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臺州 318020)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宏偉目標?!杜_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個五年規劃》也特別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創業園區,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述的種種文件的出臺,無疑在釋放一種強烈的信號:“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我們當下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合作發展的基本方式,也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迫切需要,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必選選擇。
依托臺州市千億產業集群,加強與臺州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以企業典型項目為載體,實施理實一體化、構建教學與生產零距離對接教學模式。以“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建立“以能力為主導,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教學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加強校企融通課程開發力度。同時,打造一支具備“德育培養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踐指導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最終將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成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依托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按照職業崗位要求,優化專業發展方向,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工匠班”,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建設,人才模式的改革,要緊密貼合機械制造業、瞄準“中國制造2025”,要服務地方產業經濟,根據臺州正在加快建設長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有利條件,依托臺州及周邊地區的機械制造行業,與臺州知名企業合作,培養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相應的文化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時又掌握較扎實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進行產品設計、技術改造和創新設計基本能力,較強工藝方案編制、工藝裝備設計、加工質量分析等工藝實施和機械加工設備操作、調試與維護能力,適應生產、管理一線需要的“領班式”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文提出“三循環、三遞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消除現有人才培養的種種弊端,培養的學生既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又有“扎實的職業專業素養”,不僅能零距離對接、勝任畢業頂崗實習崗位,而且也能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行,具備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誠實守信、忠于職守的道德情操。
根據總體規劃,“三循環”包括:一是學習場所的三次循環:學校——企業——學校的循環;二是學習方式上的三次循環: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叭f進”包括:一是專業知識結構上的三次遞進;二是職業能力上的三次遞進。
(1)首次循環和遞進:第一、二學期,專業基本理論、技能——認知實訓,實現從職業零基礎到職業體驗遞進;
(2)第二次循環和遞進:第三、四學期,頂崗實踐知識——彌補不足——深化專業知識,實現從職業體驗到形成基本職業技能的遞進;
(3)第三次循環和遞進:第五、六學期,深度知識——職業知識,實現從基本職業技能到形成全面職業能力的遞進。
學生三年學習期間共有一年半的時間在企業學習、工作和生活,從時間上充分凸顯企業參與辦學的主體地位,能夠實現把教室搬進企業、把課堂開設到生產一線的目標,從而破解了校企合作“兩張皮”的問題,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長期性和計劃性得到明顯提升,可以充分發揮出職業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由于產教融合涉及到學校與企業、行業,生產過程與教育教學過程,企業制度與校園文化,技術開發與教育科研等幾個層面的對接。因此,校企雙方要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優勢互補、明確定位、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協同管理、合作育人。從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學科結構、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改革辦學模式,在內容和設計上盡可能超前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創新升級。
產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模式改革的重難點是要實現“五個對接”。
建立專業跟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優化專業設置。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根據臺州地區的機械行業發展情況,專業建設始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建立完善的行業專家委員會,定期開展專家訪談活動,共同制定較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強素質”的模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適用型專門人才。
建立推動課程與產業技術的同步機制,根據產業技術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機械專業通過定期的企業走訪,第一時間掌握機械行業的發展和需求,同時與本地及周邊地區的機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通過開展“客座教授、千名導師”的模式招聘企業的技術巧匠作為專業的兼職教師,成為校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將企業實際項目、最新技術和職業標準帶進課堂。
建立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機制,按照生產工作邏輯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師資建設方面,學院機械專業通過在企業成立“雙元師資培養工作站”,雙方共同開展技術研究、課程開發,提高本專業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同時,還將學生的實踐基地建立在相關公司,定期的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企業實習,及時將課堂所學技能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中,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
建立與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雙證融通”制度,將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納入課程體系,使高職院校合格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學院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多獲得專業證書,如大一期間,應獲得計算機一級證書以及計算機制圖員(中級工)證書;大二期間,應獲得三維造型設計師(中級)以及數控車(銑)(中級)技能證書;大三則可獲取模具設計師(中級)和數控車(銑)(高級)技能證書。參加各種職業資格和水平考試的學生,知識體系將得到進一步梳理、專業技能將進一步提高、實踐經驗將得到進一步驗證,是全方位提升學生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徑。
建立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機制,使學生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個體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教育和培訓。樹立終身的自我學習理念,工作后,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不過很多同學都很難堅持下來,只是在遇到問題才求助于網絡,沒有充分利用好網上廣博的專業技術資源,因而必須培養學生樹立牢固的終身學習的觀念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自從推行“三循環、三遞進”產教融合人才模式改革,教師反映課堂生態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頂崗實習能力較之往年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強,校企合作企業對于我院培養的學生的專業素養普遍比較認可,希望能總結該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并將其推廣到更多的專業中去,助力我校雙高專業群內涵建設,實現我校高質量發展,為圓滿完成我校十四五規劃,在浙江省高職院校爭先排位中實現彎道超車打好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