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清
(博羅縣開放大學 廣東·惠州 516100)
農村干部隊伍肩負著落實國家最基層政策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領頭人,其對國家政策的有效的組織和執行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因此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健康發展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F階段我國提出了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我國鄉村建設向繁榮、幸福、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升級的重要發展目標。但是種種原因,尤其是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緩慢成為限制農村振興戰略的“絆腳石”,同時也制約著實現產業興盛、環境優美、文明富裕的新農村的戰略目標。農村干部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領頭羊和排頭兵,其肩負著帶領億萬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相融發展的重要職責。因此,推動農村干部隊伍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從2008年以來,黨中央在圍繞著“三農”問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將“三農”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議題予以解決。在黨中央的重點關懷下,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實現了穩步增長,和10年前相比,增長了近三倍。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縮短,有效扭轉了農村人均收入增速慢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局面。
即便如此,鄉村復興戰略實現仍然需要黨和人民在艱巨而又漫長實施過程中不斷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夠實現。農村一系列問題,例如經濟衰敗、空心化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公共醫療基礎薄弱等,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通過集中社會各界的力量對農村實施優先發展的國家戰略,從而實現國家城市和農村齊頭并進的發展,有效激發鄉村發展的潛在力量。
農村干部作為帶動農村積極發展的領頭力量必須將自身提高到更高水平才能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干部的要求。十九大報告指出,在2020年、2035年、2050年的三個時間節點上,鄉村振興戰略要分別實現“取得重要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的階段任務,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陌l展總目標。而“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十九大對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條件所作出的科學判斷。這就要求農村干部必須以推動者和參與者的身份,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推動自身向“能力強”和“素養高”的方向不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鄉村振興戰略賦予的使命。
限制現階段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思想政治意識方面由于農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知識積累不足,尤其是農村干部缺少思想政治方面的專業培訓,因此表現在農村干部不僅在思想政治以及相關理論方面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其帶動農民致富和幫助農村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能力也顯得捉襟見肘。任職以后,部分農村干部存在漠視學習,忽略自身提高的現象,例如,不僅沒有投身到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構架體系,積極學習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來,取而代之的是忙于搞宗族勢力和派系斗爭。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滯后嚴重影響著現代化農村的建設,使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泡影和虛幻。
據調查分析,現階段農村干部隊伍中老齡化人群比例過大的問題成為限制農村干部隊伍文化的提升的重要因素。因其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村干部在形成專業業務素養和提升理論基礎上難以形成自身發展的優勢。尤其是在開闊自身的眼界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方面,不僅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還由于農村地理位置偏遠和資金困難的影響。農村干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成為當前建設農村干部隊伍亟待解決的重要熱點問題,關乎著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關乎著農村干部隊伍個人能夠自覺自愿的投入到更加規范和系統的思想、業務的培訓上來,關乎著農村干部隊伍建設能否肩負起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村發展受到了勞動力流失的巨大影響。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促使文化程度較高的優秀人才,尤其是高學歷人才往城鎮聚集,帶來的是農村人口比例失調,老齡化人口分布日益嚴重。同時,人才的匱乏也導致農村干部隊伍的基礎建設失去了“源頭活水”。因此,農村干部隊伍建設應努力采取必要措施,積極采取“留住人才”和“引進人才”的措施,改善農村隊伍建設人才匱乏和后繼斷代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農村干部培養的總目標提出要實現農村現代化的目標離不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具有一定思想覺悟,實事求是的農村干部隊伍是實現農民幸福生活的必要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鄉村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避免脫離農民脫離實際現象的發生。為此,我們開展了各項專業技能培訓來提升農村干部的專業素養:第一,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知識、技能的培訓,涵蓋農產品生產、培育、收割、深加工以及經營等諸多環節,種植、養殖、農機具等諸多維度,以及必要的國家農業政策宣講。第二,思想政治修養、道德修養、文化素養的綜合培養,包括基礎文化知識以及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與道德規范。第三,常見基礎事務處理的能力,包括對農村基層治理過程中的常見困難問題(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復雜問題(農民收入差距大;集體經濟衰敗等)和焦點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干群關系緊張等)。
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離不開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的建設,只有遵循正確的培養原則和科學合理的培養路徑才能夠是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培養體系真正建立起來。因此,首先應努力構建更具有針對性和全面發展的農村干部隊伍,實現農村隊伍干部解決實際問題和矛盾能力提升的同時,保證其思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以及文化程度的提升,培養其專業的技能,引導農村干部體諒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隊伍實現全方位的成長和多層次的提高。其次,在農村干部培養的過程中,培養設計方法要考慮既要考慮群體中個體的特殊性,也要考慮該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普遍性。最后,農村干部隊伍的建設既要考慮眼前的短時培養,及時補缺農村隊伍建設的“短板”,也要有立足長遠發展眼光,縣、鄉鎮和基層應互相配合,建立起農村隊伍建設培養的“多層次”體系。
農村干部培養機制的建設是保證農村干部順利開展農村建設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確保幸存振興戰略實施的基層落實機制。因此,首先應開闊眼界,為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積極引入各行各業各層次的人才,例如,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等。其次,可以采用分階段的方式,對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做到逐步開展,有計劃地實施,從而使保證農村干部能夠對內容做到及時消化吸收。最后,完善農村隊伍建設的考評體系。多元化的考評體系是避免農村干部隊伍考評僵化的關鍵,也是調動農村干部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相關農村干部激勵政策的制定者應不斷完善考核標準,激發農村干部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
在健全農村干部培養時要充分考慮其群體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保證農村干部隊伍的培養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得到培養。我們經常到各村去為提高農村干部素質作宣講活動:(1)積極促進農村干部隊伍的面貌轉換。通過對農村干部隊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農村干部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成為農村發展建設的一份子,帶領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一改少部分農村干部腐化墮落的負面形象,獲得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2)要凈化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環境。為保證農村干部隊伍建設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應堅決抵制農村隊伍中“拉幫結派”和“宗族勢力”帶來的因公廢私現象的發生。作為管理農村干部的鎮政府、鄉政府甚至是縣政府應為農村隊伍積極引進與農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各類人才,例如“致富能手”、“文藝能人”等,營造健康向上的建設氛圍。農村干部隊只有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才能更好地展現出銳意進取和投身農村建設的意愿和能力。(3)健全農村干部隊伍的提升機制。鄉政府和縣政府應積極考慮引進農村干部隊伍中專業能力強、政績優秀、經驗富足的人才并作為儲備力量將其納入到更高一級干部隊伍的梯隊中,激發農村干部實事求是,不斷進取的銳意和對自身的認同感。
物質條件的完善關系著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建設,因此必須為培養農村干部人才提供充足的資金和完備的物質保障。首先,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當地的發展,逐步提高農村干部待遇標準。其次,在農業發展方面,應拓寬農村的資金籌措路徑,將農村集體投入作為實現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依靠力量。此外,還應積極打通社會各界的通道,例如實現社會捐贈的有效落實和金融部門的重點扶持。最后,完善農村干部的補貼和獎勵機制,積極探索保障農村干部工資體系建設和養老建設的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真正實現鄉村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農村干部隊伍的不斷建設。因此必須清晰明了地掌握農村隊伍干部建設的現存問題,積極采取各種應對措施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努力實現農村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文化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