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芮方瑩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肩負著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即“三全育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進一步表明要“以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為關鍵”[2],從學科、教學、教材、管理等多方面構建高質量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可見,“三全育人”與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存在較多關聯。一方面,“三全育人”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方法,將指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亦將進一步推動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實與發展。基于此,本文將探析“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及實踐路徑。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本質在于育人。立德樹人,是“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體系化構建正是契合立德樹人本質要求的具體表現。
提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易囿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培育。其實不然,思想政治工作滲透于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等多個環節,關聯高校學科、教學、教材、管理等多個領域。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統籌協調各方育人資源,有助于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功能落到實處,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體系保障。
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日益提升,在越來越多的人強調其重要性的同時,對其現實成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化構建將成為積極應對其現實需求的必然。
體系化的構建,一是滿足新時代培育能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二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瓶頸的現實需求。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人才的渴望較之以往更為強烈。但隨著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存在“碎片化”、育人職責邊界相對模糊、育人要素協調聯動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育人實效。提升育人實效、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就在于加快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于頂層設計和整合內外部因素兩方面真正落實“三全育人”,以培育更多的時代新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與發展。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興起于近百年間,現處于不斷完善發展階段。思想政治工作以育人為目的,在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受到世情、時情、學情等變化的影響。縱觀其幾十年的歷史演進,蘊含著發展的趨勢與規律。
“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一是契合時代育人要求的演進規律,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育人要求在不斷改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能擔民族復興大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新要求、新使命,體系化的構建正契合了這一歷史潮流,助力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二是順應自身發展趨勢,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高校教育的多個環節和領域,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增設以來,近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學科、教學、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展,體系化將成為其自身發展的歷史必然選擇。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高校教育的多個環節和領域,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全員育人視角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責任,更是全校所有教職員工、學生自己及其所在家庭,甚至相關社會成員共同的職責。統籌好各方育人資源,明確育人職責,建立協同聯動育人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的首要前提。
第一,深化育人理念,強化育人職責,提升育人素養。自“三全育人”提出與落實已有一段時間,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少數育人主體的育人責任意識尚未清晰,或將育人停留于表面,未切實發揮全員育人功能。為此,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對學校各部門教職員工實施有針對性、持續的宣傳教育,激發其育人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其育人專業素養,使其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育人資源,自覺參與學校育人工作。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主教育,并以學生為紐帶,發揮好家庭教育、朋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第二,統籌育人資源,凝聚協同育人共識,實現育人聯動。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不僅要激發全員育人責任意識,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凝聚育人共識,實效高校育人工作的協同聯動,以更好發地揮育人合力的功效。一方面,要統籌校內優質育人資源,實現各學院、部門間的育人資源、成功經驗共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用家庭和社會優秀育人資源,既發揮好優秀家風對學生成人成才的深遠影響,又利用高校地緣優勢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實習實訓等,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大學,是學生價值塑造的關鍵時期,亟須專業、系統的教育引導。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打破傳統側重課堂和低年級的傾向,讓育人工作貫穿學生入學至畢業全過程,不缺席學生成長的任何階段。延展育人時間,優化育人環節,打造全過程、一體化的育人工作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的內在要求。
第一,拓展育人時間,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各階段。育人時間的延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必然。高校需在準確把握學生成長需求的基礎之上,結合時代育人要求,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生入校、學習、就業的各個環節。對于低年級學生,主要是開展系列理論教育,包括新生入學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相關講座等。到大二、大三,既要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等必備的理論課程,還需增設社團活動、學科競賽等系列實踐教育。至于畢業班學生,除了常規的實習實訓、就業指導外,還需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人生的下一階段。
第二,強化關鍵節點,推動高校育人過程中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如何有效銜接各育人環節,是打造一體化育人體系的關鍵。一是要強化學生入學、畢業、重要節日等關鍵節點的教育,尤其是入學時的新生教育,在有效銜接基礎教育的同時,亦要強調學校的校紀校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為后期育人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二是把握好每一學年、學期的育人工作,不僅要在學生在校期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還要關注節假日、寒暑假,避免給連續的育人工作留下空白期,影響育人成效。
思想政治工作本就涉及高校教育的多個環節及領域,新時代,隨著高校更多育人載體和育人場域的探索、運用,給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全方位、立體化育人體系帶來新的機遇。系統挖掘現有育人元素,深化多元育人載體建設,拓展有效育人場域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必然要求。
第一,深化多元育人載體建設,突破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空間限制。全方位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體現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更要將其與各類育人載體有效融合,優化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載體建設。一是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學科、教學、教材、管理等體系之中,發揮好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教育、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正確指導作用。二是以“十大育人”體系建設為基礎,整合高校育人力量及資源,豐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載體,實現育人各方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第二,拓展有效育人場域,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于學生成長的各個方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絕不限于教室,而是要全面滲透學生成長、生活的各個場域之中,實現學生所及之處均是育人之處。一是嚴守課堂主陣地。教室是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主要場域,要利用好學校教學樓,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有機結合,打造多維課堂育人場域。二是優化網絡育人空間。網絡育人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育人新場域,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網絡育人元素,增強網絡育人的服務力、吸引力,與線下教育相互補充,共同發揮育人功效。三是開辟社會育人場域。育人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高校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高校可以聯系校友、校企、家庭等社會育人資源,將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探尋學校所在地及周圍城市的育人元素,建立實踐教育基地,開辟社會育人新場域。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擔著“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的重任。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提供了指引。
“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和改進的基本原則。基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整合育人資源,打破育人時空限制,建立協同聯動、過程一體、載體融合的育人體系,有助于推動高質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構建,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體育人功能,以培育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