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濰城分局 李俊
人們依靠土地來提供許多基本的生命保障系統,建造房屋、商店、工廠、道路和其他構成城市環境的組件。土地利用可以定義為人們為生產、改變或維持某種土地覆蓋類型而進行的安排、活動和投入。這個定義清楚地表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之間存在聯系,土地覆蓋是在地球表面觀察到的生物物理覆蓋。在非城市地區,土地覆蓋通常由主要植被類型來描述,例如森林、草地或農田。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例如在其上建造城鎮會改變土地覆蓋,并產生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通過城市化改變土地利用的大多數后果可分為兩大類:自然和農業用地的減少以及建成區硬地表的增加。
從非城市到城市土地利用的變化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地覆蓋的消失。這可能是用于放牧動物的草地、生產糧食和其他作物的耕地、河岸和山坡的未開墾區域以及樹木覆蓋的林區。農業用地的減少也改變了可用于糧食生產的土地面積的平衡。最具生產力的農業用地往往靠近城鎮,當城鎮擴張時,這片土地被建筑物覆蓋,因此不再可用于糧食生產。這意味著可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對食物需求的生產性土地較少,城鎮周邊地區對糧食生產的額外需求會鼓勵更多地使用殺蟲劑和化肥來提高生產力,這可能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其還鼓勵耕種以前未使用的土地,例如傾斜的山坡,在耕種時遭遇下雨極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響。
城市地區的建設增加了屋頂、道路和人行道等堅硬表面的面積。與其取代的自然土地覆蓋不同,這些堅硬的表面是不透水的,這意味著水不能通過。下雨時,雨水不會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而是會很快從地表傾瀉而下。水聚集在排水溝中,直接流入河流和溝渠,這些河流和溝渠迅速填滿并可能溢出。徑流的流量和速度導致許多城市地區頻繁發生洪水。如果沒有排水系統、排水不暢或被垃圾堵塞,這些問題會變得更糟。除了對水循環的影響,硬表面面積的增加還會影響與大氣的能量交換,這可能導致氣候的局部變化。在大城市,溫度比周圍農村地區高幾度,這種效應被稱為城市熱島。這是由道路和建筑物的堅硬表面造成的,與天然植被表面相比,其從太陽吸收能量并將熱量輻射到周圍空氣中的程度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夜間升高的溫度會增加空氣質量差對人們健康的影響。
第三類土地利用變化是為建筑業開采巖石和礦物,這個過程會導致開采巖石的地方失去植被覆蓋。大多數資源開采發生在城市周邊地區,因為其位置便利,靠近建筑工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輸成本和時間。在我國城鎮周圍可以看到許多小規模、不受監管和低技術的開采活動。這些從農村到城市的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加起來就是城市化帶來的一長串負面影響,管理和盡量減少這些影響是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之一。
城市規劃是關于設計城鎮和城市以有效運作并滿足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需求,這是一個技術過程,涉及造福人民、控制土地使用和豐富自然環境。需要仔細地評估和規劃,以便將諸如住房、環境保護、醫療保健和其他基礎設施等社區需求納入其中。城市規劃意味著管理城市發展,城郊地區的無計劃開發導致城鎮擴張,并將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擴大到其他地區。在中心城區,無規劃的開發導致了密集的單層住宅和狹窄的小巷,很難為居民提供服務。無規劃的城市發展的特點是住房質量差,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這些不足的服務可能包括以下任何一項或全部:電力、供水、衛生、排水、固體廢物管理、道路和交通設施、商店和學校以及醫療保健。中心城區缺乏可用空間也導致人們在不安全的地方建造不安全的房屋,城市規劃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從歷史上看,城市規劃的概念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人們意識到公共衛生和傳染病的爆發與住房不足和衛生條件差密切相關,特別是影響到城市貧民。到20世紀,土地利用分區的想法是城市規劃的主要方法。分區意味著在城鎮內創建特定區域,指定用于不同活動,如住宅、商業、工業等,目的是通過將人們與“有害土地用途”分開來改善城市生活條件。然而,分區也造成了社會鴻溝,將富裕人群居住的地區與收入很少或沒有收入的人群分開,導致不同地區提供的服務和設施之間的不平等加劇。將人們排除在分配用于商業和商業的中心區域之外,導致城市擴張加劇,城市化和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蔓延到更大的地區。推薦的城市規劃實踐已經擺脫了分區方法,目前采用旨在確保未來城鎮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使用原則。
可以說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管理土地使用,使其具有可持續性,這意味著其應該帶來經濟效益,具有社會公平性,并且不會造成環境危害。促進“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人類住區發展”是聯合國人居署使命的一部分,該聯合國計劃“致力于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未來”。與分區方法相比,這五項原則強調了將住宅、商業的不同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混合土地利用開發的必要性。理想情況下,城市規劃應將住房與就業機會結合起來,包括學校、商店和醫療保健設施。充足的街道網絡將允許汽車、公共交通和服務車輛通行。計劃還應考慮對娛樂休閑場所的需求。將這種對城市環境的各種要求納入其中是具有挑戰性的。為了取得成功和可持續,理想情況下,城市規劃的制定應該有將在該地區生活和工作的人們的參與。滿足這些期望還需要大量的經濟資源、有效的決策和監管框架以及良好的治理。我們現在將更詳細地考慮可持續城市規劃的一些方面,這些方面與WASH、環境和健康相關,但通常不存在于未規劃的開發中,包括住房質量,與水、衛生和固體廢物管理相關的基礎設施,排水系統和綠地。
解決城市貧困地區健康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住房建設的質量,房屋必須使用防水耐用的材料建造,使用適當的施工技術并遵循正確的程序。監管系統需要到位,以確保建筑物按照指定的標準建造,并應建立監控程序以確保合規,住房的負擔能力也需要考慮。
如果相關部門正在為城鎮規劃新的供水系統,相關部門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水源,關鍵問題包括是否有足夠的水來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是否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未來的需求,比如說,未來10年或20年水的質量是否可以接受,需要什么樣的水處理方式才能確保水可以安全飲用,源頭離鎮有多遠,水將如何從源頭轉移到用戶手中。回答這些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技術過程,需要根據使用供應的人數、非家庭用途的預期用途、未來的擴張和增長以及地理和水文調查數據進行模型和計算。此外,對于管道供水系統,基礎設施計劃將包括向用戶供水的水管網絡的詳細信息,以及將水分配到新建筑物所需的管道和泵的布局。城市規劃中經常忽視衛生規劃,衛生服務通常側重于提供廁所,但他們沒有充分關注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以及如何處理廢物。如果房屋有自來水供應和沖水廁所,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是下水道網絡,將廢水收集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這顯然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財務成本很高。在沒有下水道的情況下,通常使用化糞池,化糞池將污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其中的地下儲罐。廢水在罐中停留的時間足夠長,以便固體沉淀為污泥,液體部分從罐中排出,通常進入周圍的土壤。所需化糞池的大小取決于使用的人數,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化糞池并不理想,因為空間有限,無法容納所需的化糞池大小和數量,在使用化糞池和坑式廁所的地方,需要易于清空。污泥在罐和坑中堆積,必須定期清除。糞便污泥管理是城市規劃中一個被忽視的領域。需要有適當的系統來清空坑和罐,并將污泥運送到適當的處理廠或處置場,遠離居住區。城市規劃還需要考慮固體廢物管理。各種廢物從家庭、企業和工業中被不分青紅皂白地丟棄在城市中。建立收集和管理廢物的系統是一項重大挑戰,但城市規劃者可以通過確保他們設計的街道足夠寬,以容納收集車輛并確定廢物處理和處置地點來作出貢獻。
通過設計有效的排水系統將洪水風險降至最低,是城市規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設計和建造足夠大的排水以應對大量水的排改。來自屋頂的雨水可以被收集起來加以利用,而不是僅僅流入下水道。還有一些方法可以減少不透水硬面的面積,使更多的水可以滲入地下,并減少地表徑流的速度和體積。這些可持續排水系統包括一系列技術,例如使用可滲透的礫石或鵝卵石,而不是實心混凝土,盡可能留下草地或裸露的土壤區域,以便水可以滲入地下,并建造池塘或水—保持區域進入排水系統,以便暫時控制雨水并降低流速。
出于多種原因,公園和其他綠地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其是令人愉快的游覽場所,為繁忙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一個寧靜的休息場所,其提供吸收徑流并幫助解決地表水排水問題的天然地面區域,還具有可測量的冷卻效果,可以減少城市熱島的影響。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鄉規劃建設的進程,在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完善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土地資源的管理。