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江漢大學 湖北·武漢 430056)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所學習的專業越來越重視,每年招生總會出現考生扎堆在某些熱門專業的情況。涉農專業往往是不受人們“待見”的專業,專業志愿率低,很多學生因調劑而被迫學習農學專業。學生一開始就帶著抵觸的情緒進行學習,再加上在校期間接觸專業較晚,對專業了解不足,所以涉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低,進而影響了學生在校學習勁頭不足、就業信心不足、從事專業崗位意愿不強,因此,對于涉農專業學生來說,提升其專業認同感尤其重要。
專業認同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及其應用的認可。它包含認知、情感和持續三個方面。認知就是學生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專業和了解程度;情感就是學生是否熱愛所學專業,并積極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持續是指學生在校學習之后,有強烈意愿從事本專業工作,并在專業領域持續的學習,做出相應的貢獻。
對于學生而言,專業認同感低會引起學生抵觸心理,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這種抵觸心理對學生入學的適應和日后學習狀態有著很大的影響。一般專業認同感低的同學,入學后急于謀求轉專業,會輕視現有專業基礎的建設及人際關系的建立。但大多數高校的轉專業率較低,導致了很多學生“被迫”學習了不喜歡的專業,在日后的學習中也會積極性不高,導致專業能力較差,就業信心不足,整個大學顯得十分迷茫,在日后的擇業中也不愿從事專業相關工作。高校學生處在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齡階段,也是人生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時期,因此,采取有效的途徑去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從而避免專業認同感低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十分重要。
學生入學前對專業的印象一般來源于互聯網,未入學就有了一定的初步印象。這種印象并非不可改變,學生入學后,通過行之有效的專業學習是可以培養其專業認同的。目前大多數高校專業學習僅僅依賴第一課堂的教學。但僅僅如此是不利于專業認同感的提升的。因為傳統的教學采用的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方式進行單向講授式交流,主要致力于教師對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播。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短時間內需快速將知識點教授,導致學生難以接受,所授知識深度、廣度也有限,形式較為單一,容易引起學生的“倦怠感”。且在大多數高校,學生真正接觸到專業知識一般是大二下或大三,前面的一年半到兩年時間一般以基礎學科為主,專業教育較少。一般大一大二,是學生學習勁頭較為充足的時期,兩年的“真空”,很容易磨滅學生學習專業的熱情。雖然高校會在大一大二安排一定的專業實習實踐,但因種種局限,往往校企開展的實習實踐呈現“短平快”,形式大于實際,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專業,反而會造成一定的“壞印象”。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良好補充,對彌補大一大二兩年“真空”的專業教育是一個良好的途徑。一是因為第二課堂活動載體多,內容豐富,能夠以多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并非單一的理論灌輸,是理論和實踐有效融合的平臺,更能激發學生的專業感知;二是第二課堂活動趣味性強,相較于第一課堂,學生參與意愿強,從情感上更易于接觸專業,這就為提升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供了可操作的機會;三是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往往是學生事務工作者,他們與學生接觸多,更加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能更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一個完善的第二課堂,不僅是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應在學生的專業認知、情感及應用上給予幫助,成為輔助專業學習的良好機制。
總之,“專業認同感”的提升必須與第二課堂活動緊密聯系。沒有第二課堂活動的協助,“專業認同感”的提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還需專業教師與學生事務工作者緊密合作,使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和專業認同感的提升相得益彰。
涉農院校應該利用好第二課堂這個有效途徑,配合專業學習,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設計寓教于樂的第二課堂活動,在實施第二課堂活動時,探索以多樣化的運作模式及實現途徑促進第二課堂與專業認同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引導學生熱愛專業,力助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提升學生的各種綜合素質能力十分有益。尤其是一些高校打造的品牌活動,因著力的打造,使得活動運行體系十分成熟且有知名度,使學生更愿意參與,能讓學生在參與中有獲得感和滿足感。因此,在設計校園文化活動時,農業院校應結合專業特色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品牌活動。并對活動的實施進行充分地保障,如活動經費支持和調動專業老師積極性等,在活動宣傳上予以重視,擴大活動影響力,確保活動的實施更專業化、更有吸引力和更有教育意義。使學生在參與中感知專業,提升學生的專業視野,知曉專業的可為性,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對專業的深化學習。
很多學生對農業專業了解不多,甚至有些偏見,認為學農未來沒有作為,此而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因此,增強學生專業信心十分重要。農業院校應積極搭建平臺,使學生感受專業魅力。一方面可大力宣傳國家政策,如生態文明政策和鄉村振興等,讓學生知曉專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多方舉辦學術論壇、參觀實驗室、和企業安排學生野外實習等學術科技活動,讓學生感知專業的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并積極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與學長學姐組成科研團隊,跟隨專業老師,進行科研項目研究。從而改觀學生對專業的印象,提升學生專業信心,引導學生愿意學習和從事專業相關工作,并且在活動強化實踐能力。
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教育引導中的隱性作用。要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新青年下鄉”等社會實踐為契機,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中。并且積極鼓勵學生以專業知識為依托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并且指派積極性高、責任心強的專業老師進行指導。為了確保社會實踐工作開展的更有效,促使該項工作真正發揮教育作用,也要積極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及經費支持。總之,通過種種措施,希望能使學生了解到自身專業的可為性,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鼓勵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促進當前大學生的就業意義非凡,尤其是農業院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工作,對培養現代農業所需人才和緩解學生就業問題十分有效。因此,農業院校在日常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開展中也應注重融入適當的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具體操作層面,高校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充分通過微信、微博、櫥窗、展板等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創業政策、創業榜樣的宣傳;積極開展創業辯論賽、創業交流會及創業論壇等研討活動;還應適當打造校內外創業實訓基地,農業專業實踐性強,故實訓十分必要。在創業教育中,還應注重思想政治和價值觀引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和幫助學生謀劃好職業規劃,鼓勵學生從事本專業創業,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通過系列創業教育活動,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和對專業的思考。
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的引領作用,建立專業社團,如園藝協會等,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自身專業的了解,還可使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范圍延伸。在社團成立后,要加強專業指導,搭建社團活動場地,幫助學生社團發展壯大,多開展科技含量高、實踐性強和教育意義大的專業特色活動,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使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使學生得到全方面鍛煉提升,專業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與專業認同之間存在共性,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涉農院校應該重視第二課堂對專業認同提升的隱形作用,謀求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真正幫助農業專業學生認清專業,找準定位,成為本專業有用之才,為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