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玉曉新
校園文化包括學生日常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其不光體現在學校的校園裝飾方面,更多的是通過校園的文化態度、價值情感、校規學風育人理念來體現。所謂的“校企文化”互通,指以實踐為第一原則,引入優秀企業與高校教學之間長期合作,從而在“雙導師”“雙身份”“雙環境”下實行統一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打造具有現代化高職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這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能夠提高專業素養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培養自身職業素養的有效手段。
“現代學徒制”理念的起源是對現代教育及傳統學徒培養模式的一種高度整合。盡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現代教學中存在很多缺陷,但其中卻也有現代教育所缺失的獨特優勢,便是強調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下進行學習,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本領。因此對于當前的職業院校來說,想要有效繼承這一優勢,必須與企業之間展開緊密合作。通過教師傳遞給學生的理論知識,結合企業“師傅”所強調的職業素養與工作經驗,以此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未來所要從事的崗位,從而培養學生獲得更多專業領域上的提升[1]。
在這種理念下,不光需要學校認真審視自身的育人目標,同時也需要企業深入了解自身的經營狀況以及發展觀念,在明確自身企業文化內涵的前提下,才能夠確保與校園文化無縫對接,如此不僅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才培育系統的教學配置,同時也有利于打造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標準的優秀人才。
當前職業院校的功能定位中,除了自身獨特的教育價值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指標便是其社會服務功能。這一功能強調學校不僅要關注自身所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向,同時更要站在宏觀角度來思考社會對于人才的整體需求。因此,學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社會實體企業的現實服務水平、生產需求、管理標準來為學生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從而強化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意識,并更加精準地對自身育人目標進行定位。如此便需要學校主動與企業之間展開合作對接教學項目,從而在實踐探索中尋找人才發展與企業需求的共同語言,以此體現出自身的全部社會效益[2]。
通過深入解讀“現代學徒制”教育理念可以發現,其本質內涵在于強調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學生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用“匠心精神”來對待職業崗位。想要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僅僅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是不足以完全實現的,因此需要學生親自去感受企業真實的工作氛圍與文化態度。通過與社會實體企業的相互融合,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了解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將其中的優秀思想融入學生的內在意識當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按照相關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舉一動。
高校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其形成專屬于自身的獨特辦學特色,例如,管理特色、課程特色、區域服務特色、專業特色等等。鮮明的辦學特色不僅是支撐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更是維系高校生命力的強大根本。而企業作為社會功能的基礎組成部分,其往往掌握著時下最為先進的社會發展觀念,因此與企業文化之間進行互通互容,有利于高校不斷從中吸收優秀思想內容,進而不斷完善自身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能力[3]。
將學校打造成生產工廠,實訓教室便是學生未來真實的工作崗位,一切校園環境均按照實體企業的文化氛圍來進行布置,以此增強學生的融入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將學校的課程內容當成是自身工作任務來對待。例如,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由學校與企業共同投入資金建設百麗營銷實訓室,按照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布置,學生的每一項操作行為、技術標準,也需要根據當前企業的管理制度來進行評價,使用的課程教材均由學校與企業聯合編制,采用活頁式教材項目開展相關實訓課程,如此不僅使得學生能夠在校園之中感受真實的企業文化,同時也端正了其學習態度與工作態度[4]。
校企文化融合的教育優勢在于能夠為學校與企業帶來雙向交互的共同利益,企業借助學校的一些專業設備與先進文化理念,來解決自身文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障礙,而學校通過企業提供的真實工作案例,不斷強化學生的實操本領以及工作經驗。這種模式將會直接轉變學生的文化態度,使其不再將目光局限于教材之上,而是從現實角度去思考知識的內涵,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校企文化的緊密對接。于是在這一原則下,企業可以走進校園主動搭建實訓平臺或是云課堂實訓基地,還可以借助大型網絡慕課組織員工一起與學生接受培訓,使企業員工能夠通過旁聽了解更多先進技術,同時也可以根據個人真實工作經歷來與學生交流技術,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以更為全面的視角去了解所學到的文化知識。
現代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有效促進學生各自發揮所長,在集體協作的大環境中準確找到自身定位,從而更好地體現自我價值。因此在現代學徒制視角下,校園文化應當注重從企業文化中吸取優秀的協作意識、責任意識、團結意識等思想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環境,并通過優勢互補來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為此,高職院校可與企業聯合選拔專業知識與技能優異的學生,組建“現代學徒制多元化培養訂單班”,根據企業所屬專業領域開創特色課程體系,推行名優企業文化傳承以及建立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通過以多種方式參與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全程完全按照自身的經營模式對學生開展教學。如此一來,學生在多元化訂單班培養的整個過程中都會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并不斷熟悉企業的運作模式與工作理念,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擴大了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面[5]。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增進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高教師的認識,高職院校可以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實質性地參與企業兼職,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為企業創造直接價值和經濟利益,深入企業一線生產部門了解并體會企業的發展文化,以此將這部分內容系統且全面地傳授給學生。同時,有計劃地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擔任學生的“師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企業員工“師傅”需要適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并根據學生的未來發展意愿來引導其接觸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利用自身的工作經驗來為學生答疑解惑。企業選擇的員工“師傅”需要對企業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念,并對當前的行業發展趨勢有著一定個人見解,如此才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師徒交流”活動來幫助學生正確解讀企業文化的內涵,并對學生的學業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6]。
國家推廣實施1+X證書制度后,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現出畢業生實際的技術技能水平,學生除了獲取畢業證書外,還應當結合未來的崗位特點,獲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這需要企業員工“師傅”不斷幫助學生增強實踐技能與實踐經歷,在指導中重點向學生強調“質量便是唯一動力”這一企業文化核心概念,使得學生在學生過程中能夠自動產生資源意識、品質意識等工作理念,并深刻領悟“匠心精神”的文化內涵,為自身未來的就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同時,具備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考試考評員證的職業教師秉承教育服務社會、專業服務產業的理念,確實履行社會服務職責,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深入企業開展教育培訓服務,用中華優秀商業文化的精髓涵養企業精神,培育現代企業文化。
綜上所述,在現代學徒制理念下,職業學校的發展道路有了新的突破以及進展,為此學校應當在正確解讀校企文化理念的基礎上,選擇與自身育人觀念相同的企業合作,真正落實校企文化互融共建,以此促進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務,從而整體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帶動合作企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