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夢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作為教學模式的一種,教育戲劇由于在歐美地區獲得了良好效果而受到國內專家的關注和重視。目前,我國對于教育戲劇的實際應用較少,需要在探索和嘗試中不斷引入和完善。就其實踐而言,鼓勵將戲劇元素融入教學方案,以趣味性較強的過程傳遞相關情感價值觀和教學內容,進而塑造學生的個人品質。就其應用效果而言,通過運用戲劇技巧,一改傳統課堂鼓噪乏味的氣氛,提升課堂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有效性和效率性,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育戲劇教學模式在歐美國家具有較長的發展史和較高的認可度,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近幾年逐漸在亞洲獲得應用。在我國,目前教育戲劇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大部分地區的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但在此過程中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脫離了標準的教育戲劇。我國的教育戲劇,并不以突出課本知識本身為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水平,實現教學應有的理想效果,注重全體學生的實際參與,強調對語言表達和動作表演的應用,進而在交流中發現知識的真諦以及其中的創造性和可能性。經過一定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為了更好地滿足相關教學需求,有人經過一種原動力強的過程,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對教育戲劇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進,提出了創造性教育戲劇,利用戲劇的基本模式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探索、表達、交流,進而實現想法、概念和感覺的完善和發展。在教育戲劇教學實踐中,一般鼓勵學生進行“行動”和“對話”,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避免教學活動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進而提升對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知識整合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的高質量和有效性。
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在于凈化和升華孩子的道德情感,實現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而兒童音樂劇教學活動則有助于這種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將孩子的情感與社會生活、科學自然、文化積淀相聯系,進而加強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探索、實踐、反思、創造等能力的提升。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音樂劇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溝通顯得過于含蓄的今天,引導學生在交流中了解美、接受美,以美導真、以美引善,使學生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態,領悟人間的真善美、假惡丑,促進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戲劇有助于將快樂播種在孩子心中,也有助于促進學前專業學生使命感和崇高職業理想的培養,借助音樂和舞臺的魅力,在孩子的童年播撒快樂,為心靈的健康發展提供沃土。另外,借助劇場活動,還有利于樹立包容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懂音樂、懂文化、發現美、創造美,無論天賦如何,都能在音樂劇中以不同形式參與,展示最真實、最可愛的自己,滋養積極、美好的性情,進而使教育工作得到升華和豐富。
在實踐中,教育戲劇課程分為不同單元,這種多元化劃分和發展有助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能力,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內容:(1)戲劇排演根據學生所處培養階段的不同,區分難度安排課程,根據不同故事形成劇本。在不同階段班級中,主要進行說故事、針對角色設置、故事情節、表達方式等的討論、排練、正式演出、延伸活動、戲劇綜合反饋等幾大板塊,同各國螺旋式提升的方式,最終指導學生完成創、編、導、演的完整過程,進而幫助學生在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中充分了解和體驗;(2)不同于傳統的舞蹈教學強調動作的標準都、精確度等,戲劇教育中的表達練習側重于身體的放松和情緒的釋放,孩子們根據音樂情感、情緒的變化,用肢體動作進行表達,以多元的教育觀培養孩子對于美的感受和表達,在實踐中深受喜愛和推崇;(3)在語言表達練習中,需要根據孩子年齡和性格特征,相應選取合適的詞匯、成語、繪本、故事等,進行語言表達訓練、語言內涵理解、語言節奏和韻律的感受等,在進行基本素質培養的基礎上,結合舞蹈、音樂感受,逐漸發展為在指定情境下進行簡單的戲劇創作和編排,以求進一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表達力,豐富語言教育手段。
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學生而言,由于情緒和荷爾蒙的共同作用,易出現焦慮、不安全感等負面情緒,再加上學業、事業面臨選擇,壓力有增無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戲劇不僅有利于左右腦均衡發展、激發創造力,強化個性和自信的培養,也有利于緩解學生課業、工作等方面的壓力。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才能掌握哪些需要學習的事情。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學理論相對空洞,與實際脫節,對義務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和學前教育階段未進行明顯區分,不能完全解決實際問題。而“體驗式學習”強調跳出單純的記憶和機械的復刻,在實踐中感受和收獲,讓學生在基本流程中掌握操作方式,以“做中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自然互動。實踐經驗表明,體驗式課程模式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感受力,也有利于學生參與對終極教學目標的設定,在此基礎上,通過切分成短期目標進一步明確課程難度,優化教學效果。
可以說,教育戲劇是對教學模式的提升,符合學前教育培養目標,完成了六大轉變:(1)教師主導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導模式;(2)以課堂講授為中心轉變為實戰演練為核心;(3)以基礎技能訓練為目標轉變為職業技能為目標;(4)知識本位觀念轉變為職業能力本位觀念;(5)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6)傳統教學手段轉變為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教育戲劇以能力提升為主線,銜接幼教現場、關鍵技能、典型案例、相關行業,提升研學結合程度,向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轉變,培養綜合性、創新型人才。
隨著社會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視,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就業不再局限于幼兒園教師,而擴大至社區幼教行業、親子園、特教領域、幼教培訓機構等崗位,就業范圍空前擴大。就業范圍的擴大一方面體現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幼兒教育的正規化、專業化、多元化趨勢,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隨著學前機構對于行政管理、培訓咨詢、產品研發和營銷、一對一家政服務等多元化崗位的需求,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培養也應當更多元、更前沿以適應市場需求。實踐經驗表明,以教育戲劇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在專業能力、基本素質等方面具有整體上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促進學生情感認知和社會體驗的過程中,教育戲劇在各個心理發展維度都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對于全方位、多層次地促進學生發展具有立體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尤其對于職業師范類學校,設立教育戲劇模式有利于將戲劇元素融入教育之中,鼓勵教育對象設身處地體會角色,在實踐中感受情感、思考問題,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提升,拓展學生審美和發展性評價的可能性,塑造人的生命,使其獲得心理上的療愈和升華。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對比,以教育戲劇進行詞匯學習、語言訓練、感受提升、肢體訓練、情景創作等,有利于確立啟發式、交互式、參與式的教學理念,在游戲和戲劇過程中培養創造力和表現力,激發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中的隱藏點,在感同身受中培養自己的愛心和同情心;另外,借由對角色的創作和表達來釋放自己,也有利于肢體的放松和壓力的釋放,是最佳的疏導方式之一,通過對心理和情緒的療愈,促進個體的成長和完善,實現心理和生命的升華。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難發現,教育戲劇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十分符合也有利于強化教學一體的教育觀。具體而言,教育戲劇模式下的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以教學對象作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的觀點和理解作為方向指引的一部戲劇的再產生過程。在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完成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理解和實際經理對角色進行詮釋,以期在演繹過程中對角色感同身受,進而深化理解。另外,思想對碰的過程也有利于學生發現自我、激發靈感,在表演的各個階段和劇本的各個方面深入理解和體驗,提升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進而獲得全面發展,為更好地完成和發展學前教育工作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育戲劇在高職學前教育課堂教學中的引入,有利于完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和弊端,有利于提升教學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和生動性,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優化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為培養高素質學前教育人才、促進行業整體進步、推動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對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