市場化的定價、孵化等機制方面都有所欠缺,進而導致創新成果長時間滯留在軍工研究所無法轉化,即便是部分成果轉化到產業公司后,由于缺乏市場化機制、缺乏產業孵化“優秀經理人”,成果往往很快與原軍工單位項目支撐人員脫鉤,進而導致后續產品化發展不連續,無法形成品牌效應。
首先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調度。科技創新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快補齊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短板,凝練國防科技領域重大關鍵問題,布局戰略科技力量,配置創新資源。要立足國家十四五發展戰略,緊貼國防需求,不斷強化與上級用戶的聯合與溝通,高起點謀劃、高效率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打基礎補短板利長遠。同時,更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謀劃,突出重點、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為順利推進重大項目提供堅定的基礎。其次要著眼戰爭演變趨勢和技術發展方向,實現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緊密聯動。在此基礎上,依托自身專業領域,聚焦原始創新,孵化培育重大系統級項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的穩定扶持,不斷提升在優勢領域的技術實力,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動力。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要堅決貫徹習總書記關于“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的科技人才發展要求。為科技人才提供優越的創新環境,不斷激發創新動力。
一是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以創新、質量、貢獻度為導向,構建創新評價體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評價制度,以制度驅動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一方面,分別從科技人才自身、團隊兩個維度對人才進行綜合評價,充分考慮人才個人以及其在團隊中的貢獻度,發揮個人、團隊的能動性。優化獎勵制度,給予人才研究成果相匹配的獎勵,充分發揮精神、物質雙重激勵作用,激發人才活力。另一方面,以“動態評價”替代“靜態評價”,拒絕“一勞永逸”,激發人才不斷創新、突破自我的活力;持續優化、更新評價標準,拒絕“唯論文”“唯專利”“唯資金數量”等片面標準。
二是要凝聚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組建梯隊合理、相對穩定、流動有序的創新隊伍用好現有人才。通過重大項目、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鼓勵有創新潛質的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加入到創新隊伍中。鼓勵人才流動,建立暢通的人才交流渠道,加強創新人才在總體和分機間的雙向交流,培養具備不同能力、適應不同領域、符合不同崗位要求的各種創新人才組成的預科研隊伍,提高系統攻關創新能力。
三是應建立軍工科研人員容錯、試錯、糾錯機制,對于在項目研究中出現的失誤給予一定程度的寬容與糾正機會,保護其開展基礎研究工作的信心和毅力。
堅持科技創新工作的創新性、探索性和自由性“打破成規,先行先試”。持續深化科技持續機制改革,深入研究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與軍工企業現行制度沖突的解決方案,為軍工企業開辟一塊創新體制機制的“試驗田”,推動創新資源向頭部企業聚集,更好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整體突破。首先應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導向,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集團公司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進一步明確成果轉化任務,設立與成果轉化相關的考核指標。其次針對不同的投資類型,可對科研人員給與一定的股權配比來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對于接受企業、社會組織委托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可嘗試給予合同雙方“自主約定成果歸屬和使用、收益分配等事項”的利好政策。針對合同未明確約定的情況,可由項目承擔單位自主處置職務科技成果,并允許科研人員享有成果的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對于在財政資金支持下形成的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職務科技成果,在需要轉化時,采取科研人員、所在單位共享成果的方法。其中,科研人員享有成果的所有權并自主進行轉化,所在科研院從轉化利益中收取不高于30%的資源使用費,投入改善物資條件、人力資源支出和科研后續再投入等科研基礎需要。其次發揮重點實驗室的帶頭作用,加速重點實驗室基礎性、前沿性成果向工程化應用的轉化,鼓勵實驗室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保障其圍繞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長遠發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共性專業領域要加強共性基礎技術研究,為總體提供支撐的同時牽引總體的需求。同時要利用好院士工作站、雙創平臺等非建制的創新平臺資源,聚智引才,實現雖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加強外部優勢單位相關技術的轉化應用,做好利益切割劃分,實現共贏發展。同時應構建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容錯機制,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針對科研院所相關負責人及管理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出現的偏差失誤,根據后果,依法免除相關責任或從輕減輕處理。
要注重各項機制間的配套銜接,對人要多維度評價,多方面獎勵;對項目要根據項目類型,分類考核。探索性的項目要注重成果貢獻的考核,弱化過程考核;研制類項目要注重項目計劃實際進展和完成質量的考核,加強對項目經費支出、外部科研經費爭取、成果貢獻的考核。完善形成結構化、持續性的自主投入機制,每個創新主體設立單獨的虛擬賬戶,對符合專業發展規劃或有潛力的基礎與前沿研究、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每年給予一定額度的經費支持。經費管理采用結果導向的方向,每年僅對各主體的成果予以考核評價。
要特別重視對科技創新環境的搭建和培育,要讓科研人員看到真金白銀的獎勵空間和獎勵制度,營造良好的創新型、基礎型研究生態,為所內科技創新發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一是設置專項市場獎勵經費,打造主管領導+副總+市場+科研人員四維一體的市場開拓團隊,提升市場人員、科研人員爭市場、搶市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注重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結果導向的鼓勵機制,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明確轉移轉化、知識產權、評價工作的責任主體;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點的崗位管理、考核評價和獎勵制度。設置專項經費鼓勵成果轉化,并設定分紅機制及配比選擇,估計科技成果轉化。
當前,我國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內外環境的變革給軍工科研院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軍工科研院所始終肩負著國家戰略安全的神圣使命,承擔了大量裝備科研生產任務,要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新時代強軍思想,必須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的步伐,不斷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以科技創新推動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把軍工科技優勢轉化為部隊的能力優勢、作戰優勢。探索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道路,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