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荃
新鄉賢文化是傳統鄉賢文化的延伸、拓展,以鄉村為載體,以鄉情、鄉愁、先進模范及優秀干部等為主體,以良好的鄉風、民風、文明治理為目標,形成一種具有示范性、激勵性的現代文化。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鄉賢文化源遠流長,而新鄉賢文化建設則是鄉村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也是鄉村治理軟實力的體現,是振興鄉村的必經之路。
作為傳統文化的分支,鄉賢文化代表了傳統鄉村社會的文化風貌,主要體現在由鄉村有一定名望的長者制定村規、村制,傳播鄉村文明,引導村民向善、誠信、文明,并以此教化村民,鄉賢則在傳統鄉村事務中占據主導地位,備受村民尊重[1]。鄉賢也成了中國農耕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角色。
如今,農村發展存在諸多問題,這是源于傳統文化在農村轉型發展中備受沖擊,可是鄉村文化的基礎依然存在,很多人都有故鄉情結。因此,要想振興鄉村,就必須傳承鄉賢文化,使鄉賢變成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骨干。發展鄉賢文化需要保護、傳承傳統鄉村留下來的物質文明,并輔之以傳統鄉賢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去發展當代鄉賢群體,讓他們充分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術和豐富的社會經歷,形成良好的鄉村風俗,提高鄉村文化面貌的質量,投身鄉村建設,從而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2]。當前的新鄉賢和以往的鄉賢并非完全一樣,新鄉賢不再僅僅是村里年長有威望的人,也可以是黨員干部、具有經濟頭腦的能人等等,甚至還可以是支持鄉村發展的外地人,只要有助于鄉村振興,都可以成為新鄉賢。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斷的人才。當前,鄉村人才和精英向城鎮流動,使得鄉村建設人才極度欠缺。這是因為城市發展條件,比如醫療衛生、教育、物質生活、交通等都更加便利,也是源于鄉村人才吸引機制還不完善,例如,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事實上,很多從鄉村走出的名人、賢士在退休后或者是成名后,都想回鄉振興鄉村,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不過,因為這類人沒有了農村戶口,無法定居農村,或者沒有耕地,使得外出的人才難以順利返鄉,對鄉村發展不利。因此,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通過農村土地性質及相關制度的變革來確保新鄉賢的權益,譬如公職人員可以退職還鄉、告老還鄉等,并重視鄉賢歸鄉后的住房、醫療等問題,通過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保障讓越來越多的名人、賢士歸鄉變成鄉賢,帶動鄉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3]。
基層黨組織還應該通過引導新鄉賢來提升其振興鄉村的熱情,讓他們逐步形成鄉村服務的理念,使之具有堅定的鄉村發展意志,和村民融為一體。同時,還需建設新鄉賢鄉村治理、發展體系,通過一定的政策、基層條件等讓新鄉賢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比如,地方鄉鎮應該引導鄉村構建新鄉賢和村兩委工作思維,建立鄉村鄉賢理事會,使之成為村兩委領導的自治組織,借此發揮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輔助作用,讓鄉賢人士也可以參與到鄉村公共事務管理中,并依照國家制度完善監督機制,讓新鄉賢成為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4]。
針對農村創業用地難、融資難等難題,貴州等地出臺政策,給予返鄉、下鄉人員創業用地、稅收、融資等支持。農民工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貧困地區創業,不僅可申報扶貧項目資金扶持,其創辦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還可享受相關稅收減免政策。以“綠色通道”的方式吸引返鄉人員創業,以政策咨詢、證照辦理等多方面的服務,給返鄉創業群體提供更多科學有效的信息,從而讓他們在便捷的服務體驗中不斷振興鄉村、發展家鄉。
鄉村的振興需要農民有較高的道德素質以及良好的思想悟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整個中國共同認可的社會價值,能有效提升農民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實現農村的穩定發展,進一步刺激鄉村振興發展。新時期的新鄉賢更是鄉村群體的道德榜樣,更是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者,需要他們充分發揮在農民群眾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作用[5]。具體來說,首先是要加強新鄉賢文化培養。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鄉賢來傳承和發揚,這是振興鄉村的內在原因。代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鄉賢文化對農村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全面發展新鄉賢文化,通過制度方面的激勵,讓更多的新鄉賢在振興鄉村中發揮巨大作用。其次,加強新鄉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可以定期舉行規范化、組織化、多舉措的農村新鄉賢核心價值觀培訓,結合本地的傳統文化,讓新鄉賢在思想覺悟上得到更大提升。最后,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的先進事跡宣傳,讓新鄉賢的榜樣示范作用得到最大化傳播。比如,運用互聯網、自媒體、實地宣傳等方式,對一些新鄉賢在振興鄉村中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號召人民群眾學習,從而在長期的宣傳過程中讓鄉村群眾對新鄉賢有新的認知,并由此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鄉村經濟文化的過程中實現鄉村振興。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當地的新鄉賢群體進行評選式推廣,比如“新時期優秀新鄉賢”“模范標兵”評選等,以此激勵更多的新鄉賢為鄉村振興積極作出貢獻。此外,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效果,也可以讓新鄉賢積極參與宣講。除了鄉村以外,還可以在學校或者企業進行宣傳,從而培育濃厚的新鄉賢文化氛圍,使之造福社會、造福鄉村,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一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
新時期的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首要是解決其之前根源上的問題,統一基層政府和鄉賢群里的認識,從理論上規范此項事務的合法性、合規性。縣級政府和鎮級政府要根據當地鄉賢群體具體情況,結合自己本地的優勢、缺點進一步將之前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事務的優點總結出來,出臺文件,明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過程中政府和新鄉賢的角色、任務、目標。如今,鄉村治理仍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主體單一、方法較少等,這里面設計制度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振興鄉村需要全面革新鄉村治理工作,尤其是要讓更多的新鄉賢主動、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工作。在鄉村范圍內,新鄉賢的基層工作較為敏感,怎樣讓新鄉賢和村委會、村黨支部和諧相處、有效融入,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需要明確的最基本的原則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參與鄉村基層工作,主體依然是村兩委,新鄉賢只是補充作用。鄉村治理要多元化,但是保持黨組織為核心不動搖,支持、鼓勵新鄉賢發揮其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6]。基于上述前提,村兩委需要意識到新鄉賢在振興鄉村中的現實作用,尤其要防止排斥心理,強化新鄉賢群體的監管,通過政治覺悟提升、服務精神宣傳,給新鄉賢群體提供良好的鄉村治理參與平臺,要信任新鄉賢,讓他們有更多的熱情參與村務。再者,村兩委需要加強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監管力度,不能讓有些具有不良企圖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越過黨組織,肆意干擾村務工作,進而打亂鄉村振興工作規劃。
在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常有謀私、舞弊等情況出現,比如,侵占他人合法權益、非法流轉承包農村土地等等。新鄉賢既是當地政府賦予的名號,也是人民群眾對其的認可,新鄉賢務必要和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在過往的歷史上,鄉賢中出現了很多土豪地主強占農民利益,變成一方惡霸的情況。實際上,新鄉賢都有著較好的經濟實力,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相比于農民群眾具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抑或是政治資源。我國農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宗族、家族思想,換言之,鄉賢可以說也會成為某個家族的話語權。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復雜的矛盾經常會發生,倘若個別新鄉賢思想狹隘,形成了宗派勢力甚至黑惡勢力,就會對鄉村振興發展造成阻礙,會嚴重損害農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一些新鄉賢有益資源較多,深受群眾認可,會漸漸變成一股很強的勢力,在參與農村事務中,可能因為矛盾糾紛占據更多資源,甚至還會獲得政治資本,從而由鄉賢變成惡人。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個體思想覺悟、法律法規意識、思想品德等原因,還有村兩委對鄉賢監管不力的原因。基于此,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新鄉賢監管機制的制定,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監管制度,從而防止被部分居心不良的新鄉賢所操控。整合當前現有的新鄉賢資源后,基層政府和村兩委要適時建立對新鄉賢協同治理鄉村過程中的監督機制,制定協同治理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分時期驗核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成就和效果。再根據不同的完成度,適時調整新鄉賢協同治理的內容、形式,要加強溝通,靈活變通,不可思想僵化,只局限于完成任務,時刻記住做事要講求唯一性,不能因為不變通,導致新鄉賢參與協同治理走向不好的方向。具體來說,可以建立公開、公正的村務制度,通過群眾監管,防止新鄉賢變成鄉村匪霸,形成政府為主導、村兩委及群眾共同參與的權重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評估新鄉賢的工作效果,同時構建退出機制,新鄉賢群體需要根據其工作表現及社會各界的評價作為依據,確保隊伍的穩定性、基礎性、純潔性。
總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新鄉賢群體能夠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為鄉村發展作出貢獻是極好的一種舉措。新鄉賢也能夠成為政府和農村群眾溝通的紐帶,帶動更多的農村群眾實現鄉村振興,以解決當前鄉村發展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
當前,政府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應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掘、利用好鄉賢資源,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鄉賢,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振興鄉村。要結合研究對象當地的實情及特殊性,以及全國各地新鄉賢助推鄉村振興的共性,找到適合每個地方的解決路徑,使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路徑切實可行,形成新鄉賢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