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羅春英 王興枝子 黃小英 龍喜帶
([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 廣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病理診斷與研究中心 廣西·百色 533000;[3]廣西分子病理學(肝膽疾病)重點實驗室 廣西·百色 533000;[4]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 廣西·南寧 530003)
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鼓勵開展雙語教學,鼓勵和支持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保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近幾年,隨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全國逐步開展的新形勢下,國家對醫學院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何培養具有跟蹤科學前沿的能力的學生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點,今日當是,未來當是。醫學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既能提高醫學生掌握和運用外語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并做到教學相長。我們知曉醫學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且具有權威性醫學期刊和國際醫學會議一般都是采用英文表示,由此可知臨床病理學雙語教學也是迫在眉睫。然而,我校臨床病理學雙語教學建設尚處于初步實踐與摸索階段,亟需打破常規,探索一條新型雙語教學模式。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發病機制(pathogensis)、病理變化(pathological change)、結局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對于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故學好病理學為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鐘南山院士說病理科和病理科醫生的水平應該是一個醫院醫療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對于大多數疾病,要進行最后的確診,必須要靠病理。病理結果是一個關鍵,特別是對于需要腫瘤的確診以及腫瘤的分型來說尤其重要。
臨床病理學使用雙語教學以培養學生應用雙語能力來解決專業課程教學為目的,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隨著分子醫學時代的快速到來,搭建“專業知識教學與英語應用互通平臺”和“雙語教學與科研互通平臺”,使病理同仁的診斷水平、科研和教學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時也為精準治療帶來希望。
目前,雙語教學是醫學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諸多高校都在認真探索,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臨床病理學雙語教學亦是如此,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醫學院校臨床病理學學員人數相對少,把不同專業的學員組成一個班級,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再加上部分授課老師所選病理學教材存在偏頗、且部分老師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或許導致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表達不夠精準嚴謹、規范化和更新程度較慢的問題。
雙語教學到底是為了提高學生英語的學習能力還是利用英語來學好病理學專業課程,我們對此感到十分的困惑不解,從而導致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仍然不佳。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閱讀英文病理學專業相關基礎與前沿,為以后的臨床工作能力、教學水平及科學研究打下堅定的基礎。如果授課教師只是片面的強調英語的學習而忽略臨床病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目前我國很多實施雙語教學的師資主要面臨的問題如下:一些經驗豐富的高級職稱醫師雖然專業知識淵博,但其外語水平較低;一些年輕的住院醫師外語功底好,但缺乏教學經驗;一些老師英語水平很高、專業知識豐富,但是其教學知識更新較慢。
臨床病理學專業學員是由專業型研究生和醫學本科的規培生組成,雖然他們在大學期間學過一年的醫學英語,大部分學員的英語水平還是不理想,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即使一些學生有一定的英文閱讀寫作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但僅僅局限于日常交流,專業型英文詞匯量局限。但總的來說,由于病理學專業性很強和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繁多復雜,對于從未接受過臨床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的病理學員來說《病理學》猶如一本天書,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
目前臨床病理學參考書大致可以選擇《臨床病理學》、《WHO腫瘤分類學》、《外科病理學》和《診斷病理學》,這些書籍無論在語言表達還是內容上都比較全面、更新快和規范化。醫學高校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教材應該參照國內外高校豐富的經驗、最新版中英文版專業書、最新學科中英文文獻和結合自身臨床病理學學員的實際情況進行選購,讓學生掌握病理學各系統典型疾病的專業詞匯,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英文文獻學習最新的病理學知識,從而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也為學生在以后的病理學領域進行科學研究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問再淵博的教師,其思維方式、知識面和個人精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團隊建設對提高學員的培養質量是十分必要的。病理學雙語教學的實施是師資力量,參與病理雙語教學的教師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專科英語訓練,即:每一位從事病理學雙語教學的教師應根據病理學課程的特點,不斷積累雙語教學經驗、不斷提高醫學專業知識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能夠適應現代病理學的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一套完善且科學的病理雙語教學體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近年來,隨著教學資源模式不斷的日新月異,高校也隨之掀起教學模式革新的浪潮。為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教育部發布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的重要指示;為了進一步深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指示。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大學課堂融合將是高等教學改革創新與提高質量的最為有效的途徑。特別是隨著“微時代”的到來,為了讓新知識更加高效的被學生們接受,“微課”結合醫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微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巧妙的結合了網絡平臺教學和面對面現場教學,發揮著巨大的優勢,尤其是對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00”后來說,互聯網就像空氣和水一樣的重要。在教學活動中使課堂內容“活”起來、教學能力“強”起來及學生大腦“動”起來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今日當是,未來當是。“微課”結合醫學雙語教學模式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無盡的潛力,能更好地為高校的“教”與“學”服務。采用英文疑難病例討論會的方式,以病例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課前查閱臨床資料、文獻,且用英語在小組討論會上講出來,最后由負責此次活動的老師進行點評。通過英文疑難病例討論新的學習方式可以做到“一舉兩得”,不僅加強了學員對英文專業詞匯的掌握,同時其臨床思維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或許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學員的講解能力及自信心,改變他們的人生觀。
在規培生培養過程中對其進行考核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根據教學模式改革需要,以“考能力、重過程、多元化”為指導思想,基于過程和能力的培養,將課程考核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教育要圍繞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并舉的主旨進行同行、學生及教師自我評價等綜合考核。通過考核,一方面教師團隊可以根據考核的結果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可以讓規培學員產生危機感。
青年是民族和國家的希望與未來所在;青年醫學生是民族和國家醫療事業發展的希望與未來所在。因此,醫學高等院校應從“不忘師者、醫者初心,牢記育人、健康使命”和“師德、醫德”出發,做好教育工作,做好大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使青年追逐青春夢、投身中國夢。由于我校臨床病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從2015年首次開始招生,導師團隊建設尚不成熟,早期對于臨床病理學規學員的培養模式認識不深、帶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目前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培養學生的道路依然還很漫長,因此我校應借鑒國內外高校豐富的經驗及我校實際的情況出發,探索適合我校臨床病理學專業雙語建設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我校臨床病理學教學水平。總的來說,醫學雙語教學結合“微課”新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無盡的潛力,能更好地為醫學高校的“教”與“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