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劉海月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節日文化對人們人格精神的塑造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關懷人的精神成長的教育,要發揮其有效作用,就要借助一定形式進行顯性和隱性的思想輸送,貼近人民生活、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節日文化正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強有力的載體。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重視我國節日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國節日文化的特殊性,探索發揮節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徑,從而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我國的節日既包括自古至今長期流傳演變的慶祝、祭祀或紀念某個時節和歷史人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等,也包括某一革命事件或群體紀念日,其中既有黨和國家的節日,也有國際性節日,如建黨節、婦女節等。人們利用節日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加強與他人、社會的聯系,增強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而后匯聚成強烈的愛國情感。由此可見,政治色彩和家國理念的表達是節日必不可少的內涵。以國慶節為例,國慶期間,黨和政府舉行慶祝大會、組織閱兵儀式、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借此實施政治動員,塑造國家形象,展示國家實力。國慶節日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有助于加強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各個節日雖然起源不同,但都體現了當下的變化,其內涵也都順應自然而不斷發展,中秋祭月感懷、重陽登高望遠,均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例如,春節除了祈盼家和團圓外,也會進行慶祝和祭祀活動,春節之后,草木復蘇,萬象更新,自然萬物以春節為節點,年復一年循環往復,對春節的慶祝和祭祀,表達了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望。再例如,端午處于仲夏時節,這期間蚊蟲較多,病菌滋生,容易產生各類皮膚病,古人認為是邪祟造成,因此也把端午叫做“惡月惡日”,認為要懸掛菖蒲、用艾葉洗澡、喝雄黃酒等,達到祛病防疫、驅邪避毒的目的,反映出人們對于自然規律的順應。
節日也被用來傳達對特定人群和特定事件的紀念、祝福和感謝,以及對扶助弱小的宣揚,以此贊美其所代表的美好精神品質,引領人們塑造正確價值觀。例如,春節祭祖表達對先祖的尊敬與紀念,并以此激勵后人牢記家訓、不辱家風。又比如,屈原的傳說出現后,端午節遵循自然時序的內涵中增加了對先賢的紀念和對愛國之情的弘揚,后者甚至成為這一節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以外,現代社會的許多節日也體現了這些內涵:婦女節表達了對女性的尊重和對女性權益的呼喚;青年節表達了對五四運動的紀念和五四精神的贊美;教師節肯定了教師為教育行業所做的貢獻,傳揚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兒童節號召社會關心關懷兒童,保障兒童的生存權和受教育權等,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這些節日的誕生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節日與社會發展和階級利益息息相關,利用節日進行滲透教育是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這是因為節日的誕生、發展和變遷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之下進行的,因此,節日反映的一定是符合社會潮流、合乎本階級利益的內容。統治階級利用各種節日活動滲透政治教育,例如,端午節原意為祈福納祥、驅邪攘災,后來被賦予了紀念屈原的人文內涵,隨著時代發展,端午節傳達的愛國意蘊愈加濃厚,變成了統治階級加強人民愛國觀念的思想武器。同時,一個節日的設立或者流行也體現出國家發展的意志或者方向。例如2018年設立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向社會表明三農工作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和前進方向,也在時代主題中展現出了我國鄉村振興的決心和力量。
節日能夠調節人與各方的關系。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表現了一定的自然規律和歲時節令,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人們在清明節春游踏青,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重陽節時人們登高覽勝,賞菊飲酒,表達尊崇自然、思親敬老之意,以暢秋志;“月到中秋偏皎潔”,中秋節時,人們賞月祭月,祈求團圓,體現崇拜天象、追求圓滿的情感。可見節日的誕生是順應自然的結果。同時,節日將人們從繁雜的工作中抽離,在歡快輕松的節日氣氛中得到壓力的緩解,實現自我情緒價值的調節,而利用節日探親訪友也加強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聯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節日是凝聚民族感情的重要典禮和儀式活動,節日文化能夠喚起中華民族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記憶的認同,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孕育了中國節日,使節日文化代代相傳。春節時,人們祭祀守歲、辭舊迎新;端午時,人們龍舟競渡、歌頌愛國;中秋時,人們飲酒賞月、合家團聚……這些都深刻體現著從古至今人們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對親情家國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而建黨節、青年節、國慶節這些紀念節日也無不強化著高度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讓人們看到老一輩共產黨員為社會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可以說,節日文化的學習與傳播是增強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的有力載體。餃子、龍舟、月餅也不再是簡單的節日符號,而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象征,增強人們對節日乃至國家的認知,深化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
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日文化也因其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意蘊方面的價值,引領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節日傳遞的核心思想、民族情感、文化表現和活動方式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深刻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行為,不同節日對人們的引導不同,但都讓人們在潛意識中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規范。無論是重視親情孝道、愛黨愛國,還是追求可持續發展和人文關懷,節日都用其充滿溫情與堅貞的內涵以不同的方式融進人們的生活,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的行為觀念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求人們時刻牢記與遵守,如果違背其文化內涵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在無形中對人產生教育作用。
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讓人們對于節日的看法和接受途徑發生了變化,人們越來越難以注重節日所要表達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要發揮節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注重對節日文化內涵的挖掘,將其文化內涵與時代潮流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思想內涵融合,使之符合社會主旋律的要求,也符合大眾審美及美好生活的需求。要讓更多的文化學者、民俗專家等專業人士參與到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中,對節日的起源、發展、內涵進行詳細闡釋和科普,讓人們形成對節日文化價值理念的科學認知,認識節日文化所承載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觀念,主動參與節日文化的傳播。
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以及發揮節日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時,也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以新穎的形式和內容引發人們對節日的興趣。創新節日形式和內容,可以將節日宣傳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增加傳播渠道和方式,利用信息時代人們熱衷碎片化閱讀的特點,針對重要節日的文化內涵、價值表達、民風民俗等,加強移動端報道力度,構建便于受眾交流觀點的互動平臺,制作節日周邊、場景動畫等,提高媒體對節日文化傳播的效能,拉近節日文化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傾聽受眾的聲音和需求,以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內容和易于瀏覽、傳播的形式,向大眾展現節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增進人們對節日文化的了解,讓大眾真切感受到我國節日文化的絢麗多彩,提高廣大受眾的瀏覽興趣,激發其分享熱情。
發揮節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主體必須通力合作,加強社會環境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加大對節日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并在實踐中貫徹節日教育,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使群眾對節日文化有更系統的認識,以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同時可以將節日宣傳和環境建設相結合,把節日內涵融入社會環境,文化建筑、街道宣傳欄等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還可以借助展覽、演出等形式,通過多種途徑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節日氛圍,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節日的魅力。
中國的節日文化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是具有熏陶、感召、引導等功能的教育載體,因此要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將之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創新其傳播、開展形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強社會環境建設,加大宣傳力度。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節日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節日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塑造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理念,引導人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