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冰晶 昝瀟麗 孫沙舟
(淮陰師范學院 江蘇·淮安 2233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以及機構養老功能的缺陷,養老問題成為21世紀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傳統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之間尋求突破,在社區層面、社會組織層面、家庭層面和老人個人層面也進行有益的探索。如何發揮老人之間的互助作用,也得到學術界和實踐層面關注。本文通過對老人對互助養老認可與實踐層面的調查,探索開展社區老年互助養老服務的必要性。
國內對互助養老研究尚已經開始。吳香雪和楊宜勇對老年互助養老的功能進行了定位,發現互助養老是對老年人的賦權增能,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和幸福地生活。陳靜和江海霞從老年社會工作為視角,探析老年互助養老類型包括鄰里互助、親友互助、社區互助等多種互助形式。國內對農村互助養老的研究明顯多于城市,這與農村老人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關系,如方文麗、葉良均和曹新維對安徽省蒙城縣的農村互助養老,研究了農村地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唐梅芝還對農村居家互助養老模式進行相關研究。通過對互助養老綜述發現,如何開展城市互助養老既是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本文將以城市社區為切入點,探索城市互助養老存在問題以及發展城市互助養老的路徑。
本次研究對象為HA市QJP區參與互助養老項目的老年人,通過發放問卷及回收問卷來收集資料。共發放問卷175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問卷率85.71%。問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樣本的基本情況,二是互助養老服務參與意愿。其中互助養老服務參與意愿通過是否愿意參加社區老年人互助養老活動、希望得到的助老服務、愿意兌換的服務內容以及愿意提供助老服務的頻率來測量。問卷回收后經整理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頻度分析、均值比較、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測量。研究發現:就月收入水平而言,與低收入老人相比,高收入老人更愿意參與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從文化程度來看,受到過較高教育的老年人比起那些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參加互助養老項目的積極性更高;最后,就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而言,那些患有疾病但處于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狀態的老人比健康并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服務的意愿更高。
從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及日常的社交活動來測量。數據顯示,興趣愛好及社交活動較為廣泛的老人互助養老意愿更強。老年人對于社區所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與老人互助養老意愿存在相關性,老年人滿意程度越高,就更傾向于互助養老。
我們從老年人的子女數量、居住方式兩個方面進行測量。通過對數據的描述統計,結果顯示,子女越少的老人更傾向于社區互助養老的養老方式。在居住方式上,獨居的老人比與配偶、子女或者其他親友居住的老人參與互助養老服務的意愿更強。
數據顯示,老人參加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后,互助養老服務參與意愿有所提高。主要表現為:老人愿意提供助老服務的類型增多,由原來的聊天解悶擴展到日間照料、文娛活動等方面;老人愿意提供助老服務的頻次增加,由原來每月提供1-2次增至每月3-5次甚至更多。從參加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及活動后的反饋來看,發現老人的社會活動能力有所提高,孤獨感得到改善,能夠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由社會網絡理論可知,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越豐富,攝取社會資源的機會就越多。社會互動有助于拓展個體(群體)的關系網,從而增強個體的社會資本。收入較高的老人一般接受過的教育水平和質量更高,且他們可能是從事業單位退休,所以他們的思想更開放,更能接受互助養老。項目的開展促使收入較高的老人和收入較低的老人兩個群體之間進行互動,從而加強了其社會聯系,擴大了其社交網絡,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也因此而增多。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往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交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資源的老人在交換中能夠占據有利地位,能夠通過交換獲得養老支持,而沒有資源的老人會呈現較大的劣勢,缺少交換的資本,因而更希望通過互助來解決養老問題。為了得到相應的服務,我們也要等值的付出,這個付出可以是物質層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因而,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獨居的老人處于弱勢地位,他們要想獲取更多的資源,就必須通過互助來實現。
根據增權理論,權力感的提升可以通過人際交往的增加而獲得,從而彌補老年人退休后長時間賦閑在家產生的無能感,進而促進他們對于自我概念的修正,提升他們的滿足感以及重要感。互助可以提升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實現其社會價值的延續,滿足其尊嚴感和成就感。身體健康、子女多以及興趣愛好及社交活動較為廣泛的老人在物質、生活、情感等方面并不是那么匱乏,他們有余力參與互助養老,一方面,消磨了空閑時間,緩解了內心的孤獨感,充實了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愿意發揮自己的余熱,實現自我價值,使老年生活更有意義。例如,參與互助服務的不少老人是多年的老黨員,他們對我們的項目展示出極大的熱情,通過給他們提供社會支持和自主能動空間,他們發現即使已經退休了也還是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減少自己對家庭和社會的依賴,緩解家庭及社會的養老壓力,也有助于改善社會對老年人養老的傳統認知,為社會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推進互助養老服務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在物質保障方面,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照護存在著醫療服務的供給不足的情況;就文體活動而言,大多數社區舉辦藝術活動的頻次遠遠不足以老年人滿足其文化需求,使得老年人在文化需求方面的得不到滿足;從精神上的支持來說,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子女也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忽略他們的心理變化,作為養老一大載體的社區也因對老人了解不夠而未能及時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雖然經過互助養老服務后,老年人了解并掌握了互助養老的內容和方式,初步樹立了互助意識,開始主動通過群體解決問題,但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助精神。由于國內對互助養老研究尚在起步階段,許多理論、體系、模式尚在摸索中,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新的養老問題屢見疊出,在這一現狀無法改變的現實下,我們必須從其他有利的角度、通過恰當的方式來培養老年人的互助精神,對此我們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老人增強自身的互助意愿。首先可以從社區的老年黨員干部入手,發揮他們在老年群眾中的帶頭作用,用他們親身參與養老互助項目的感受來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其次,與老年人中的高收入高知識分子交談,提高他們的互助意愿,爭取他們的加入,從而可以形成相對應規模和層次的老年人互助小組,當然,這個互助小組的形式和小組成員的組成可以多樣化,例如可以將那些興趣愛好相近的老人們組成一個小組,例如廣場舞小組,棋牌小組等;或者可以利用優勢互補的原則,將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與那些身體健康的老人組成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互助小組,從而解決老年人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便。
第二,家庭給予情感支持與鼓勵。大多數老年人的子女由于工作繁忙、照顧自己的小家庭等原因,疏于對老人的關懷,情感交流甚少,或者囿于傳統的經濟照料式的贍養老人的方式,忽視了對老人的情感慰藉。但恰恰就是來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老年人最為看重的東西。因此,老人的子女、孫輩及親友平時應盡量利用空閑之余,多與老人交流互動,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需求,并給予反饋,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溫暖,這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增強他們自身的存在感。家庭其他成員應加強醫養結合,與機構或者社區、達成居家養老的合作與銜接。此外,家庭應克服傳統的養老觀念的影響,認為老年人退了休就該安享晚年,否定他們提出的一些想法,要及時給予老人一定的鼓勵與幫助,倡導有能力的老人主動參與到互助養老模式中,發揮自身余熱,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這有利于發掘老人的潛能,獲得尊嚴感和成就感,實現價值延續。當然,家庭成員自身不僅在觀念上要進行改變,還要增強自己的知識,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身為他們的家人,要能夠及時關注到他們的心理變化,并予以疏導排解,而不能放任不管,必要時可以申請社區或相關專業機構人士的幫助。
第三,社區搭建養老信息平臺。這個平臺包括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一方面,線上平臺可以建立一個檔案庫,將社區所有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收錄進去,方便線下分組配對。同時可建立一個公眾號,定期分享一些養生小知識或者一些保健小視頻,同時還可以提供一些送餐,代購服務,讓老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社區的服務。另一方面,關于線下,社區根據自身的情況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互助小組提供定期的活動地點與相應的配套服務,如文藝演出等文體活動。社區還應該加強老年人互助活動的宣傳,增強老年人結伴互助的意識,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增強他們的歸屬感。社區還可以和相關的醫療養老機構達成合作協議或者外聘一些專家,定期在線下給老人進行相關方面的檢查和生活指導,同時與家庭成員保持聯系,定期接受他們的相關反饋,及時更新關于老年人相關情況的信息,更便于服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